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非雨之恋
年号是指用bai
于纪年的名号
du。一般由皇帝发起。发zhi端dao于中国,后来朝鲜新
内罗在6世纪、日容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意思就是皇帝在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
谥号(“谥”,拼音:shì,注音:ㄕˋ,中古拼音:
zsjiih)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但春秋战国时的国家吴国、越国君主不用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後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尊号是中国、朝鲜半岛及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历史上君主、后妃在世时的称呼。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皇帝的尊号不需避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
帝号基本上是对于一些历史上的名人或者是具有权力地位的人,在死后对他们追加的封号。
年号,谥号,庙号,尊号,帝号怎样区别?
2楼:晓畅
1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2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3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4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5帝号 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
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
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参见“谥号”、“庙号”、“年号”。
如何区分历史上的国号、帝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和陵寝号?
3楼:技术23窉騧
姓名:刘彻
汉武帝刘彻
国号:汉
谥号:孝武
庙号:世宗
年号:建元、元光、
元朔、元狩、元鼎等
陵寝号:茂陵
姓名:李隆基
唐明皇李隆基
国号:唐
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庙号:玄宗
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年号:开元、天宝
陵寝号:唐泰陵
从刘彻和李隆基这个例子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古代皇帝这些称号的区别。
1、史称刘彻为“汉武帝”,“汉”为国号,“武”为谥号。
国号比较好理解,就是每个朝代的名称,每个朝代建立的第一件事便是确立“国号”,“汉、唐、宋、明”便是国号。
谥号:皇帝去世后,朝廷会根据其生前的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这个皇帝的一生。
隋炀帝,谥号本有褒贬
谥号,产生于周朝,由一个字或两个字组成,谥号有褒贬,大致分为三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灵”表示“乱而不损”。
“下谥”中还包含“恶谥”:比如“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
中谥,即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从谥号诞生到隋朝至,无论是周天子还是皇帝均称谥号,比如周文王、汉武帝、汉灵帝、晋惠帝、隋炀帝等。
2、史称李隆基为“唐玄宗”,“唐”为国号,“玄宗”为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是皇帝驾崩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唐朝以前,每个帝王都有谥号,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唐太宗李世民
比如西汉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世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
然而,从唐朝开始,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而且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
比如李世民,最初的谥号是“文”,本该称“唐文帝”,但其子李治后来把谥号改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开了加长谥号的先例,从此谥号不再有恶谥,成了****的载体。
由于从唐朝开始谥号越来越长,且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对皇帝的称呼便称“庙号”了。
3、尊号,就是为了尊崇皇帝,朝廷为之所上的称号。
尊号始于秦代,唐以前,天子只是尊称皇帝,并尊称称先帝为太上皇,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并无其他称号。
但从唐朝开始,阿谀奉承者,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有死后追加者。比如如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李治称天皇。
至李隆基时,宰相率百官上为皇帝尊号,开始成为常制。
李隆基的尊号,先天二年(713年)加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天宝元年(742年)加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天宝七年(748年)加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天宝八年(749)再加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天宝十二年(753年)复加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尊号完全为了****,没有任何意义。
乾隆的尊号最长
尊号最长的是乾隆,被尊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竟多达二十三字。
4、年号,本是我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我国第一个年号便是汉武帝的”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年号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有年号14个。
李治和武则天
从明朝开始,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年号与皇帝在位时间相始终,于是历史上从明朝开始用年号称呼本朝的皇帝。
比如洪武、永乐、崇祯、康熙、雍正、乾隆等,均是用年号称呼皇帝。
大明年号表
5、帝号,包含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是对皇帝称呼的总称。
6、刘彻的茂陵和李隆基的唐泰陵都是陵寝号
汉武帝茂陵
陵寝号: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陵寝号便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对皇帝陵墓所上的名字。
开国皇帝之陵一般都称为“长陵”,而以后的皇陵则要依其生前事迹和世系来命名,诸如茂、义、康、显节、高平等陵。
皇陵也有以地方命名的,如汉文帝的霸陵,而随着世易时移,这样的陵寝号便逐渐变成了地名。
年号 庙号 谥号 尊号的区别 并举例
4楼:纳豆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
尊号一般很长,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并不断加长。如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宋太祖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后相应的也有类似的号,名为徽号,如慈禧的徽号就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姓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
5楼:匿名用户
帝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即国家的名称或名号
康熙谥号:仁皇帝
庙号:圣祖
年号:康熙
国号:清
6楼:沐之刺
年号 指用于纪年的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但也有以国家名(国家诞生时间)来纪念的。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和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
目前仍使用皇帝年号的是日本,另外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近似于年号。中国、蒙古、越南和韩国已经全面废止年号,改用公元纪年。
庙号 专用名词。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谥号(读音:shì hào) 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尊号 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皇帝的称号有三种:尊号、谥号、庙号。
根据司马光《司马文正集》二十六《请不受尊号札子》记载,从唐代起,皇帝有尊号。唐以前,天子尊称皇帝,嗣位皇帝尊称前帝为太上皇,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无其他称号。例如:
《三国志》“及称尊号”译为“等到(刘备)登基称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