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漫阅科技
在列强纷争的形势下,各国诸侯从巩固自己政治权力的需要出发,纷纷“招贤纳士”,养士之风形成高潮。当时的秦穆公、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梁惠王、燕昭王等国君,都曾广招天下之士;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秦国的吕不韦等卿相,养士皆以千计。所谓“得士者昌,失士者亡”,说明当时社会**已经以“士”的聚散来衡量一国政治的得失兴衰。
特殊的历史条件,为士阶层的崛起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他们思想解放,少有顾忌,敢于“说大人,则藐之”(《孟子·尽心下》),敢于公开表示“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畏彼哉!”(《孟子·公孙丑下》)养士用士制度,给士阶层的智慧和才能提供了驰骋的机遇。
于是“处士横议”,学派蜂起,诸子之学骤兴,他们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倾向,阐发各派学说,既互相辩论,又互相补充,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大大推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发展。
战国时期活跃的“士”对社会发展起了哪些作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2楼:海烟人
作用:“得士者存,失士者亡”。说明“士”这一阶层对战国时代国家存亡具有重大影响。
“士”是周代的一个重要社会阶层 ,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为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社会成员众多、社会作用巨大的中间阶层。士的多少和贫富 ,反映了各诸侯国的社会发展状况 ;士的擢用或弃置 ,甚至决定了各诸侯国兴衰存亡的历史命运。因为春秋战国时代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各国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而能在战争和外交中取胜,这样各方面的人才便成为统治者关注的重要对象。
影响:“士”作为普通的自由人,承担了以前的王官之学,并以“道”的承载者自居,张扬一种以道自任的精神。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比如: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和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在当时被统治者采纳的是法家思想,因此可以举韩非子“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法不阿贵”、君主**理论等。其影响是推动了变法运动的,有利于封建制的确立,为**主义**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运动中,士阶层发挥了那些重大的作用?
3楼:漫阅科技
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运动中,士阶层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们胜利完成了双重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将紧锢于官府的贵族文化和典籍彻底解放出来,通过对原典的整理和传播以及聚徒讲学等形式,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持续发展准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他们对当时庶民阶层及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提高,他们著书立说,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等各个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了各门学科的雏形,他们在我国典籍发展史和学术发展史上都占有光辉的篇章。
战国时期的“士”是什么阶层?
4楼:妃子竁
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
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
这时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或着意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东汉后期,在士人中间清议品题人物之风极盛 。这种人物品题属于民间范围。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 ,品评士人之权收归**。凡由中**评者,皆据其德行才能、家族阀阅而给予不同品第(乡品),然后授予各种官职。未经中**评者,不得仕为品官。
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士庶对立,渐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
士人中,又出现凭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是为士族。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
宋以后 ,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
过秦论中有的:
谋士:宁越、徐尚、苏秦、杜赫;
相: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
将: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越奢;
纵横家:战国时期专门从事外交活动的一批谋士(说客)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和张仪。
“合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字季子(公元前344年——前284年)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主张“合纵”,联合六国以拒秦。
曾为燕昭王亲信,奉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国“西劳于宋,南罢(疲)于楚”, 以便削弱齐国,以防齐国谋燕。初入齐,得到齐王信任用为相。秦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自称西帝;约齐闵王并称东帝。
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又和赵奉阳君李兑“合纵”五国攻秦,迫使秦昭王废帝号,并归还一部分魏、韩地、被赵封为武安君,旋又助齐闵王攻灭宋国。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兵大举攻齐,他的反间活动暴露,被齐王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苏子》三十一篇,今佚。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十六章反映的情况与《史记·苏秦列传》所说有异。
“连横”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张仪(?——公元前310年)战国时魏国贵族后代。秦惠文君九年(公元前329年)入秦, 次年为相,封武信君。
执政时曾迫使魏惠王献上郡十五县于秦,又说惠文君自称为王,推行“连横”策略,主张六国分别以事秦,瓦解齐、楚联盟,并出兵夺取楚汉中地。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 与司马错等率军攻灭蜀、苴、巴三国。
后一度入魏为相,被逐回,不久而卒。(《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张子》十篇,今已佚。
故事:秦昭襄王听到魏国和楚国发兵去救赵国,就派人去对魏安王说:“邯郸早晚得给秦国打下来。谁要去救,我就先打谁!”
魏安王吓得连忙派使者去追晋鄙,叫他在当地安营。晋鄙把魏国的十万兵马驻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春申君也不再前进,在武关驻扎下来。
秦王叫大将王加紧攻打邯郸。赵孝成王只好再打发使者偷偷地跑到魏国,催魏安王快点进兵救赵。
魏安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他只好不进不退地耗着。平原君也派人上邺城请魏国大将晋鄙进兵。
晋鄙回答,不敢自作主张。平原君又给魏公子信陵君写信,大意说:邯郸万分危急,敝国眼看快要亡了。
您姐姐(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黑天白日地哭着,公子也得替您姐姐想一想啊!
信陵君接到了这封信,再三央告魏安王叫晋鄙进兵。魏安王始终不答应。信陵君对门客们说:
“大王不愿意进兵,我自己上赵国去,要死就跟他们死在一起。”他预备了车马,决计去跟秦军拼命。有一千多个门客也愿意跟着他一块儿去。
路过东门,信陵君下车去跟他的朋友、守门人侯赢辞别。侯赢冷淡地说:“公子保重。
我老了,不能跟您一块儿去。”信陵君向他告别后就走了。走不多远,信陵君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侯生连一句体贴的话都没有,忍不住再回去问问。
侯生见信陵君回来了,就说:“我料定公子准得回来!”
信陵君说:“我想我一定有得罪先生的地方,特地回来请先生指教。”
侯生说:“公子收养了几十年的门客,你这么上秦国的兵营里去,正像绵羊去跟狼拼命,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侯生接着对信陵君说:“咱们大王最宠爱的是如姬。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请大王给她报仇,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去给如姬报的仇,把仇人的脑袋给她送了去。
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她就是替公子死,也甘心情愿。公子只要请她把兵符偷出来,拿了兵符去夺取晋鄙的军队,才能跟秦国打仗。
”信陵君被侯生提醒了,就去跟如姬商量。如姬当晚就把兵符偷了出来交给信陵君。信陵君拿着兵符再上东门去跟侯生辞别。
侯生说:“我的朋友朱亥,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勇士。要是晋鄙不把兵权交出来,公子就叫朱亥杀了他。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一千多个门客到了邺城见了晋鄙,对他说:“大王特地派无忌来接替将军。”说着,就拿出兵符验过。
可晋鄙起了疑心说:“这军机大事,我还得奏明大王……”他的话还没说完,朱亥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四十斤重的铁锤,冲着晋鄙的脑袋一砸,晋鄙的脑袋被打得粉碎。
信陵君拿着兵符给将士们下令:“父亲和儿子都在军队里的,父亲可以回去;哥哥和弟弟都在军队里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可以回去养活老人;有病的或者身子弱的,也可以回去。其余的人都跟我去救赵国。
”信陵君重新编排队伍,总共有八万精兵。他指挥这八万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王没想到魏国的军队突然会来攻打,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
平原君也开了城门,带着赵国的军队杀了出来。两边夹攻,打得秦国的军队就像山崩似的倒了下来。
多少年来,秦国没打过这么一个大败仗。秦昭襄王赶紧下令退兵,已经死伤了一半人马。郑安平的两万人给魏国的军队切断了退路,变成了孤军,他带领两万人投降了信陵君。
赵孝成王亲自到魏国兵营来给信陵君道谢,说:“全仗公子救了赵国!”信陵君也谦逊了一番,他不敢回国,就把兵符和军队交给魏国的将军带回去,自己留在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