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新记大公报的历史进步作用

2020-11-26 18:20:59 字数 3678 阅读 4603

1楼:回到唐朝去散步

新记《大公报》用人育人的成功之路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爱国主义和民主精神。新记《大公报》虽然成为历史,但他们所坚持的探索理念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如何评价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2楼:匿名用户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一所谓四不方针,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公报》之最终的办报宗旨。之所以说是最终的办报宗旨,是因为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不是很自由主义的,那时的大公报,也称不上是新型报纸。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手老大公报,创办新记大公报,从那时候起,大公报开始创造和秉承了自由主义之精神。《大公报》的主办者三人,似有双重性。既承继了汉、明士子的遗绪,本身又是留洋学生。

身上的旧传统与近代的新思想兼而有之,应说是“半新半旧”、“既新也旧”的人物。他们实是半个“帝王师”加半个新报人,所办的报纸,也是一种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过渡性“公共物品”。既像近代新闻,又带条陈奏折味。

新记《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及现实意义

3楼:匿名用户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一所谓四不方针,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公报》之最终的办报宗旨。之所以说是最终的办报宗旨,是因为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不是很自由主义的,那时的大公报,也称不上是新型报纸。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手老大公报,创办新记大公报,从那时候起,大公报开始创造和秉承了自由主义之精神。《大公报》的主办者三人,似有双重性。既承继了汉、明士子的遗绪,本身又是留洋学生。

身上的旧传统与近代的新思想兼而有之,应说是“半新半旧”、“既新也旧”的人物。他们实是半个“帝王师”加半个新报人,所办的报纸,也是一种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过渡性“公共物品”。既像近代新闻,又带条陈奏折味。

http://****woxie.***/article/list.asp?id=15967

《大公报》四不方针的历史意义

4楼:匿名用户

1、“四不方针”宣告了《大公报》的独立报纸地位,是独立自由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2、“四不方针”的提出和实践,使得《大公报》成为中国近代史特殊政治环境下较为上罕见的真正意义上的上公共领域,构建了一个能为大众代言的公共话语空间,是大众**的“公器”属性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上的一次较早的展现。

3、“四不方针”是西方新闻自由理论在中国早期的一次实践。

4、“四不方针”还具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上的意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可成为新闻基本职业道德建设的有益借鉴。

呵呵,很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而已,出任何问题都不负责的。

5楼:匿名用户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一所谓四不方针,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公报》之最终的办报宗旨。之所以说是最终的办报宗旨,是因为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不是很自由主义的,那时的大公报,也称不上是新型报纸。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手老大公报,创办新记大公报,从那时候起,大公报开始创造和秉承了自由主义之精神。《大公报》的主办者三人,似有双重性。既承继了汉、明士子的遗绪,本身又是留洋学生。

身上的旧传统与近代的新思想兼而有之,应说是“半新半旧”、“既新也旧”的人物。他们实是半个“帝王师”加半个新报人,所办的报纸,也是一种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过渡性“公共物品”。既像近代新闻,又带条陈奏折味。

http://****woxie.***/article/list.asp?id=15967

6楼:匿名用户

《大公报》曾以“四不方针”著称于世,即所谓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也就是不党同伐异拉帮结派、不以言论作交易、不以公谋私而力做公共**的喉舌、不盲从和跟风。在党派斗争剧烈的二十世纪前半期,要坚持这样一种自由主义立场无疑会陷溺在左右为难的困境中,共产党会指责《大公报》对蒋介石是“小骂大帮忙”,而国民党更是动用武力对该报的新闻从业者进行弹压和制裁,并认为《大公报》是左翼**的刊物。因此,《大公报》是在历史的夹缝中求生存,是戴着双重的镣铐在为现代中国鼓与呼。

试述新记大公报在新闻史上的地位

7楼:匿名用户

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49年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体现了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道德精神,与同时期的大多数报刊相比,大公报力求表现出一种客观公正的取向。例如,在抨击国民党**的腐败政治时,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做出客观分析;在国难当头,抗战在即时,能够冷静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在抗战烽火正烈,全**民共御外敌时,能够把日本**与日本人民相区别,不一概而论、统统加以声讨。无论是针砭时政,抨击权贵,还是为民请命,代民立言,《大公报》都以鲜明的个性体现着它“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追求。

其所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与西方新闻界以客观性、真实性、自由性、独立性为特征的新闻追求有意识共通之处,这正是今天所谓“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精神。

《大公报》新记公司

8楼:

《大公报》(新记)是私人股份****。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集资而取得经营权。由于胡政之考察过欧洲社会,又了解日本报业上的管理,吸取先进的长处为我所用。

成立“ 大公报馆股份****”设常委董事会,其后又成立了监事会,是民营性质的一份报纸,体现了企业的民主管理方式。“新记”大公报人事体制很有特点。例如,编辑经营人才拉通使用,总编辑兼副总经理,总经理兼副总编,这个传统一直保留下来。

如何理解新记《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9楼:du知道君

《大公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也称为“四不主义”。

四不方针的具体含义:

“不党,即“纯以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不卖“,即“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辅助,且不接收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智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不私”,即“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因有之职务外并无他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而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不盲”,即“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为盲信、感情所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陷于盲”。

新记大公报为什么叫新记大公报 5

10楼:匿名用户

大公报创办于1902年 于1925年停刊 1926年吴鼎昌 胡政之 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

公司 接办大公报 史称新记大公报 新记大公报时期乃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 许多人事制度至今仍适用

11楼:小霍同学

大公报 先是英华主办 主张变法维新 君主立宪反对封建** 黑暗吏治和外国侵略

英华退出后 大公报 变得与北洋**安福系有关联 亲日的倾向之后 吴鼎昌 胡政之 张季鸾 组成新记公司 改弦易张 提出 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成为 影响较大的** 习惯称 新记大公报 我想 因为这时期很辉煌

看来学新闻史的新闻专业同学终于 有点用处了

如何正确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楼 阳城干部 共同抗日力挽民族危亡 2楼 梦断城阳浦 教科书上现在已经描述的比较客观了。其实抗日战争中国民党起了主要作用,毕竟当时国民党从各个方面都优于我党,担负的也是正面战场的作战。而我党作为敌后战场的重要力量,也为抗战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可以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角度分析。最后表述是国共两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