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首页作者作者大全
作者合称
作者称号
诗词诗词分类
热门查询
词牌名史书典籍
四书五经
演义**
四大名著
二十四史
全部其他
诗人故事
藏头诗制作
歇后语谜语
对联咏怀古迹五首
[唐]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思乡诗 唐诗
咏怀古迹其三,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2楼:课文你来说
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
3楼:自然心轩
主要运用了夸张,还有鄙人的修辞方法
登高和咏怀古迹其三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说明是那句
4楼:匿名用户
《咏怀古迹·其三》
作者: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 其三》 主要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来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咏怀古迹(其三)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楼:solely时潋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原文】: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首联赏析
6楼:天使
《昨天》风弄
评:机关算尽,相思为谁?
风弄的代表作。高超的写作技巧,生动而简洁的语言,风弄特有的看似虚伪的真实及梁凤仪式的结尾,使这部**即使在很远的将来,仍会熠熠闪光。对于有志于从事耽美文学创作的有志青年,风弄的**仍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咏怀古迹其三 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7楼:轩辕萧夏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抱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记叙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帮帮忙哇
8楼:南京张磊律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
“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9楼:匿名用户
在做这首诗时,诗人寓居昭君故乡诗人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归魂的形象,寄托自己思念故乡的心情,并塑造了一个鲜明的悲剧形象。以昭君的怨恨之情寄托自己的深深家国之情
10楼:莫生风
啊~那我来评评............
只要第一句是吧?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ok,首先,看格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七律的首句有一式应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后半句第一字可作平,所以不出律,对的还算工整,但是当然是把第一句第一字也作仄声更好。
然后,内容:
首先翻译一下...字面上解释,群山万壑,向荆门而去,生出明妃的村子还在。
按我的理解,意思是越过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山,那里是明妃出生的地方,明妃不在了,但那村子还在。
我认为好的地方是,尚有村,点明是怀古,人不在村还在,并且后句【独留青冢向黄昏】,也和此句有呼应。
而第一句的目的,个人认为在于描绘那么一个场景,群山万壑,统统指向昭君的山村,山,和下文千载应该有关系。昭君挂了山还指着她村子......
其实古人的诗也不一定是字字皆金,说白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以大大赏析的,就算赏析也要结合全诗,单看一句也就这么点东西了。
11楼:社保风歌
起首二句先介绍昭君的故乡。在荆门,而这荆门也非同一般,诗人须“赴”千山万壑,才看到“尚有村”,即昭君村。
此一句由千山万壑衬托昭君故乡的灵秀和宏伟,正所谓“人杰地灵”,从地灵,侧面反映昭君的“杰”。为下文继续叙述昭君事迹作铺垫。
而句中“赴”字则显生动,譬如“赴汤蹈火”,这“赴”一字让读者自然领悟其地势之险要,比“到”、“去”一类词语更有意味。“尚有村”中“尚有”,即仍然有之意,略带惊叹之情,而这种惊叹也不难觉察到诗人的叹息。为下文描述昭君的悲剧和思念,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作为七律诗的起句,此二句形象生动,又合乎七律章法,为下文的提供了足够的气势和开始,有此句“起”,自然地容易有了下句的“承”。
以上绝对为风歌个人原创,放心抄袭。
12楼:彻底无帝
我建议这位仁兄,看文章如果都要去了解背景那就太麻烦了。
他是个名人你就去了解他背后的故事,那你要是看得是没有出名人的文章呢?你难道也要去了解他的背景,历史?
看文章看的是感觉,感悟而不是这个人背后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好好地一群人,被这些砖家叫兽弄得都成了故事大王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13楼:一米八的脖子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
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
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
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
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
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
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
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
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颈联,咏怀古迹其三颈联首联尾联颔联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描写?
1楼 轩晨居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颈联是写王昭君只能死后魂魄归来,突出活着无法归来的悲剧,遗恨之深,并寄予诗人的同情。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咏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