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一、走进生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各种新产品不断开发并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学习说明文,就有责任让学生融入时代的大潮中,学会读懂、表达和写作说明文。我通过对文本进行灵活变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
二、品味语言,感受科学家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滋养学生的精神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于看似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要想让学生从文本中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就要另辟蹊径,探幽寻芳,即品味语言,探骊得珠。
――通过对说明语言的品读,探求科学家身上具有的可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从而滋养学生的精神家园。
我教《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感到这篇文章平实浅显,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可以了解说明对象(克隆技术)、理清文章结构、明白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老师再指导一遍就味同嚼蜡。我就让学生针对课文说明克隆实验的文段进行仔细品读,特别注意文中表述科学实验数据的一类词语,并说说自己能从中觉悟到什么。学生品读、讨论了以下句子: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通过品读,讨论,学生逐渐认识到:从事科学工作,科学家必须有耐心、信心、决心;要锲而不舍,要坚持不懈;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工作是一项艰辛而漫长的工作,要有默默无闻,长期奉献的精神等等。这时候,我进一步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科学家的形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由衷地敬佩。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思考:我们求学之路也是漫长而艰辛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具有科学家的那些精神?学生们一下子神情凝重起来,课堂变得寂静起来,我知道科学的精神已经在滋润他们的精神家园。
三、设置议题,正反辩论,辩论中启迪心智
在科技作品的文章中,作者在向学生传输知识的过程中,还传达了一种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内容比较容易把握的这类文章,我们可以采纳王荣生教授的“用件”类文章的方法来处理:“学生其实不是‘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选文所讲的东西、或者由选文所讲的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
根据这个理论,我就课文《奇妙的克隆》第四节“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设计了正、反辩论题,用于启迪心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训练学生口头辩论、明确表达的能力。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一节说到“克隆人”问题时,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加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而现实是当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克隆人”似乎正款款向人类走来。意、美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克隆人的研究,英国**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
你赞成克隆人技术吗?然后分小组抽签决定正、反方。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掌握大量有关克隆人的科学信息,做好应辩准备。
课堂上正、反方同学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难分胜负。
正方发言要点:因为人的一生毕竟有限,而想做的事却有很多。当你忙不过时,克隆人可以做,这不是很好吗?
自己喜欢崇拜的人,多么希望永远不分开,克隆人实现。许多天才的科学家如果能克隆,那么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将是不可想象的。
反方发言要点:克隆人的出现,将会造**口增多,资源不足问题,这样会引发社会混乱。如果有了克隆人,那克隆的人与原来的人之间怎样相处?
与家人之间是什么关系?这可能会产生家庭矛盾。
我并没有明确正、反方学生谁对谁错;而是乐意做糊涂官:都有理。克隆人是个新现象,是个尚在摸索中的技术,谁也无法绝对说明它有利还是有弊,重要的是通过辩论学生扩大了阅读范围,延伸了课堂内容,更深地认识了克隆人这一新科学问题,并锻炼了口头表达、争辩能力,启迪了他们的科学思想。
为了增强说服力,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名人对克隆人的看法(多**展示),以更好地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给学生带来深层次的思考。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新课程标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分析教材,我想即便说科普说明文一样的教材,我们也能教出新花样,教出新路子。
如何让说明文的课堂出彩
2楼:匿名用户
走进生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各种新产品不断开发并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学习说明文,就有责任让学生融入时代的大潮中,学会读懂、表达和写作说明文
怎样教好初中语文说明文
3楼:匿名用户
教学首先bai
不能迷失了自du己,你要教,就要明白要zhi教什么,然后想,学生dao通过你的教学能获得内什么。他们(容你的学生)是如何获得的。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学,教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为学服务的。
因此可以和学生多交流,询问他们是怎么学习语文的,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难题,能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告诉老师,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带着从学生中来的问题,你再去想,这些问题哪些属于学生的方面,哪些是因为教师的原因造成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工作中才不会盲从别人的教案。其实,教案只是一种预设,因为学生不同,预设的问题显然不会和你的学生相和谐,得不到学生的响应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对于教案要活学活用,多做变通。先说这么多
如何让说明文教学变得灵动高效
初中说明文教学的几种方法及作用
4楼:匿名用户
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
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从高初中说明文的内容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蝉》、《眼睛与仿生学》、《语言的演变》、《中国石拱桥》、《死海不死》、《机器人》、《大自然的语言》等等。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
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因此,说明文教学笔者认为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于是,笔者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下面四种教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一、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笔者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笔者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
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
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
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上《眼睛与仿生学》这一课,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仿生学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同时还温习了初中课文《松鼠》。
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课后,笔者干脆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伪装学的,有写跳蚤与生物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蝉》中蝉的习性,写了题为《蝉与音响学》,设想了要发明一种像蝉一样大小却能发出无限大声音的袖珍放音机。
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笔者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笔者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
四、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比如笔者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印发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从上述四点教法可以看出,它们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初步概括为下列三点:
第一,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这四种方法,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这要就要求老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它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
它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还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第二,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这四种方法是依据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而设计施教的,它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作更好的发现:或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用于新环境,形成能力;或者通过某种变式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又领会怎样获得更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能从学生的心理实际考虑。依照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并能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适度地“点”“面”相联,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求知氛围中,使课内课外气氛活跃,使学生精神振奋。
如何开展说明文教学,如何教学说明文
1楼 百度用户 通过此次学习,我终于领悟到了我们初中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教育价值。 说明文,要教些什么?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容? 对此,老师们最熟悉的 固有的说明文知识就是 1 抓特征 2 讲方法 3 理顺序 4 语言准 但我认为,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就是获取信息,说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说明方法,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