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晏子对齐侯问》有原文吗,晏子对齐侯问

2020-12-04 19:21:31 字数 5922 阅读 8474

1楼:雪孩子村庄

晏子对齐侯问

左传 (传二十·八)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

「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

『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传二十·八)饮酒乐。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

」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

古若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

(传二十·九)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

政宽**慢,慢则纠之以猛。猛**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晏子对齐侯问

2楼:七色彩虹之毛毛

答:一、《晏子对齐侯问》选自《左传·昭工二十年》,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被认定为编年体史记。

二、原文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

“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

‘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三、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

”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能说是和协呢?”景公说:

“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

和协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

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丁,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

‘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

**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可以平和心性。

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没瑕疵。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一下去?

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3楼:匿名用户

戳我的头像,自己拿资源哦~

晏子对齐侯问 翻译

4楼:匿名用户

齐侯问晏子说:“忠臣是怎样侍奉他们的君主的?”晏子回答说:

“君主有灾难的时候不为他而死,君主出逃不为他送行。”齐侯说:“我分地封赏给他,分赏爵位让他尊贵,但是君主有灾难他不为之而死,君主出逃他不去送,能说是忠诚吗?

”晏子回答说:“臣子进言而被采用,君主会终身没有灾难,臣子为什么要死呢?臣子进谏而被听从了,君主终身不会出逃,臣子为什么要送呢?

假如所说的话不被采用,君主有难而为他去死,这是胡乱地死;进谏却不被听从,君主出逃而去送他,这是假装欺骗。所以,忠臣能让君主采纳良言,而不能与君主共同陷入灾难。”晏子上朝,坐着旧车,驾着劣马,齐景公看见了,说:

“嘻,你的俸禄少吗?为什么你的马车这样不堪?”晏子回答说:

“靠着君主的赏赐,我能够保有三族,在国内交游的费用都能够产生。我能够穿得暖吃得饱,旧车劣马,用它们来侍奉我,对于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晏子出去了,齐景公派梁丘据送给他四匹马拉的大车,(晏子)三次退回不接受,齐景公不高兴了,立即召来晏子,晏子到了,齐景公说:

“你如果不接受的话,那么我也不坐车了。” 晏子回答说:“大王派我担任管理文武百官的官职,我节省衣服饮食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但还是怕太奢侈糜费而不顾自己的行为。

现在有四匹马拉的大车,(假如)大王坐在上面,我也坐在上面(的话),(那么)那些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让他们的衣食变得奢侈,而不顾他们的行为的百姓,我就没有办法禁止他们了。”于是推辞不接受。

5楼:蝙魔

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十分得意。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

“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

”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

《史伯对桓公问》和《晏子对齐侯问》有什么异同

6楼:半生渡我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

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能说是和协呢?”

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

晏子回答说:“有差别。晏子在遄台随侍

《晏子对齐侯问》翻译: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

7楼:匿名用户

《史伯对桓公问》与《晏子对齐侯问》都涉及了“和而不同”的命题,《晏子》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和”与“同”的本质区别,来端正君臣上下的关系;《史伯》是引用“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依据来论断专治统治的必然衰败。

《晏子对齐侯问》中“和”与“同”的本质不同之处是什么?

8楼:xhj北极星以北

晏子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职区别。君臣之间,应该允许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的状态和理想境界。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展.。

晏婴在这里所发的议论,是抽象的哲理.晏婴所讨论的“和”与“同”,很典型地代表了咱们国人的思维特点和方式。

和与同,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它们的表现有一致性,但在实质上,它们完全不同。同,是绝对的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因此,它代表了单调、沉闷、死寂,它也没有内在对活力和动力,不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也不符合宇宙万事万物.

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性.和,却是相对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相互不同、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相互调节而达到的一种统一态、平衡态。因此,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也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积极方面结成和谐统一的新整体。

它保留了各个因素的特点,又不让它们彼此抵消,因而是一个具有内在活 力、生命力、再生力的整体。

和的观念,既是宇宙万物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之一。换句话说,和的内涵,既包括了自然规律,也包括了人的理智对秩序的追求,即人为的秩序.和的观念被付诸实践,就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

国家兴盛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君臣之间、官民之间、国与国之间、朝野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协调,利益趋于一致;文学艺术的最 高境界也是和谐:有限和无限、虚与实、似与不似、刚与柔、抑与扬等等因素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人们处理事务、人人际关系也崇尚“和为贵”,用自我克制来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来发扬各自所长,通过寻找利益的一致之处,把各方的不同之处加以协调。

《晏子对齐侯问》的艺术特征是________,

9楼:冷玄冰月

做题角度来讲,艺术特征和艺术特色应该一样,即是文章的表现手法。从全文来看,艺术特征应该是运用对比手法(晏子身处相位却坐破旧的马车,反衬晏子的高尚精神)或者从晏子论述为政之道来看,运用正反对比,阐明臣子对国君的真正忠诚的表现。

10楼:匿名用户

和而不同 晏子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职区别。文学艺术的最 高境界也是和谐:有限和无限、虚与实、似与不似、刚与柔、抑

大学语文第十版里的晏子对齐侯问课后答案是什么?

11楼:匿名用户

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求《晏子对齐侯问》《史伯对桓公问》《老子》二章翻译?

12楼:匿名用户

《晏子对齐侯问》翻译: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

”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能说是和协呢?” 景公说:

“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

和协就像做肉羹,用 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 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

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里下进言 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 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丁,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 烈祖》中说:

‘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 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 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 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

**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 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可以平和心性。

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 好**没瑕疵。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 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一下去?

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翻译,晏子对齐侯问 翻译

1楼 雪孩子村庄 齐侯问晏子说 忠臣是怎样侍奉他们的君主的? 晏子回答说 君主有灾难的时候不为他而死,君主出逃不为他送行。 齐侯说 我分地封赏给他,分赏爵位让他尊贵,但是君主有灾难他不为之而死,君主出逃他不去送,能说是忠诚吗? 晏子回答说 臣子进言而被采用,君主会终身没有灾难,臣子为什么要死呢?臣子...

问:请问这个是什么草呢有什么用吗?知道的麻烦说下谢谢

1楼 零式科技 首先,你要闻一下,它味道,有另外一种同艾叶很像,叫灰艾,但不是艾叶,如果味道很重,那就是艾叶。 现在乡下艾叶都少,都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艾叶 可以治感冒 伤寒 去湿气 泡脚 杀菌 清理一些轻微的炎症都可。 2楼 匿名用户 这个是艾草。有清热的作用吧。 这个是什么草?叶子好特别 知道的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