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为何被称为新儒学,宋明理学为什么又被称为"新儒学

2020-11-26 07:17:39 字数 5896 阅读 1738

1楼:匿名用户

宋明理学是宋朝的程颐 朱熹等人融合了佛家 道家的思想 创立的新儒学 它的新主要表现在 融合了新的思想 如 佛家 道家思想 在学术观点上提倡 “存天理 灭人欲” “清净守虚” 把认为万事万物中都存在着道 人们只有顺乎天理 主要发扬了传统儒学中的心学 联系就是使旧儒学的新发展 扩展了心学的学术范围 区别就是 传统的儒学更多的是强调 仁政 强调统治者的修为 理学在个人的修行上不仅强调修德 更强调修心

2楼:听你说的温柔

推崇朱熹的基本就是 存天理 灭人欲 基本是继承了儒家的思想无欲无求 但是又将其极致化了

宋明理学为什么又被称为"新儒学

3楼:暗夜鬼君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但从总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两个主要的特点。

折叠思辨化的儒学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

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因其所具有的三世因果的彼岸性深深吸引了儒学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佛教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但相对而言,儒家的应变总体上是滞后的。在唐一代,儒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李翱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佛道二教尤其是外来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但他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 比较简单化,韩愈主张"人其人,火其书",用**行政干预的方法来禁止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李翱思考得相对深入一些,主张援道入儒、以儒包佛,来解决佛教文化的冲击。

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原始儒家大部分典籍失传,直到近代才出土大量竹简,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先秦孟子从"四 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灾异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的阴阳灾异和神学 化的论证则更显得粗浅,实际上已误入歧途。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列于 "六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的道器观,孔子的"仁"学,《孟子》与《中庸》对于"性"与"天"的问题的**。理学家们吸收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熹的"天 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等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折叠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儒家的义理。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人伦以及内含于其中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道理。

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 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综观宋明理学,心学一派对于伦理道德以外的事物并无兴趣,理学一派由于"格物穷理"的理论指导,对于万物之理的认识仿佛也有超出伦理道德狭隘范围的趋势,然而其理论目的仍然指归于对儒家伦理的必然性、普遍性和绝对性的把握。所以,无论是理学的宇宙论、本体论或知识论,都不能简单地与西方哲学相比附,其 思维的对象不是自然与万物,而是伦理与道德,其理论的旨趣不在于人类理智对于自然对象以及人类理智自身的把握,而是人类对于社会伦理价值与规范的正当性的认识和对于主体道德的个体自觉。

如何理解宋明理学比秦汉儒学更具思辨性?

4楼:洛雨蕴兰

我个人来看,并不太喜欢理学,相对于程朱理学我对陆王心学更感兴趣,至于说比秦汉儒学更有思辨性,那是因为秦汉时是儒学在战国没落后重新崛起的初期也是儒学的发展期,儒学并不太成熟,而宋朝却把儒学发展到顶峰了,这时的儒学已经相对完善了,儒学发展也遇到瓶颈了,难以为继,这才有理学和心学的发展

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它新在何处,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5楼:找化工

理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融合释、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

理学又称道学。理学的出现,承担了重建儒学价值体系的职能,通过对理论挑战和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回应,古典儒学通过理学而得以复兴。可以说,宋明理学对汉代以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新的反省,并通过这种反省致力于儒学的复兴。

理学直接承继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同时理学思想体系也有选择性的吸收扬弃了魏晋玄学、道教以及一些佛教的思想。理学能够在宋以后获得这样的发展,正是因为它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地吸取了不同思想的营养。

宋明理学和先秦儒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求字数多…… 5

6楼: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

传统儒学经由宋元明时期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宋明理学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它以儒学的伦理道德为本位,与汉代董仲舒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重点并不在政治方面,而在伦理道德方面;与先秦儒学相比,宋明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3)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佛、道三家思想长期对立融合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一是吸收了佛道的思维思辨方式方法,来弥补以往儒家思想的理论缺陷,重新建构了儒家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

三是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7楼:匿名用户

理学 系指北宋出现的以阐发儒家经典义理为特征的哲学思潮,以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人物。

其特点主要是以孔、孟学说为宗,以《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典籍为主要依据,批判隋唐以来以空无为本体,否定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佛、道学说,同时又批判地吸收了佛道思想。他们关心社会现实,提倡所谓“道德性命”之学,并从本体论的高度,**宇宙与人生问题。[2]

冯友兰先生(1895-1990年)早在其《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中,就明确把宋明理学或道学称作“新儒学”,认为新儒学的奠基人是唐代的韩愈、李翱,“宋明道学之基础及轮廓,在唐代已由韩愈、李翱确定矣。而李之所贡献,尤较韩为大”。但“新儒学”的真正确立却是二程,“濂溪、康节、横渠,虽俱为道学家中之有力分子,然宋明道学之确定成立,则当断自程氏兄弟”

冯友兰认为“新儒学”之“新”,就其理论**或思想内容上说,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援佛入儒,吸收佛学抽象化、形式化的特长,发挥禅宗的一些思想,“可以说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二是援道教入儒,“道教有一个重要成分是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主要是与这条思想路线联系着”,比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邵雍(1011-1077年)的象数学等。

冯友兰认为“新儒学”是儒家、佛家、道家(通过禅宗)、道教诸家学说的综合。冯友兰的“新儒学”说经外转内销后,得到国内近乎一致的认同。[3]

8楼:第七路口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

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因其所具有的三世因果的彼岸性深深吸引了儒学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佛教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但相对而言,儒家的应变总体上是滞后的。在唐一代,儒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李翱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佛道二教尤其是外来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但他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 比较简单化,韩愈主张"人其人,火其书",用**行政干预的方法来禁止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李翱思考得相对深入一些,主张援道入儒、以儒包佛,来解决佛教文化的冲击。

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原始儒家大部分典籍失传,直到近代才出土大量竹简,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先秦孟子从"四 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灾异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的阴阳灾异和神学 化的论证则更显得粗浅,实际上已误入歧途。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列于 "六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的道器观,孔子的"仁"学,《孟子》与《中庸》对于"性"与"天"的问题的**。理学家们吸收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熹的"天 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等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儒家的义理。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人伦以及内含于其中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道理。

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 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综观宋明理学,心学一派对于伦理道德以外的事物并无兴趣,理学一派由于"格物穷理"的理论指导,对于万物之理的认识仿佛也有超出伦理道德狭隘范围的趋势,然而其理论目的仍然指归于对儒家伦理的必然性、普遍性和绝对性的把握。所以,无论是理学的宇宙论、本体论或知识论,都不能简单地与西方哲学相比附,其 思维的对象不是自然与万物,而是伦理与道德,其理论的旨趣不在于人类理智对于自然对象以及人类理智自身的把握,而是人类对于社会伦理价值与规范的正当性的认识和对于主体道德的个体自觉。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

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陆王心学于程朱理学日趋僵化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合流而盛于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