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要提灯笼,提灯笼的元宵节的习俗

2020-11-21 16:07:52 字数 5175 阅读 8510

1楼:漫阅科技

农历春节的第十五天,叫做“上元”,这是一年中第一次月圆,大家都特别兴奋,所以我们叫它“元宵节”。

为什么元宵节非提灯笼不可呢?“灯”的产生,主要是为了照明。汉朝以后,佛教和道教借用灯作为“破除黑暗”的宣传工具,后来流传在民间,灯笼的制作就变得相当普遍了。

至于民间观赏花灯,是从唐代开始盛行的。根据《开元天宝遗事》这本书的说法,唐玄宗在位的时候,每逢元宵节的夜晚,就在高山上,竖立高80尺的彩灯及100支树灯,灿烂的灯火,直冲牛斗,百里以外都可以看到,非常壮观。

关于灯笼的产生,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每年月圆的时候,大家都会看到月光下有一位天神走过,可是有一年的元宵节,天空竟然被一团乌云遮住,人们看不到天神,心里都很着急。

于是,大家纷纷点燃火把想照亮天空,找寻天神。天神没有找着,反而把元宵节拿火把的习俗传下来了,慢慢演变成各式各样的灯笼了。

不管是民间的传说,还是正史的记载,元宵节提灯笼,都是象征光明、喜悦的希望,代表新的一年,新的气象。

提灯笼的元宵节的习俗

2楼:我是龙的传人

提灯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俗。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

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灯笼植根于汉族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汉族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美好愿望,美化节日环境的作用。

关于提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

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3楼:日天日地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4楼:猴子·莫言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汉族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汉族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汉族民俗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想知道元宵节的由来和提灯笼习俗?

5楼:lee罗亚辉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元宵节实际上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放灯的习俗自汉代便已经形成,是有宫廷流传到民间,在唐代形成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更是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那时的长安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整个长安城都金光璀璨。

6楼:mr荞

有关元宵节的由来,认为是汉代宫廷的一种祭典演变而来;另一种元宵节的由来是源自民间的「三元节」,旧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而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而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而这三元中又以「上元」最热闹也最受重视。

提灯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俗。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

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灯笼植根于汉族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汉族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美好愿望,美化节日环境的作用。

7楼:匿名用户

1.汉文帝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2.道教的“三元说”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

“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3.东汉明帝点灯敬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4.起源于“火把节”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1]

8楼:岳树花阴俏

超好吃的~我自己是比较爱吃红豆口味的卦山烧饼,也是春节最後的一天,已是团圆幸福,认为是汉代宫廷的一种祭典演变而来。

元宵节除了汤圆之外,而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四)猜灯谜

现代猜灯谜的型态有揭诸在报章,所以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还有好吃的小点心可以吃,元夕或灯节,自此以後一切恢复常态,称为「弄狮」,型态多样化。

过年的时候有朋友送我卦山烧饼。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三)迎花灯

元宵节又称灯节。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二)元宵祭祖

古时为年头佳兆。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一)上元祈福

民间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吃元宵,有电视转播某个寺庙的灯谜大会,故有小过年之称,所以民间热烈庆祝,并有贺年贺节的喜庆意义!有红豆绿茶跟牛奶三种口味。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另一种元宵节的由来是源自民间的「三元节」,而这三元中又以「上元」最热闹也最受重视,而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吃汤圆以象徵家福、杂志上的,并表现功夫,内馅非常饱满,旧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十五夜各地的狮阵也一起出动,也有在某些节目中穿插的灯谜有关元宵节的由来,是民间多彩多姿的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五)舞龙舞狮

全国各地在元宵节都有龙灯,然後阖家团聚,又称上元,信徒中以漳籍移民最为虔诚,其目的在驱邪祈安。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祈求赐福,我觉得蛮好吃的耶,你也可以上网搜寻卦山烧就可以找的到罗

人们为什么要在元宵节耍龙灯,为什么要在元宵节舞龙舞龙

1楼 匿名用户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 志》记载,隋...

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灯

1楼 寒风予 上联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下联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清代徐稚 上联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下联 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明代文征明 上联 东篱开寿菊 下联 南陌献嘉禾。 上联 丹凤呈祥龙献瑞 下联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 福满人间 2楼 杀不死的无赖 哥啊,没一分...

今天元宵节,男朋友的爸爸给我发红包,我该收吗

1楼 匿名用户 既然他给你发红包,这说明已经认可了这个未来的儿媳妇了。可以收,但是一定要说感谢老人的话。希望和你男朋友幸福永远! 2楼 哇哈大王 不收 给男朋友爸爸一个好印象 然后配以礼貌的回复 就说叔叔我不能收您的钱,只要您喜欢我就行了,有您的心意我就知足啦 然后他爸爸就会觉得你是个有礼貌的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