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中为什么要说两个黄鹂,而不是两只黄鹂

2020-12-02 10:02:40 字数 6436 阅读 4196

1楼:匿名用户

杜甫的《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不是诗人不愿意用“只”,而是在当时,这个量词还没有普及使用,**文献可以发现,唐朝以前,很少有“只”这个量词的,最早的时候,古人是不用量词的,或者直接省略的,比如《**》:京中有善**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绝句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2楼:匿名用户

用“两个”,一是因为“个”字拟人化一些,显得黄鹂可爱;而是因为“个”为仄声,“只”为平声,为了平仄的需要,用“个”字.

绝句一诗中为什么是两个黄鹂而不是两只黄鹂

3楼:匿名用户

我记得十几年前读小学的时候,教材上面是“两只黄鹂鸣翠柳”,只是近年不知从何时开始,教材和网络上面看到的几乎都变成了“两个黄鹂鸣翠柳”。我为此曾经询问过不少年龄30岁以上的人,他们都清楚记得以前的教材上写的是“两只黄鹂鸣翠柳”,证明我并没有记错。至于为什么会有不同版本,而且现在的教材认可后一版本,我就不得而知了。

绝句一首诗中为什么两个黄鹂不叫两只黄鹂? 10

4楼:暮静雨

杜甫的《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不是诗人不愿意用“只”,而是在当时,这个量词还没有普及使用,**文献可以发现,唐朝以前,很少有“只”这个量词的,最早的时候,古人是不用量词的,或者直接省略的,比如《**》:京中有善**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杜甫绝句里到底是两只黄鹂还是两个黄鹂?

5楼:龙爹鼠仔

你好,是两个黄鹂。

解释:杜甫的《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不是诗人不愿意用“只”,而是在当时,这个量词还没有普及使用,**文献可以发现,唐朝以前,很少有“只”这个量词的,最早的时候,古人是不用量词的,或者直接省略的,比如《**》:京中有善**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楼:匿名用户

原文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所以应该是两个。

杜甫的《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什么不用两只,而用两个?

7楼:米古月余水

杜甫的《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不是诗人不愿意用“只”,而是在当时,这个量词还没有普及使用,**文献可以发现,唐朝以前,很少有“只”这个量词的,最早的时候,古人是不用量词的,或者直接省略的,比如《**》:京中有善**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绝句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8楼:匿名用户

用“两个”,一是因为“个”字拟人化一些,显得黄鹂可爱;而是因为“个”为仄声,“只”为平声,为了平仄的需要,用“个”字。

杜甫绝句中是两个黄鹂还是两只黄鹂

9楼:暮夏浅眠

两个黄鹂。

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10楼:孙老板

是两个黄鹂。

【出处】《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扩展资料

1、《绝句》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2、《绝句》鉴赏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11楼:有你在真好

杜甫绝句中是两个黄鹂。

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翻译: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第三首诗描写早春景象,四句四景,又融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无聊的失落之意。

12楼:五爱居士

我记得十几年前读小学的时候,教材上面是“两只黄鹂鸣翠柳”,只是近年不知从何时开始,教材和网络上面看到的几乎都变成了“两个黄鹂鸣翠柳”。我为此曾经询问过不少年龄30岁以上的人,他们都清楚记得以前的教材上写的是“两只黄鹂鸣翠柳”,证明我并没有记错。至于为什么会有不同版本,而且现在的教材认可后一版本,我就不得而知了。

13楼:炽天之焰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律诗,因此在用字上必须严格依照格律,而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绝句有四种基本的平仄格式,这首诗的平仄即为其一: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的首字可以不论平仄(七绝首句仄起不入韵),但第二个字必须是符合格式。在宋末平水人刘渊依据唐人用韵情况编著的《平水韵》中,“只”字属于平声字,“个”字属于仄声字,所以只能取“个”而舍“只”。

类似的例子还有于谦的著名绝句《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是因为平仄所限,将“粉身碎骨”换成了“粉骨碎身”。

14楼:匿名用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5楼:匿名用户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6楼:匿名用户

是:两只黄鹂,求好评~

17楼:斧王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为什么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而不是两只黄鹂鸣翠柳

18楼:杜卡迪等等

“个”是“仄声”;“行”是“平声”(阳平),古诗讲究“仄、平”对仗的韵律。“只”是“平声”(阴平),与下句的“行”是“平声”(阳平)够不成对仗的韵律。所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出自《绝句四首 其三》,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第三首诗描写早春景象,四句四景,又融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无聊的失落之意。全诗用词简练,用字精准,用意单纯,用情至真,是杜诗中寓情于景的佳作。

原文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如下: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词句注释如下:

黄鹂:黄莺,鸣声悦耳。

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19楼:道口恒盛烧鸡

“两个”vs“两只”

《绝句》的一二句开头的数目是“两个”、“一行”,

“个”是“仄声”;“行”是“平声”(阳平),古诗讲究“仄、平”对仗的韵律。

“只”是“平声”(阴平),与下句的“行”是“平声”(阳平)够不成对仗的韵律。

在古诗中,奇数句称“出句”,偶数句称“对句”。每一出句和对句构成一个联句。每一诗句之内,必须做到两字一词,词与词之间的平仄声律交替运用;在每个联句之内,即一与

二、三与四句之内....,上、下两个单句之间的平仄声律必须相对(相反),因此在奇句(即上句、出句)与偶句(即下句、对句)之间,必须遵循“奇偶相对”的规律;

20楼:老是跑龙套

不是为了押韵,而是为了“平仄”

这一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果用“只”,“只”是平声,不合平仄韵律,读起来就很拗口。

21楼:爱的痛死了

为了押韵…所以这么写

绝句古诗中为什么两个黄鹂鸟?

22楼:清清草

我觉得是因为两个形容双双对对意义比较好,再加上为了对仗工整,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下面才能有一行白鹭上青天。

23楼:年轻无极限

绝句古诗中为什么有两个黄鹂呀?然后因为皇帝的树上吃等着吃小鸟啊,烧草自然绝句古诗中为什么有两个黄鹂呀?然后因为皇帝的树上吃等着吃小鸟啊,烧草自然来了一只啊。

24楼:小满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因为两只才可以一唱一和。不然过于单调了。

那柳枝也是柳叶对称生的所以必须要两只黄鹂跟他配。

aqui te amo。

25楼:匿名用户

应为有个歌唱的好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

绝句中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底是两只还是两个????

26楼:漠人

是"两个"!请参考:

http://****wsbedu.***/chu/gushi/gushi13.html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诗人。作品充满对祖国、对人民、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各种诗体都写得很好,是公认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他本人则被尊为“诗圣”。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他们二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象两座并立的高峰。

①白鹭――一种水羽毛鸟,羽毛白色,腿很长,捕食鱼虾。

②西岭――指岷山,在成都西面。

③东吴――指现在江苏省一带地方,古代是吴国所在地。

杜甫晚年,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这一天,风和日暖,天朗气清,他闲坐在草堂里,透过窗口和门口欣赏外界的景物。

最先引起诗人注意的是黄鹂的只有两个,各自占据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你一句,我一句,甜蜜舌,嫩声泣语,比唱歌还要动听。诗人又把目光投向水边上的沙滩,那里正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它们雪白的身影映着碧蓝的晴空,显得十分潇洒,优美。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一幅多么明媚秀丽的天然画,而黄鹂的叫声,白鹭的动态,更使画面充满勃勃生机。

诗人足不出户,却好像置身在欣欣向荣的大自然之中了。

草堂的四壁并没有限制诗人的视野,更没有妨碍诗人的想象,反而给他的观赏增添了几分艺术情调。那终年戴雪、千古不化的西山群峰,被小小窗口从百里之外收纳进来,不恰好成为一幅山水壁画?那停泊在门前的几艘航船,听说正准备扬帆万里,定然是下岷江、转长江、远到东吴去吧!

西岭远隔百里,却说它含在自家窗口;航船泊在门外,又说它要远下东吴。远景把它移近,近景将它推远,在远和近的推移变化之间,千秋西岭和万里东吴,全都聚拢到诗人的草堂跟前来了。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 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浓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

杜甫绝句里到底是两只黄鹂还是两个黄鹂

1楼 龙爹鼠仔 你好,是两个黄鹂。 解释 杜甫的《绝句》中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不是诗人不愿意用 只 ,而是在当时,这个量词还没有普及使用, 文献可以发现,唐朝以前,很少有 只 这个量词的,最早的时候,古人是不用量词的,或者直接省略的,比如《 》 京中有善 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什么季节

1楼 龙之腾必潜乃翔 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诗人倚窗向外眺望,首先看到的是近景 屋外杨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飘舞。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 诗人给逗乐了,于是写出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这一有声有色的诗句 2楼 营霞衷胭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 ...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1楼 渊源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唐朝平定 安史之乱 ,心情愉快所作。前两句诗人对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后两句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垸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 媚秀丽的春天景色。前两句中一连用了 黄 翠 白 青 四种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