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散文的作品简介和批注,张晓风散文的作品简介和批注 50

2020-11-17 20:34:00 字数 6768 阅读 2074

1楼:匿名用户

《月,阙也》

《月,阙也》以残月为话题,并以其为线索,向人们展示了残缺事物的动人美丽,阐述了“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真挚深情。赞美残缺的文章不少,但如张晓风般写如此动情,如此富于韵味,并不多见。那么其奥妙何在?

从行文上看文章运用了大量古老的神话传说,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并通过这些神奇的传说,去阐明“天地也有其缺陷”这一道理。如她引用的中国西南部一少数民族的神话------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男神造天而女神造地。

可是女神们太勤快了,造的地太大而无法与地合起来。他们只好把地折叠起来,形成高山低谷,才能把天地虚合起来。这样一个神话,虽不属于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之类,却别开生面,令人颇感新奇。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之类的故事我们听得多了,却没有想过天地的诞生也可以如此解释。这就引起了读者的无限兴趣。又如在文章引用的另一则神话里,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天空也斜了,因而“地陷东南”,便有了浩浩森森向东流去的长江黄河,也因“天倾西北”,群星便向某一方向灼灼然。

如此朴实、传神的神话,如此耐人寻味的解释,营造了一种古朴、悠远的意境,意味深长,令人神往。

从语言上看,文章一尘不染,直逼尘世的核心。整篇文章的语言,寓华丽于古朴、平实之中,又寓深刻的哲理于古朴、平实之中,环环相扣,恰如其分

以下为精简版——————

《月,阙也》以残月为话题,并以其为线索,向人们展示了残缺事物的动人美丽,阐述了“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真挚深情。从行文上看文章运用了大量古老的神话传说,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也营造了一种古朴、悠远的意境。

全文一尘不染,直逼尘世的核心。整篇文章的语言,寓华丽于古朴、平实之中,又寓深刻的哲理于古朴、平实之中,环环相扣,恰如其分。

《种种有情》

以下为精简版——————

《种种有情》一文与众不同,读起来亦是别有风味。首先,文章用上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夸张.

比喻.拟人......比比皆是。

文中的许多场景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达到了融情入景的境界:揉碎落叶体现了热爱生命之情;看乡下母子编吊篮体现了对亲情的怀念等,不胜枚举。

张晓风散文精选批注

2楼:黛妮

《月,阙也》

《月,阙也》以残月为话题,并以其为线索,向人们展示了残缺事物的动人美丽,阐述了“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真挚深情。赞美残缺的文章不少,但如张晓风般写如此动情,如此富于韵味,并不多见。

从行文上看文章运用了大量古老的神话传说,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并通过这些神奇的传说,去阐明“天地也有其缺陷”这一道理。如她引用的中国西南部一少数民族的神话------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男神造天而女神造地。

可是女神们太勤快了,造的地太大而无法与地合起来。他们只好把地折叠起来,形成高山低谷,才能把天地虚合起来。这样一个神话,虽不属于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之类,却别开生面,令人颇感新奇。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之类的故事我们听得多了,却没有想过天地的诞生也可以如此解释。这就引起了读者的无限兴趣。又如在文章引用的另一则神话里,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天空也斜了,因而“地陷东南”,便有了浩浩森森向东流去的长江黄河,也因“天倾西北”,群星便向某一方向灼灼然。

如此朴实、传神的神话,如此耐人寻味的解释,营造了一种古朴、悠远的意境,意味深长,令人神往。

从语言上看,文章一尘不染,直逼尘世的核心。整篇文章的语言,寓华丽于古朴、平实之中,又寓深刻的哲理于古朴、平实之中,环环相扣,恰如其分。

如“天地是有其缺陷的,但缺陷成了皱折,皱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又如“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再如“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以上诸言无不平实而富于韵味,犹如打扮朴素的小家碧玉,一举手一投足,都散发出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无限韵味,可谓风情万种。

有句话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张晓风却以这并不“惊人”但意蕴十足的话语,将那深刻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让人读后如坐春风,而并不是像封建老爷子那样板起脸来教训人,即使道理再深刻也只能让人感到厌恶,难以信服。

另一方面,文章运用一系列拟人和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节律美、**美和诗意美。如“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

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放时,花在里……”又如末尾部分,“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

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

语言生动,充满韵味。慢慢读来,如坐春风;细细品来,满口生香。

张晓风散文集内容简介

3楼:

《名家散文经典:张晓风散文精选》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本书精选、搜罗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数十遍散文代表作品。

张晓风是一位资深教授,更是一个对万物皆有情的女子。

在方块字的艺术世界里,她多方出击。

她的**《潘渡娜》曾被收入《八十五年年度**选》,是当代华文世界最早的科幻**,至今在大陆依然拥有许多读者;

她的戏剧,在台湾被列为经典,在内地香港的剧场上演,满座感泣;

她的杂文,早在《野火》之前就对威权与陋俗作不羁挑战;

她的散文,自学生时代获“幼狮文艺奖”后,屡获各种大奖。

但她散文创作最大的奖来自读者,是口碑而非奖杯。

多年来,她的散文集畅销更常销,并已入选两岸学生语文课本,与古典散文相映生辉,堪称现代中文经典。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晓风简介

4楼:匿名用户

作家简介: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散文及戏剧著作有

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张晓风***代表作: 科幻短篇:《潘渡娜》*

散文: 《步下红毯之后》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question/3407216.html?fr=qrl3

5楼:黛妮

一、人物简介:

张晓风,现75岁(2016年)。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8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最后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

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阳明大学创校以后就来此校任教,一直担任该校通识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

张晓风创作张晓风过散文、新诗、**、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

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

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

张晓风笃信宗教,喜爱创作。**,散文及戏剧著作有

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

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张晓风自选集》中的《行道树》一文,曾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七课。

二、创作历程: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

6楼:大大家

张晓风中国台湾女作家

中国台湾女作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

收起张晓风,生于1941年,是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江苏铜山人[1]。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大学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2012年作为亲民党候选人当选台湾地区第八届“立法委员”(不分区“立委”)。

中文名张晓风

别名晓风,桑科,可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金华

出生日期

1941年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

台湾东吴大学

信仰**教(见《缘分的馨香》)

主要成就

“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

代表作品

《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你还没有爱过》《初雪》《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等。

祖籍江苏徐州

政党亲民党

人物关系

梅志母亲

个人经历

张晓风,现77岁(2018年)。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8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最后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

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阳明大学创校以后就来此校任教,一直担任该校通识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

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

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丶《我喜欢》

张晓风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

张晓风笃信宗教,喜爱创作。**,散文及戏剧著作有

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

编者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张晓风自选集》中的《行道树》一文,曾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七课。

创作历程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

点击加载更多

词条目录

百科名片

个人经历

创作历程

主要作品

**散文

戏剧文集

抗癌历程

人物专访

女性与诗歌

林语堂研究

关于故乡

人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