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作者 郁达夫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
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
一、独特的故都情结
二、独特的平民意识
三、独特的“悲凉”心境
四、独特的人文素养 。
《故都的秋》 写故都的秋总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楼:匿名用户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秋”的总特点---以“清、静、悲凉”为特色的“色彩浓、回味永”,它给人的感受是“深沉、幽远、严厉、萧瑟”.
思想感情---作者用故都的秋折射出作者对国家的担忧,抒发了向往、眷恋的感情,流露出作者忧思、孤独冷落的感受.
3楼:黑马圣骑士
你好 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满意的话 请采纳 谢谢
首先是“秋”的特点::以“清、静、悲凉”为特色的“色彩浓、回味永”,它给人的感受是“深沉、幽远、严厉、萧瑟”。
思想感情:作者用故都的秋折射出作者对国家的担忧,抒发了向往、眷恋的感情,流露出作者忧思、孤独冷落的感受。
《故都的秋》的几个问题。 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描...
4楼:silence一
1、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清。静。悲凉。
2、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象?
秋天的庭院,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盛秋。(这是概括的,你也可以到文章里面去找具体的景象,3-11自然段)
3、文章第2.3段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第二段写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形成对比。将北国的秋的特点表现得更为具体
第三段写秋庭景象,体现出北国秋的清,静与悲凉
4、第14段抒情上的特点是什么?
直抒胸臆
5、如何理解第3段中作者关于牵牛花颜色的品评?
“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红色为暖色调,给人高兴,愉快的感觉,紫黑色颜色过于浓烈。而因此时作者着重描述的是秋的清静与悲凉,第三段整段都是描写破败,衰败的景象,如“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 秋草”等。因此蓝色或白色最能体现出作者笔下的秋的特点,更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境。
6、第12段提及苏东坡的《赤壁赋》作者想阐述什么?试结合《前赤壁赋》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以“秋士”(指古时候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自比,应该是要与苏东坡产生共鸣。
我刚写过这篇文章的教案,应该没有什么错误。
5楼:大方客
如何理解第3段中作者关于牵牛花颜色的品评?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问题提得很好。先看原文的表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里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审美品位,故都的“秋味”的特点。要“清”“静”,还要“悲凉”,而对牵牛花的姿态和颜色的要求就体现了这种审美属性。
注意,位置是在“破壁腰中”,颜色是“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破壁腰中”,方能体现一种衰败感,悲凉美;“蓝色或白色”,素雅,幽深,符合“清”“静”的特点;“紫黑色”虽与“悲凉”之意切近,但过于浓烈,不够“清”“静”,故“次之”;“淡红色”,应该是一种俗艳的色彩,比如牡丹的红色被象征为富贵之色,自然也就含有一种世俗的平庸与喧嚣、俗艳特点,在审美上自然属下品,也最不符合故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所以“最下”。这段文字中还不可忽略后面的一段叙述,“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段描写也很有意味,“秋草”必须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不能太多,不能是一蓬一蓬的,不能太招眼;否则,就不含蓄,**致,就不符合“清”“静”“悲凉”的特点了。
6楼:匿名用户
猛....文章要自己去体会,别人跟你说出来了,你明白了,却不懂。文章是要多少,看想。
7楼:南郭小双
1\清、静、悲凉
2、秋院 秋槐、秋蝉、秋雨、秋实
3、第二段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秋的特点及秋味;第三段给我们描绘了北国秋的庭院的秋味
4、情、景、理交融
5、直抒胸臆,表达了眷恋之情
6、不喜欢淡红色的牵牛花是因为红色不符合作者此时悲凉的心境
《故都的秋》 写故都的秋总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楼:黑马圣骑士
你好 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满意的话 请采纳 谢谢
首先是“秋”的特点::以“清、静、悲凉”为特色的“色彩浓、回味永”,它给人的感受是“深沉、幽远、严厉、萧瑟”。
思想感情:作者用故都的秋折射出作者对国家的担忧,抒发了向往、眷恋的感情,流露出作者忧思、孤独冷落的感受。
《故都的秋》赏析
9楼:匿名用户
《故都的秋》1-2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指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体分为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
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13,14段用对比的手法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10楼:月風千杀舞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
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
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
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 ,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 有选择侧重而已。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版),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
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他在亲撰的系列自传中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
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又说:“又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庭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性,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
”少年时代就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以上引自《郁达夫自传》,江苏文艺96版)日本十年留学生活,使郁达夫的性格继续生长发育着,自伤之中又添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及由此而来的自卑感,这一点,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有明显流露,如**集《沉沦》和《茑萝集》,都充满了感伤情绪乃至带有颓废色彩。他在1920年写给新婚妻子孙荃的一首诗中说:
“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薄命,几人愤世作清谈。
何当放棹江湖去,芦荻花间结净庵。”其实,作者这时才24岁。回国后,他说:
“1922年,在日本的大学毕了业,回国来东奔西走,为饥寒所驱使,竟成了一个贩卖知识的商人……1923年的秋天,一般人对我的态度改变了,我的对于艺术的志趣,也大家明白了……就说我是一个颓废者,一个专唱靡靡之音的秋虫。”(《〈鸡肋集〉题辞》)为了更明确地显示郁达夫这种性格情趣,我们不妨来看在1923年写的《还乡后记》(《郁达夫散文全编》浙江文艺90版)中的一段文字:
“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点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的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若希望再奢一点,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边。最好是秋风凉冷的九十月之交,叶落的林中,阴森的江上,不断地筛着渺蒙的秋雨。
我在凋残的芦苇里,雇了一叶扁舟,当日暮的时候,在送灵枢归去。小船上除舟子而外,不要有第二个人,棺里卧着的若不是我寝处追随的一个年**人,至少也须是一个我的至亲骨肉。我在灰暗微明的黄昏江上,雨声淅沥的芦苇丛中,赤了足,张了油纸雨伞,提了一张灯笼,摸到船头上去焚化纸帛。”
故都的秋阅读题,故都的秋 答案
1楼 四夕木亘 作者 对北国之秋无限依恋 爱恋之情 并与开头相呼应 2楼 第一宅女 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 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 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不仅抒发了赞美 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故都的秋阅读题 3楼 花冉茶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
秋什么傲霜成语,秋什么傲霜的成语
1楼 匿名用户 秋菊傲霜 但不是成语 秋菊傲霜 在风霜中傲然挺立的秋菊花 喻指一种不畏严寒的品性 2楼 龙之腾必潜乃翔 没找到傲霜成语 傲雪凌霜 傲霜凌雪 傲雪凌霜 o xu l ng shu ng 基本释义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 或打击毫不示弱 无所...
写某些植物的特点与对它的感悟的作文
1楼 匿名用户 我喜欢梅花,是因为喜欢它的气节。它有一种不畏严寒,凌霜傲雪不屈不挠的精神专,在百花凋属谢的冬天傲然开放。寒冷造就了梅得傲骨,风雪造就了冰洁无尘的梅花,冰洁无尘的梅花,以超然脱俗的气韵在翰墨里飘香,正如卢梅坡所写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早晨,我一走进校园,就闻到一股淡淡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