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与杜甫的诗有什么关系,杜甫诗三首杜甫的写作风格有什么变化

2020-12-03 11:43:54 字数 7217 阅读 3807

1楼:百度用户

杜甫所有诗的风格就是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由此看出。你也可以网上查询,或从杜甫所在的朝代,历史背景入手。

杜甫诗三首杜甫的写作风格有什么变化

2楼:沬荿形

甫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无论杜甫自己评论家,都公认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郁”即“积”,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

“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是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词评家陈廷焯说:“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上乘。

”不独是词,诗也如此。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了解杜诗“沉郁”的思想内容,必须了解杜甫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倾向。另外体会他诗歌“顿挫”的艺术特点,还应了解一点诗歌格律常识。

杜诗无处不在的忧国忧民的现实内容和诗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怀构成了他“沉郁”的诗歌风格,并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他的风格特点是由现实主义内容所决定的。

首先,杜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人民百姓的关注和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刻同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的现实。他还在一些诗歌里为人民代言:

“县官虑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活随百草。

”(《兵车行》)他甚至对统治者提出**:“君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客》)在人民的痛苦生活前,他不惜牺牲自己。

屋漏天寒,稚子不嗳,彻夜难眠之时,他还发出这样的慨叹:“君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次,杜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紧密相连的。安史之乱危及国家前途时,面对破败的山河,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他又“涕泪满耶裳”,在漫长的期待和奔走中他甚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苏联停浊酒杯。

”杜诗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与的颠涕流离,作者的诗情寄托其中,郁结深度而寄寓深广。

杜甫“顿挫”的风格主要体现在

五、七言近体诗中,杜甫的叙事诗大多采用

五、七言的古体诗,而抒情诗多用

五、七言近体诗。他们近体诗讲究结构的回环照应,音节旋律的铿锵顿挫,对仗的工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理解杜诗风格特点,应了解风格形成的原因,即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及诗歌特点。

杜甫35岁之前,主要是学习游历。那时社会富足安定,是其创作的准备期,同时在思想上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确立了“致君克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45-48岁,社会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诗人曾陷敌阵,曾逃难于危急,也曾积极抗敌。

国家命运危险、人民灾难深重,使他感到彻骨的国破家亡之痛。49岁开始,经历了长达十一年的西南漂泊生活,虽然他生活困窘,甚至常常挨饿,但他却定下了一千首诗,反映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

”然而时时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诗人最后竟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儒家思想“民为贵”“治国”“平天下”的意识,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都是形成杜甫诗风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以五、七言近体诗写生活及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发挥了近体诗的功能。杜诗特别讲究音律,对仗的和谐之稳,形成独特的音律美。创作中,他还特别注重诗歌结构上的回环照应,起承转折,令人体味其中的审美趣味。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前人早有论述,我们以杜甫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登高》为例详细讲解,加深认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潜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诗的前四句绘景,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天高”“沙白”“猿啸”“鸟飞”都是三峡秋季的典型景物,境界雄浑高远;天高风急才闻落木“萧萧”,才见波涛“滚滚”。在萧索荒凉的景象中,饱含诗人无穷的情思,仿佛读到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无尽的“悲秋”之情,只是这难以言尽的情绪不是直接点明的,而是渗透在画面之中。

五、六两句中上文自然过渡,抒写自身疾病缠身漂泊不定的苦难生活及触景生悲的内心感受。“万里”“百年”包容时空,尽写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秋风萧瑟,暮年多病、登台远眺这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强烈地表达出蕴于诗人内心的沉郁悲抑的情感。而尾联“艰难者恨”田字,不仅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怀和难以排遣的羁旅愁思,写出个人身世的飘零,处境的困窘,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的颠沛流离。

这些都使他“繁霜鬓”,这一切都需酒来排遣,但又因生活困窘,年老多病不得不暂停饮酒,那么这郁积又从何抒解呢?

诗歌曲折顿挫的笔法,使作者的情感更深刻,凝重。

从艺术形式上看,《登高》前三联对仗工稳。诗句多用双声叠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其中“艰难者恨”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时一字一顿,四声之美令人赞叹,“繁霜鬓”“浊酒杯”平仄相对,平仄交错,节奏分明,在全诗曲折顿挫、抑扬有致中,表现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

“沉郁顿挫”是杜诗唯一的风格特点吗?

当然不是。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在论杜诗风格时说:“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依傍,纵横博大,千变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

”这个评价是历来所认可的。但这“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并不是唯一风格。杜诗风格可以说是多样性的。

既有沉郁顿挫的,也有淡泊闲静的,或清新自然的,或奔放率真的。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行诗洋溢着诗人无限欢喜之情,它从思想感情到语言的气势节奏都是那样的激越直率。

杜甫诗歌的“顿挫”能否说仔细一些,以便我们理解。

好。诗歌在唐代近体诗发展状大。由于它极讲究字句的平仄,对仗,形式结构的照应,于声律抑扬顿挫中,尽量审美意趣。

绝句、律诗讲究用字平仄交错,古诗的平声与现代汉语的一声,二声大体相当,仄声与三声、四声大体相当。近体诗还必须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今诗都必须押平声韵,不换韵。近体诗中的律诗第

二、三联要对偶。这种节奏、声韵,对仗的严格要求令诗歌产生**之美。

近体诗的创作上,作者很注重结构的安排,以杜甫的《蜀相》为例: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前四句写事,后四句写人。首联以“何处寻”发问,表赞颂研究室情,寻觅之急;而二联以“自”“空”写环境的寂寥冷落,开成情绪的反差,急转直下。三联荡开笔势写武侯的千秋功业,又是一转,最后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非满襟”点题,作者的情感就在起承转合中起伏回旋,一波三折,这正是杜甫诗歌运笔顿挫的妙处。

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是受他的思想主张、主要经历、创作方式共同影响。不同时期的经历,社会状况的变化,创作方法的不断成熟决定了他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有些人把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风格当作他作品的唯一标准,就难以全面领略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

看下面这首诗:

《清江》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前燕,相亲相爱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处更何求。

此诗显然就不属“沉郁”之列。诗歌格调清新明快。从内容上看,盛夏之时,临江小村依然平静清幽,鸥燕飞翔,“自来自去”“相亲相爱”是多么迷人,令人陶醉。

老妻,稚子,“画棋间”“作钓钩”纯朴自然的举动,反映江村生活的闲适悠然,也反映诗人内心的平静,经历无尽动荡后的片刻安宁。从形式上看,

二、三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节奏轻快。此诗属清新明快自然一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杜诗还须认真体味其不同的风格物点,不能一概而论

七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有哪些

3楼:微雨去尘

望岳bai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du?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

zhi秀dao,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专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属,一览众山小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初二语文杜甫诗三首翻译和注释

4楼:①让泪摆个

望岳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仿佛由于大自然的偏爱,泰山聚集了天地之灵气和精华。

泰山巍峨高大,山南和山北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判若早晨和黄昏。层层云霭雾气升腾,使我心胸激荡,为了把飞鸟归山的美景收入眼帘,我极力睁大眼睛,好似要将眼眶撑裂。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在眼中是多么渺小!

夫:读“fú”。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

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

天地之灵气。   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 南。

  割:夸张。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荡胸:

使心胸激荡。 曾:通“层” 决眦(zì):

极力张大眼睛。 决:裂开;眦:

眼眶。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应当,定要。凌:

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春望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

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

感伤时局。   恨别:悲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烽火:

这里借指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

连:连续。三:

泛指多数。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

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

少。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石壕吏(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壮丁。   老人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得多么**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湘州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1)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2)投:

投宿。   (3)吏: 管理,低级**,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

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叫嚷,叫喊。   (7)一何:

何其、多么。   (8)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

  (9)啼:哭啼。   (10)苦:

凄苦。   (11)前:上前,向前。

  (12)致:对……说。   (13)前致词:

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4)邺(yè)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5)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6)附书至:

捎信回来。   (17)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18)且偷生:

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19)长已矣:

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0)室中:家中。   (21)更无人: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2)唯:只,仅。   (23)乳下孙:

正在吃奶的孙子。   (24)未:还没有。

  (25)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6)完裙:

完整的衣服。   (27)老妪(yù):老妇人。

  (28)衰:弱。   (29)请从吏夜归:

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30)应:

响应。   (31)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2)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3)犹得:

还能够。得:能够。

  (34)备:准备。   (35)晨炊:

早饭。   (36)夜久:夜深了。

  (37)绝:断绝;停止。   (39)如:

好像,仿佛。   (38)闻:听。

  (39)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0)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

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41)独:只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抄袭可耻!!望楼主给分

通过学习杜甫诗三首你学到了什么,学完杜甫诗三首后,我眼中的杜甫的作文

1楼 匿名用户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 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 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

学完杜甫诗三首后,我眼中的杜甫的作文

1楼 cxs雪时 有句佛语说 掬水月在手。也就是说从另一个角度有时可以办到根本不可能的事。同样,当我们虔诚地拜读杜甫的诗作时,一个鲜活的形象也可以很生动的跃出于面前。 杜甫不同于李白,他把自己推到一个压抑的屋檐下。背负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沉重责任感,杜甫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的描述着时代的面貌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