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那些风俗习惯

2020-11-25 18:44:05 字数 6111 阅读 4552

1楼:fangyu白羊

河南的民俗:剪纸、捏面人、吹糖人、画糖画、绣花鞋、民俗演艺、说评书、敲大鼓......

民间对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另有些讲究的人家,酒杯碗筷的放置都有规矩,不许乱放。有“杯不出栏,筷不出缘”的说法。筷子要放在杯子的一侧,以妨快(筷)分开之嫌,筷子要一般齐,怕联想到“三长工短”的恶语。

河南有那些风俗习惯…

2楼:百度用户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

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

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

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

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

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

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

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

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

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

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

“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

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

3楼:匿名用户

我来答共8条回答

▍ju╭ˊufwlv.52017-12-15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

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

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

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

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

“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

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

“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

4楼:匿名用户

1.喝茶:在郸城,喝茶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特指吃晚饭。这可能是在困难时期,人们以红薯做晚饭时的汤叫红薯茶,并以此为晚饭,从那时而延续了下来的。

2.俺爸、俺妈:河南人说“俺”是一大方言特点。豫东人说“俺”的时候意为“我们”、“我们的”。

当然,“俺爸”、“俺妈”以及其他一些称呼亲属的“俺某某”是用在对被称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时说的。但在郸城,“俺爸”、“俺妈”却用在当面称呼父母时,尤其是小孩当面叫父母时都是“俺爸”、“俺妈”地叫,相当于“爸、妈”。

3.文:货币单位,相当于“元”、“块”。因此外地人听郸城人说“几十文”、“百文”时常一脸迷惑,其实就是几十块钱、百十块钱,但显得更为简略,而且略有显摆的意思。

4.迷见:丢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说某某东西迷见了,不知情的人都以为是“面了”,其实是丢失了。

5.招呼:修理,拾掇。如说“师傅,我车子坏了,请给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拿哩严、拿不严:“拿哩严”指办事成功率高,没有任何困难,“拿不严”则相反,没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对人,对某人“拿哩严”就是指对该人施加的影响足以左右其决定。

7.姑娘:本义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郸城除这一层含义外,还指姑姑。如“张三该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张三的姑姑。

8.zhang:遍查字典均无此字,在郸城方言中是安装、放置的意思,如“把灯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县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条里zhang点盐”,就是指往里面放点盐。

河南人爱吃的饭有;

面条子;糊涂;结瘩;

月个晨导起来,将到集上,碰到一个吊杨车子叫我恁栽倒了,新红挂*子也给我挂*了/

叫我气里尚午面条子都没吃,歇老豆喝一碗糊涂。

毕头.算了、完了的意思."你不让我玩毕头!" “这一回我的牌很不好,说不定就毕头了”!

天歇了,俺颊屋有一群扁觜子,迷见了。恁谁物不谁物?

衅种---一种愣头青

半吊子---半傻子,不明道理

马几纽子---蝉

阿杂-脏

当当事-学习用功

家后-村后面

扎实-老年人健康

匪滚了----水开了

馍幅了____馍熟了

弄啥架势里____干啥里

各了败子____漆盖

小小抓_____麻雀

粘不粘(zhan)-行不行

近子-舅妈

跟些几个-有几个孩子

策个---前天

大策个-大前天

糊涂---稀饭

花老马噶子---灰喜鹊

马噶子----(你应该知道)

他脏我---他用东西砸我

当上-----上面

欧(二声)_______牛

翘蹄子-----去世

啥家什-----什么东西

半大橛子----男青年

破小子-----小男孩

帐家儿-----父母骂孩子的话

泼-------指小孩健康

抢白人-----欺负人

咋弄---- 怎么办?

飞(三声)------ 水

洋车子----- 自行车

付------ 树

一笛笛----- 一点点

一笛拉子---- 一丁点

头佛----- 头发

牡佛------ 梳子

哞(ou)逼---牛逼,不是一般人

刀梭头---- 女性短发

腻子----- 肥皂

仏(佛的第一音)-------说

啥家火-------什么东西

不管谈------不行

不沾闲------不行

丝气----一种味道,不太好闻的

啃桌子腿(吃桌)----吃宴

哙哙痒----挠挠痒

股堆-指蹲下

发七蛋-指蛮横不讲理

啥荒子?--什么东西?

面儿-明天

厥功----不稳当

适味(儿化韵)——舒服,爽的意思+ 例:那一家类烧鸡吃住算适味啊

光嘟子—不穿衣服光屁股

老末——最后的意思

枯楚——有皱纹,不平展,多用于纸张,人物面部gf~k

甜稃秸——甘蔗之类的东西

驭、吁(yu)——停,架车时对马、驴等动物的言语.

白动--别动

半肥--这个不好解释,大家佛佛吧,呵呵

小小zhuó---麻雀

褂衩子---衬衣

可是类---是不是

湿味---有意思

悲(笔)---笔

mó说---梳子》

落嗨(儿化韵)---傍晚

洋车子---自行车

裤衩子---**

浮---熟

头佛---头发

凤阳风俗习惯,凤阳风俗习惯方面的资料

1楼 匿名用户 一 时令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 过年 ,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家家户户精心筹办,在外地工作或商贾的人,都要按时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这天焚香 鸣放鞭炮,叫 接年 ,又叫 迎春 。 初一早晨吃扁食 水饺 ,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平辈互拜,然后到亲族邻里互相祝贺。主人...

端午的来历及风俗习惯以内的,端午的来历及风俗习惯50字以内的

1楼 雷美媛苍香 端午的来历 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

苗族传统节日有哪些,苗族风俗习惯介绍

1楼 ile无比快乐 苗族的传统节日 1 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 春节 ,也称作 客家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黔湘渝 贵州 湖南 重庆 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