元宵节猜灯谜啦,为什么元宵节要猜灯谜

2020-12-09 06:58:56 字数 6501 阅读 9877

1楼:水云深浪

1、养精蓄锐(打一三国人物) ——刘备

2、关门复习(打一三国人物) ——关羽

3、废物(打水浒人物) ——吴用

4、拨表(打水浒人物) ——时迁

5、久不用功(打水浒人物) ——武松

6、济人急难(打水浒人物)——施恩

2楼:漫漫路上求索者

1、刘备

2、关羽

3、吴用

4、时迁

5、武松

6、及时雨宋江

3楼:匿名用户

没看过三国 只能猜出 2关羽

4楼:匿名用户

养精蓄锐刘备

关门复习关羽

废物吴用

拨表(打水浒人物) 时迁

久不用功(打水浒人物) 武松

济人急难(打水浒人物)宋(送)江

为什么元宵节要猜灯谜

5楼:year我不饿

秦汉时期,隐语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隐语盛行,有人把“廋辞”写在纸上贴出来让人竞猜。而南朝宋的学者鲍照以“共”、“龟”、“土”三个字作为谜语,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后世才有“猜谜” 的说法。

自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上元节,人们张灯结彩。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就在灯上粘上谜语,或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就这样灯与谜结合在一起了,至明代已相习成风。

“灯谜”因此而得名。

谜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口头创作,又叫“隐语”或“瘦辞”。发展到秦汉时期,民间口头谜语发展成一种书面创作。到了三国时期,猜谜已经开始盛行了。

至于灯谜,则出现于宋代,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

6楼:匿名用户

元宵节猜灯谜,源自两宋,兴盛于明清;至于谜语的起源,或可追溯到三代之时。普遍认为,上古时期的“隐语”,是谜语的滥觞。所谓隐语,也称廋辞--- ---《集韵》中廋隐互训,是指替代性的语言,以此物指彼物。

比如《尚书》中《汤誓》篇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里的“日”指夏桀,因夏桀自称,“我有天下,如天之有日”。“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7楼:匿名用户

1.自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上元节,人们张灯结彩。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就在灯上粘上谜语,或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

就这样灯与谜结合在一起了,至明代已相习成风。“灯谜”因此而得名。也做为专以文义为谜的一个专用名词沿用至今。

初时粘谜于灯上,会有事物谜夹在其中,只是大量为文义谜而已。此后文义谜迅速发展,谜底的文字允许作音、形、义和位置的变化,遂产生了谜格。谜格产生后,灯谜与谜语的界限就更明确了。

因为以文义为谜,才有产生谜格的可能。至此,灯谜就成为有体有格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了。

2.为了增加节日气氛。

8楼:小小恶魔师

元宵节灯谜目录

来历典故

分类成语类字类

9楼:yilu向西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10楼:阴霾飛泪

在古代,女子平时是不允许外出的。只有到了元宵节才被允许外出逛庙会,猜灯谜。这就给了那些秀才们寻觅另一半的大好机会。长此以往,这一天便成了那时的少男少女们的情人节了。

11楼:匿名用户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习俗是猜灯迷花灯吃元宵。

12楼:拱长星枝慈

猜灯谜也源于民间传说,说是一位势利的财主,侮辱一位家境贫寒的书生,书生一怒之下在元宵节以诙谐的灯谜巧妙地痛骂了财主,后来就演化成了元宵节猜灯谜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13楼:植子昂户嘉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

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14楼:佟宜然景轩

因为正月十五元宵节,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同时由于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15楼:匿名用户

555555555666666666666666

关于元宵节的灯谜的谜语

16楼:早安宿雾

1、谜面:老赵一走开,完全就变样 (打一食品)谜底:元宵

解析:“老赵”别指赵字的繁体,即“赵”;“赵”字的“走”离开后,剩下“肖”。“肖”与全变了样的“完”组合,可成为“元宵”。

2、谜面:元宵前后共团圆 (打一字)

谜底:期

解析:“元宵”二字前后部分分别为“二月”,“二月”与“共”团圆即为“期”字。

3、谜面:年初一晚上 (打一节日)

谜底:元宵节

解析:“元宵”别解为第一个晚上。

4、谜面: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解析:元宵“节”之后“生”了新“枝”叶。

5、谜面: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解析: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也叫“望日”。

6、谜面: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底:大喜过望

解析:“望”别解为“望日”,即农历每月十五日。

7、谜面: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黑白不分

解析:煤球是黑的,元宵是白的。

8、谜面: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朝夕相处

解析:“元”别解为元“朝”,“宵”义扣“夕”。

17楼:sky碎了梦

1、谜面:看颜色漂亮,见声音响亮 (打一字)

谜底:靓

小贴士:“靓”,字义为“漂亮、好看”,又可拆解为“见青”;“靓”与“亮”的读音相同。谜面三次扣合谜底。

2、谜面:犹如丫丫翻了身 (打一字)

谜底:从

小贴士:“丫丫”翻了身,形似“从”字。

3、谜面:害怕上当 (打一节气名)

谜底:小寒

小贴士:“寒”别解为“害怕”。“上当”别指“当”字的上半部分,即“小”。

4、谜面:暗访山东 (打二字国家名)

谜底:秘鲁

小贴士:“山东”,简称为“鲁”。

5、谜面:怎生得黑 (打一成语)

谜底:不明不白

小贴士:谜底别解为“不明白为什么不白”。

6、谜面:落点不差 (打一字)

谜底:艮

小贴士:“艮”字落上一“点”,即为“良”字。“不差”提示“良”的字义。

扩展资料:

元宵节的民间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8楼:结果是已收到

1,谜面:白白身子圆溜溜,样子像个乒乓球,放在锅里煮一煮,全家吃它过十五。(谜底:汤圆)

2,谜面:老赵一走开,完全就变样。(谜底:元宵)

3,谜面:园外隐约闻猿叫,小桥星月听萧声。(谜底:元宵)

4,谜面:白糖梅子真希奇,也没核儿也没皮,正月十五沿街卖,过了正月没人提。 (谜底:元宵)

5,谜面:一夜鱼龙舞;打一民俗风俗词语。(谜底:元宵灯会)

拓展资料:

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

"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此后,谜语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为在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促进了灯谜的发展。

19楼:竹子竹米

解答如下:

1、谜面:白白身子圆溜溜,样子像个乒乓球,放在锅里煮一煮,全家吃它过十五。(谜底:汤圆)

2、谜面:老赵一走开,完全就变样。(谜底:元宵)

解析:“老赵”别指赵字的繁体,即“赵”;“赵”字的“走”离开后,剩下“肖”。“肖”与全变了样的“完”组合,可成为“元宵”。

3、谜面:园外隐约闻猿叫,小桥星月听萧声。(谜底:元宵)

解析:“园”字的外围隐藏去,余下“元”;“猿叫”提示“元”的读音。“星”的象形为一“丶”,“桥”的象形为“冖”,“丶冖”与“月小”组合成为“宵”字;“听萧声”暗示“宵”之读音。

4、谜面:白糖梅子真希奇,也没核儿也没皮,正月十五沿街卖,过了正月没人提。 (谜底:元宵)

5、谜面:一夜鱼龙舞;打一民俗风俗词语。(谜底:元宵灯会)

扩展资料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2、闹花灯: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3、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4、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元宵节灯谜猜成语大全,元宵节猜灯谜图片猜成语

1楼 y神级第六人 花前月下 拼音 hu qi n yu xi 释义 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出处 唐 白居易《老病》诗 尽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例句 所谓 非贬词 是说其诗歌以卿卿我我 花前月下为多。 元宵节猜灯谜 猜成语 2楼 钙子 元宵节灯谜大全 谜面 煤球和元宵...

2019元宵节猜成语灯谜大全及答案

1楼 剑王牙 顺水推舟 sh n shu tu zh u 释义 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 说话办事。 语出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 你休得顺水推舟 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正音 顺 不能读作 s n 。 近义 因势利导 趁风使帆 反义 横生枝节 节外生枝 用法 用作贬义。用于形容说...

元宵节为什么要提灯笼,提灯笼的元宵节的习俗

1楼 漫阅科技 农历春节的第十五天,叫做 上元 ,这是一年中第一次月圆,大家都特别兴奋,所以我们叫它 元宵节 。 为什么元宵节非提灯笼不可呢 灯 的产生,主要是为了照明。汉朝以后,佛教和道教借用灯作为 破除黑暗 的宣传工具,后来流传在民间,灯笼的制作就变得相当普遍了。 至于民间观赏花灯,是从唐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