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南朝各代在诗歌方面的主要成就

2020-11-17 20:19:42 字数 5398 阅读 3591

1楼:潇湘妃子

南朝主要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因为偏安于南方,并且皆以建康为都,与北朝相对而得名.这个朝代因为君王沉迷于享乐,所以军事,政治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但是在文学上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刘宋起,统治阶级由于无心政事,所以在诗歌中表现出来为国家观念淡薄,文字比较华美,但是刘宋朝代因为上承魏晋,其诗歌有过渡性的特点,真正能够代表南朝诗歌的特点的诗歌是齐梁陈诗歌的特点,是所谓的"绮错婉媚.

"因此诗歌具有文辞华美,内容空洞的特点,诗歌主要表现个人生活,很少触及社会现实,但是南朝文学"协偕钟律,符靡宫商.",在诗歌的声律上有很高的成就,并且已经形成了诗歌的较为系统的声律理论,并且在诗论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代表作有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由于声律理论的影响又导致了永明体诗歌的出现,代表人上面提过,在此不多说了.沈约创立了声律论.

其中谢眺对南朝乐府有一番用心的研究,这类诗歌清新自然,很是与众不同.已经构成了讲究声韵对偶等诗歌必然具有的因素,在整个诗歌史上,南朝诗歌对后来的唐诗也有很深的影响.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诗歌不再只是一种没有独立地位的文学体裁,是那个时代真正的确立了其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地位,也就是别人说的"诗歌的自觉."

东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过程

2楼:我是龙的传人

一、东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经历了如下变化:

3楼:北京王嘉化妆学校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②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③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了一批杰出诗人.2.建安文学①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以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写出的诗赋,史称"建安文学".

②"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篙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3.陶渊明与田园诗①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农村生活,一生中写下许多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

②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尤为著名.4.山水诗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

②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是山水文学的代表作.③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的代表作有《拟行路难》等,对后世影响较大.5.

南北朝民歌①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②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有《采桑度》等;③北方民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兰辞》等.五,大放光彩的艺术1.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②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

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④东晋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她师从钟繇,得其真传.王羲之曾随卫夫人学习书法.

王羲之之妻郗璿,也是一位书法家.

4楼:职业健康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得到发展的时期,无论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都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中,最重要的是建安时期的诗歌,三曹尤其是曹植的诗歌影响当代也影响后世;最值得注意的诗人是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他们开创了中国田园山水诗歌的滥觞。当然,沈约创制的关于诗歌格律的“永明体”也不容忽视。

《木兰诗》是南北朝民歌中的优秀诗歌,而女诗人蔡琰的《悲愤诗》则是文人诗中的杰作。

东晋时期,玄学与清谈之风盛行,士族们以能谈玄为高雅,甚至处理朝政也务在清静。东晋诗坛玄言诗盛行,就是在这种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理相混合的产物。钟嵘《诗品》说玄言诗“平典似道德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田园诗的出现和南朝山水诗的兴起,才改变了这种不良诗风。

西晋诗歌创作有明显转变,总体而言,缺乏现实内容,而重视形式的华美,《文心雕龙·明诗》说是“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情采》篇又说是“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 盛”。

南朝文人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较其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的兴起,鲍照的七言和杂言乐府诗的发展;以谢眺为代表的“永明体”,标志着格律诗的开端。到了梁陈时期,出现了宫体诗。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长篇情歌《西洲曲》。南朝民歌在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诗体小巧,多五言四句,四句一解;多抒写大胆热烈的爱情;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尤其是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风格轻柔婉丽。

北方文学在五胡十六国与北魏前期,除乐府民歌外,是 衰微的。 突出贡献的是北朝民歌,代表作有二:这就是《敕勒歌》与《木兰诗》。

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体裁多样,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语言通俗、质朴、刚健;表情率真,风格粗犷、豪放,与南朝民歌形成鲜明对照。

5楼:匿名用户

玄---山水--宫体

6楼:匿名用户

你可以去看看“三曹”的诗歌或者去了解一下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他们基本上代表了当时的学术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7楼:匿名用户

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代表作家有“三曹”、“建安七子”、蔡琰、左思、陶渊明、“大小谢”,另外还有“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自觉的突出标志是:

(1)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及以老庄为主体的玄学的风行,带来了文人思想观念的解放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觉,使文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广阔的天地。道家哲学的自然旨向和人格的自由精神,是文学自觉的最基本的思想源泉。

(2)文学创作的文学性。在文学的创作心态中,淡化了文学的政治倾向和社会的功利目的性,强化了文学的本体性和文学的审美趋向。文学创作开始趋向于个性化和风格的多样化。

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形式,都显示了多姿多彩的特点。

(3)文学自觉最显着的标志是文学理论的自觉。而理论的自觉,又是在人的自觉和创作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就是这种理论自觉的产物。

在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体裁论、风格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又促进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和繁荣。

8楼:匿名用户

文学:志人志怪**,如《世说新语》《搜神记》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绘画: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等画家,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汉画的技艺和风格,一方面又受到了来自印度、西域的佛教绘画表现手法的影响,在绘画理论和表现手段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舞蹈:兰陵王破阵舞~

南北朝时期 文人诗最高成就的两个代表

9楼:匿名用户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汉末的战乱,三国 的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发生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与晋室的东迁,接下来 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东晋王敦、桓玄等人的作乱,北方北齐、北魏、北周等 朝代的一次次更迭带来的斗争,南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更迭带来的争斗, 以及梁末的侯景之乱,再加上东晋、南朝的北伐,北朝的南攻,在三百多年里, 几乎没有多少安宁的时候。战乱和**,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

战争使很多人丧 生,伴随着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以及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不知又夺走了多少人 的生命。这种在状况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曹操的《蒿里行》说:“白骨 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千里无鸡鸣”说出人烟的 荒凉,“生民百遗一”说出人口的锐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说:

“徘徊 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 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写到整个村庄的灭绝。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 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 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 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 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名 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 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 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 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 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 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 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 《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 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又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 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 俱逝,痛何可言!……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古人思秉烛夜游, 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 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 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 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 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江淹 《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 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 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

第四种 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从陶诗看来,他不 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 的眼光,因此他的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游仙主题与生死主题关系很密切,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 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楚辞》中的《离骚》、《远游》已开了游仙主题 的先河,不过那主要是一种政治的寄托。魏晋以后,游仙主题作为生死主题的补 充,企求长生的意思变得浓厚了。

如曹操的《气出唱》、《精列》,曹植的《游 仙》、《**行》、《仙人篇》,张华的《游仙诗》,何劭的《游仙诗》,已经 构成一个游仙的系列。特别是郭璞的多首《游仙诗》,使游仙主题成为魏晋南北 朝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了。

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 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隐逸思想早在《庄子》书中就体现得很强烈了, 隐逸主题可以追溯到《楚辞》中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汉代张衡的《归田赋》, 可以视为表现这类主题的早期作品。

到了魏晋以后,沿袭《招隐士》的作品有左 思和陆机的《招隐诗》、王康琚的《反招隐诗》。沿袭《归田赋》的作品有潘岳 的《闲居赋》。而陶渊明的大量描写隐逸生活和表现隐逸思想的作品,则使这类 主题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锺嵘《诗品》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至 于其他许多人的作品中,表达隐逸思想的地方就不胜枚举了。隐逸主题的兴起与 魏晋以后士人中希企隐逸之风的兴盛有直接关系,而这种风气又与战乱的社会背 景和玄学的影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