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哭浪
弊 1耗费国家钱财2耗费国家兵力(海盗不是吃素的)3使统治者骄傲,为闭关锁国埋下了祸根
利1促进我国外交2促进我国与他国文化交流3传播了我国的威严4促进我国与他国经济交流
2楼:溪涓
是利大于弊,凡事都会有它的正面与负面,但主要的是我们都看到了它有利的一面:使中国几千年封闭的文化有了新见识~~~~~~~~~~~
郑和下西洋的利弊,分开写
3楼:匿名用户
利:郑和使团奉行与海外诸国“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外交方针,赢得了亚洲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与友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建立了亚洲国家之间的和平关系,提高了中国当时在国际上的威望。
弊:郑和下西洋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经济上得不偿失。任何国家的对外关系,都有民间的和**的两种方式。郑和下西洋是**行为,说它是主动外交,开放政策。
明朝实行海禁,就是禁止私人从事**,关闭中外交往的那扇大门,海外**完全被**垄断, 这与宋、元时期**鼓励私人海外**相比,已经趋于保守和内向,是退步了。
4楼:做真实的你自己
极影响:郑和下西洋后,亚非各国纷纷遣使与中国通好,进行**;郑和远渡重洋,增进了中国对亚非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了解,丰富了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消极影响:明**”厚往薄来“的**规则,以显示明朝国力强大.人民富足.
这种不计经济利益的政策,成为明朝沉重的经济负担.
5楼:百度用户
利:开通**
弊:不安全
郑和下西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6楼:韩夏妹
利大于弊,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在当时我们能一直与外界保持联系而不是闭关锁国,中国也不是今天的中国了吧。只是当时我们没有抓住机会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弊端?
7楼:heaven昔昔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
明成祖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明成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明成祖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
有些书上说的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终。明成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
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明成祖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
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第三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⒈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⒉扩展朝贡**(经济目的);
⒊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⒋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
⒌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8楼:匿名用户
郑和下西洋,为那些土著生番带去了文明和先进,也为了和部分文明部族交流付出了大量的财务,这些,为本身就不是十分富有的明朝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冲击! 当时,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的物价**了百分之柒拾!这是致命的打击,为明朝后来的衰落奠定了基础!
也许我说的不完整,可供参考!
9楼:贵油
郑和下西洋的弊端。。。 大概是由于远洋的目的不是进行**而是宣扬国威,造成了明朝的财政负担吧。。。
10楼:阳城干部
乎略了东洋日本。本来郑下西洋前先下的东洋,日本表示臣服。后忙于下西洋,东洋日本又反叛了而无暇顾及……
11楼:匿名用户
弊端是不以**获利为目的,不计成本,给明朝财政造成了重大的负担。
12楼:
没啥不好的,只不过,当时打断了南方地主贵族们对海外**的垄断,让他们利用朝廷上的儒家理论给打断了。
郑和不下西洋后,中国当时的海上**被南方的地主豪门垄断,连税都不给国家交。堂堂大明的国库也就空了,要不是万历不顾声名让太监们收开矿的地主的税,哈,大明会成为第一个财政崩溃的皇朝。
郑和下西洋继续向西行的利弊, 要利的部分
13楼:谢绝的闲聊
郑和下西洋的有利之处:
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洋洲等地。证据出自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名称为《天下全舆总图》,反映了天下诸番向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进贡的场景。地图左上角有注文写道:
“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即图上有红圈者皆是原《天下诸番识贡图》上的标注。公元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
由于大明永乐十九年的北京紫禁城的那次大火把郑和下西洋的大部分资料全烧了,所以国人今天看不到了。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
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预中,以长远影响来看,最重要的是操纵马六甲海峡(往来中国及海洋**的要道),选择扶植强盗头子拜里迷苏剌,于1409年郑和授与其国玺及皇袍。拜里迷苏剌曾亲自往中国朝贡,使其在马六甲沼泽地的据点成为日渐富庶繁荣的商业中心。
14楼:匿名用户
利:宣扬国威,更好的了解当时的世界。
继续西行也就是持续发展明朝的航海业,有利于明朝海军实力的增长
遏制海盗和倭寇势力
郑和下西洋继续向西行的利弊
15楼:谢绝的闲聊
远航(尤其是在明朝航海技术不太发达的年代)是要考虑很多因素的,比如风向,季节,洋流,粮草,水手的身体及心理状况,沿海地区的风土人情。郑和当年一没先例,二没地图全凭自己探索。能走到非洲东海岸就很不容易了,再往西走,可能真不行了。
而且郑和下西洋不像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是要追求财富,有非去不可的理由。他几乎是纯花钱,虽然能出名,能建立友好关系,但几乎挣不到钱。继续往西走,又给国家造成了更大的负担。
明朝虽然有钱,但也得适度的败。
再说了,郑和下西洋经历了明成祖朱棣及其子朱高炽两代皇帝,有过几次大的政治动荡,政治原因也影响了他的下西洋活动。
最后再说一点,使我的个人感觉,你可以看看世界地图,从非洲东海岸在向西走,要绕过好望角(在非洲最南端),郑和到非洲是在非洲中部,此后又往北走了些,可能是实在找不到向西走的海路了。
16楼:匿名用户
利:宣扬国威,更好的了解当时的世界。
继续西行也就是持续发展明朝的航海业,有利于明朝海军实力的增长遏制海盗和倭寇势力
弊:1.郑和下西洋“厚往薄来”的政策导致国库空虚。
2.政治目的达到后,航海活动的重要地位下降。明初,由于海寇猖獗。
影响明朝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的前期目的是打通海道,当他的目的达成,那航海活动的重要地位就大大下降。
3.郑和船队规模过于庞大,明朝**非议甚多。
17楼:此刻阿拉伯
郑和下西洋就是玩着玩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18楼:匿名用户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公平交易、和平交往。
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楼:匿名用户
国内外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正在展开。郑和下西洋,充满了进取性、开拓性与大无畏的精神,对于一贯重视陆路、轻视海权的中国历史与传统而言,其意义更加难能可贵。并且,郑和下西洋始终坚守和平、平等、自律原则,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这与后来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唯利是图、掠夺性、残暴性相比有天壤之别。
因此,郑和下西洋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外交”的特征,即亲仁善邻、以德行仁、以大事小、协和万邦、悦近来远。
“纯粹王道”的局限和不足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纯粹王道”也有不足和局限:
首先,行动缺乏明确而切实的战略目标选择与实际利益考量。郑和下西洋以宣扬明朝的和平友好理想为主要使命,重义轻利,厚往薄来,对有效维护国家现实利益功效有限。明朝纯粹王道外交的特点是凭借雄厚国力,大力从事不计成本与不惜代价的睦邻外交活动,积极致力于建立与维护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礼治体系”。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显缺乏现实利益考虑,因为当时对明朝的主要现实威胁并非来自海上,而是来自北面的北元与西面的帖木儿帝国。郑和下西洋纯粹王道的理想色彩浓厚,重义轻利、不计得失。而与之相对照,汉朝张骞通西域则完全从国家的现实安全利益与战略需要出发,义利兼顾、德力兼备,目标明确、量力而行。
其次,明朝派郑和七下西洋,耗资巨大,有劳民伤财之嫌。郑和下西洋花费多,收益少;送出去多,拿回来少,并未给明朝带来足够实际利益,反而造成巨大物资浪费,导致后来国库空虚。郑和下西洋厚往薄来与四处馈赠,也反映了明成祖的帝王虚荣心态与好大喜功个性。
再次,受明朝封建制度限制,郑和下西洋仅限于对外宣扬和平,没有也不可能带来海外**与商业的持久发展,更不用说导致明朝的近代化与资本主义发育,因为在“**礼治体系”之下,商品交易和国际**是不受重视和鼓励的
务实“王道”是中国外交主流
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与外交思想可一分为三,即以孟子为代表的纯粹王道、以荀子为代表的务实王道、以韩非子为代表的霸道。纯粹王道外交的特点是:外交不以追求本国利益为主要目的,而以仁义道德的实现为最大目标,道德并非外交手段,而是外交的目的;务实王道外交的特点是:
外交以维护与追求本国利益为主要目的,在追求本国利益同时兼顾道义原则,反对滥用武力,尽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霸道外交的特点则是:迷信武力与唯利是图,只顾本国利益,以争夺霸权与取得霸主地位为最大目的,仁义道德至多只是外交工具而已。
中国战略文化传统一直存在两个主流:就王道与霸道而言,王道是主流;就王道本身而言,务实王道又是主流。三者相比较,霸道有弊无利,纯粹王道利弊参半甚至弊大于利(如两宋),而务实王道则利大于弊,其造就了中国古代的三大盛世:
西汉的文景之治与武宣之政、唐朝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清朝的康雍乾盛世。
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应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既要充分肯定其和平无私精神,也应反思其不计得失、好大喜功与劳民伤财之误。我们应坚持“去纯粹王道之幻想、反霸道强权之行径、取务实王道之神髓”的历史取舍原则,认真吸取纯粹王道外交的经验教训,更多地将义利兼顾、德力俱备的务实王道发扬光大,古为今用,以更好地促进21世纪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
简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意义,简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意义【急】
1楼 匿名用户 1405年7月11日 明永乐三年 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 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 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 明宣德8年 ,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历史意义(作用)是什么?
1楼 北京创典文化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而他的船队则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使我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对巩固明代的统治地位起到了一定意义。 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伟大的壮举了。郑和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化成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冒险与探...
郑和下西洋怎样扩句,郑和出使西洋 扩句 (至少扩三处)
1楼 匿名用户 扩句就是添加必要的修饰语,让人物的形象和事件的起因或意义等更加饱满。 郑和下西洋。 原句 勇敢的郑和率领受朝廷派遣,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下西洋。 简单扩句 勇敢的郑和率领受朝廷派遣,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 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