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和《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20-11-25 16:49:40 字数 4804 阅读 2957

1楼:内轮紫炎

对现今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论语》和《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楼:monkey骞

《论语》:“礼”与“仁”,“为政以德”,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3楼:周小川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

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拓展资料

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②:易子而教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

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③:道德伦理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

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4楼:哈哈欠为你违逆

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仁政”、“民本”思想、“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

"仁政"这种儒家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中都作为统治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

在当代的哲学研究中,这种思想还是具有先进性,时代性。

5楼:1天_堂

孟子早年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孟子主张"性善论"由此演化出他的仁政学说。或者说孟子的仁政贵民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他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君主的善性体现在治理国家上,就能够倾听百姓的呼声,关心百姓的疾苦。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他进而指出"仁政无敌",把是否能以仁政贵民思想治理国家提升到国家存亡兴废的高度来认识。

从总体上看,孟子的仁政思想的核心是贵民论。提出政治上,要以民为本。他最早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可贵的。

他总结历代王朝兴废存亡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得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的治国之道。

他还一再告诫统治者要与民同忧共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仁政贵民思想治理国家,就要求君主自身有道德。孟子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又由于孟子思想中有不少空想的色彩,他的仁政贵民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孟子继承了前代的民本思想,其贵民论亦有一定的特色和进步意义。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的确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使得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去犯颜直谏、舍生取义、为民请命。仁政贵民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意识。但是他所突出的民本意识、民本思想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超过"忠君"的界限。

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维护君主**的国家制度。

6楼:陈与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论语》和《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

7楼:沵好呐年旧月光

《论语》:“礼”与“仁”,“为政以德”,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8楼:匿名用户

孔子只提出了“仁”,“仁政”是孟子的思想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论语》中将之分为三点:亲亲,正心诚意,以及中庸。孔子的基本思想总体来讲便是“仁”和“礼”,仁学主要是讲个体人格提升发展的一套体系,礼便是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

孔子认为“亲亲”是仁的起点,他强调天然的本能的血缘相亲仪式,认为直系亲属之间相亲是本能的,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和墨家的兼爱不同,他还强调差异性,父母对子女与子女对父母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父母对子女有教养指引之职,而子女对父母除了奉养还需要尊敬,并且还有子女需继承父母志向的意思,“夫犬马皆养之,不敬有何别?”“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从孔子的这两句话就能看出了,这便构成了传统的孝道。

其次,正心诚意,直白的说,便是自我人格完善升华的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等等,都是正心诚意的体现,甚至还包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强调人完善自我的可能性、必要性,关键还需要后天学习,而且弘扬坚忍的信念,以及勇、敏、智。

最后一个中庸的思想比较好理解,分两点,一为忠恕,而为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体现之一。孔子在《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就孟子而言,他的哲学思想“仁”的表现重在人格提升,他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三个哲学问题:人性问题、个体与群体,以及天命。他强调人性本善,重视群体利益,承认天命但认为人能改命。

论语,有多少现实意义,《论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楼 吕屹 论语,论述之语,孔子的话,孔丘的话,一问一答,或直接说,一些思考,随便看看翻翻就行了,孔子的著作春秋,多了解实际情况,接触实际,到泥土里去,走走听听看看,了解实际情况才能解决问题,不然不了解只是空谈虚谈,没什么用,要提高能力,就要敢于分析问题拿出措施然后去做,之后总结经验教训。现实就是现...

庄子的人生观及其现实意义是什么,庄子的人生观及其现实意义

1楼 心辰开始 有助于当代学生调整心态 构建多层次的和谐关系 塑造理想人格 追求完美人生境界 拥有健康乐观的人文精神世界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等。 庄子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中最伟大的精神领袖之一,其深邃 乐观 豁达 汪洋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别开生面的一朵奇葩。而洋溢在庄子哲学 文学著作...

《刻舟求剑》的寓意和现实意义,《刻舟求剑》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楼 tony罗腾 寓意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 静止 狭隘地看待问题。 现实意义 1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我们也应该积极进取,放大眼光,否则就是刻舟求剑,得不到收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