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冰凝
小题1: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小题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1分)。
试题分析:
小题1:“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
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
“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
形象鲜明,深沉悲愤。“天涯”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
小题2::“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
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点评:本题从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由于本诗的作者学生不熟悉,也没有更多的注释对写作背景加以解说,所以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第一小题估计考生很难指出该句的言外之意,所以命题时还是要考虑具体的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答题。(6分)唐多令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
2楼:里卡路德
(1)“寒”字既是指季节变得寒冷(1分)又指词人看到国破家亡内心的凄寒之情(1分)
(2)此句以景结情,(1分)描绘出清冷月下,大雁宿于白茫茫的芦花中的图景(1分)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1分),抒发了朝代更替,国破家亡的愁苦与无奈之情(1分)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唐多令邓剡①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
3楼:灰机
小题1:“飞透”二字写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透窗而入。(2分)这两个字极具力量,带有夸张的意味,既写出了浓郁的秋意,又强烈暗示出诗人内心在改朝换代、沦落天涯之时的悲凉伤感。
(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
(4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角度考虑,一般都会有炼意,此题主要是联谊和炼境,“飞透”主要突出“秋意”的凄凉,表达内心的伤感之情。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意象的分析的题目,诗歌的意象往往有固定的意义,“雁”的固定意义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还有志向远大的意义,此题主要是前两种,成语有“哀鸿遍野”的说法,此时中的意象和此相似,体现的是一种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之景。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唐多令(南宋)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
4楼:yusoo米秀
小题1:此句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1分)“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的侵略势力。(1分)词人把自己比作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1分)
小题2:
淡淡几笔,勾勒出了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南飞的许多大雁,在秋天清冷的月色下,宿于白茫茫的芦花中。(2分)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朝代更替,国家破亡的愁苦于无奈之情。
(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
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形象鲜明,深沉悲愤。
“天涯”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
小题2:
试题分析:
词人又通过对空阔的水、天之间渐次观察,终于发现:“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
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邓氏此词以感情沉郁和风格清奇取胜。上片“寓情于景”。下片“以喻见意”,通过寒叶、西风、乌衣苍、明月、芦花等,表达了他作为作者的主体感受。
全词如一幅清丽而寓意深刻的画卷,让欣赏者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答题。(10分)唐多令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
5楼:轩辕采薇
①c②d
③词牌名,用典
④南飞的许多大雁,在秋天清冷的月色下,宿于白茫茫的芦花中(1分);作者用了冷色调的意象,渲染(烘托)了凄清、冷寂的氛围(1分);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抒发了朝代更替,国家破亡的愁苦与无奈之情。(解说诗句、分析意境、确认手法、情感各1分)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唐多令 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
6楼:萌神
小题1:
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2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3分)。
小题2:
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2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答“萧瑟凄凉”也给分)(2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流离的悲苦之情(2 分)。
小题1:
试题分析: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
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形象鲜明,深沉悲愤。
“天涯”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
小题2:
试题分析:
词人又通过对空阔的水、天之间渐次观察,终于发现:“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
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唐多令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
7楼:手机用户
小题1:这几句抓住黄昏秋江具有特点的景物进行描写,雨过天晴,晚霞映照江面,潮水退去,江岸留下几许沙痕,落叶声中阵阵寒意穿透窗纱,(2分)营造出一种凄凉、冷寂的意境。(2分)
小题2: “燕入谁家”的疑问,深刻揭示了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百姓流离失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亡国之痛(或:“燕入谁家”暗指朝代变迁,投降派投降新朝,表达了作者对南宋覆亡的慨叹和对投降派的嘲讽);(2分)“飞入寻常百姓家”描写南京城的历史巨变,表达的则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
(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一场大雨洗过天空,夕阳斜照彩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大潮汹涌,在漫过海滩后又渐渐退去。
江岸边留下了些许沙痕。声声落叶,飞快地透过窗纱,使词人感到秋意袭身,时令已由夏入秋了。这是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
恰值兵败被掳之后,作者面对着此情此景,哪能不倍加伤感呢?
小题2:
试题分析:“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
”建康(今南京),是烟柳繁华地,也是南宋王朝赖以阻挡蒙古南侵的一道屏藩。萧条得使词人生寂寞、衰歇之感。此词带有几分嘲讽意味,不只是一味悲慨而已。
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许多南宋遗民变节奉敌。作者大悲慨之中,怀有深深的嘲讽。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
运用典故,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体现了王朝由盛而衰。“寂寞”与“豪华”形成今与昔鲜明的对比。夕阳西下喻写国家的衰亡,“又”字体现了词人对历史兴替的无奈。
最后以大雁南飞作结尾,具有弦外之意,燕子还会“说兴亡”,而大雁目睹山河变化无动于衷,将情与景结合起来,感情悲凉。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唐多令 邓 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
8楼:°妆雪雪
小题1: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2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小题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2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分析词中句子的丰富含义,要联系写作背景、作者身世,结合词下注释,翻译此句话的含义即可。要想象到当时背景下,作者不可能敢于明写对统治者的不满,只能是写的含蓄些,所以,应从明暗两方面来分析。
小题2:
试题分析:分析词的意境,要联系词中的意象是什么色彩的,本词中,“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都是比较凄冷的,分析时注意即可;第二问回答,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如,忧国伤时的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思乡怀人的感情,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