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三”的用法怎样分辨“三”是实

2020-11-25 15:48:04 字数 5258 阅读 6292

1楼:假苏更生

见清代扬州派文学家 汪中的著名**《释 三九》

古汉语中“三”的用法

2楼:匿名用户

既有实指,又有虚指

实指:约法三章,这里的三就是实指,就是准确的三条法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虚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三是虚指,是多次的意思

3楼:洪范周

见清代扬州派文学家 汪中的著名**《释 三九》

4楼:疯癫了

虚指,古代“三”表示很多。(例如:三思而行)

5楼:梁丘佐

1.再三,多次。 《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辞让者三。”诸葛亮《出师 表》:“三顾臣与草庐之中。”

2.数词。三,第三。 《商君书·错法》:“此三者治之本也。”李白《扶风豪士歌》:“洛阳三月飞胡沙。”

古汉语字典上查到的,希望能帮到你的忙

6楼:匿名用户

个人认为,后跟量词必为实指,其它时候多为虚指。

7楼:匿名用户

虚指多,基本靠积累。

三人行、三思。。。

“三”在古汉语中是多次的意思,在“三顾茅庐”中的“三”是实指还是虚指

8楼:

答:“实指”。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确实是三次来到了隆中茅庐。

9楼:现实家

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

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这天恰巧诸葛亮不在,只能失望而回。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是实指

10楼:眼镜

在原来这个故事中是实指,因为刘备的确去了三次。但成为引申义以后就变成了虚指。

11楼:匿名用户

其实这个要看是什么情况了 《三国演义》中为了体现刘备的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 所以就写了3次 但是根据《三国志》 先主传 诸葛亮传 包括《出师表》都只能说明是多次 而不能说明就只是3次

12楼:夏日融月

是实指因为刘备确实去请了三次呢

古汉语的“三”

13楼:邹光坤

三sān (1) ㄙㄢˉ (2)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

~国(中国朝代名)。 (3)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

~缄其口。 (4) 郑码:cd,u:

4e09,gbk:c8fd (5) 笔画数:3,部首:

一,笔顺编号:111

三sān 〈数〉 (1) (指事。本义:数目。

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

——《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

“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

——《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

——《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

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三sān 〈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

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

——《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

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

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14楼:匿名用户

古代汉语虚数(虚数与实数相对而说的。虚数与实数相远,往往表示夸张,形容其多;当然有的也形容其少。)有两种表示方法。

一、用三、

六、九等表示虚数。

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三”指三年)

二、用十、百、千、万等表示虚数。

汉语,很多成语中的“百”、“千”、“万”,并不表示实数,而是虚数。如:“百废俱兴”、“万籁俱寂”等。

欲知更具体详尽的,你真还得去查古汉语字典。

以下转贴,希望能对你有些用处:

古汉语中的“三”以及其他几个数词的特殊用法

古汉语中,常用“三”字来表次数之多,数量之大,这类文句,我们较为熟悉。例如: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论语》)

“四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上)

为什么古人爱用“三”来表示多数。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篇中说:

“一奇,二偶,一二不可成为数;二乘一则三,故三者,数之成也。”他认为单单有个“一”,只是一个奇数,单单有个“二”,还只是一个偶数。惟有一加(乘)二得出三,包容了奇与偶,这才是一个完满的数。

究竟这是不是人们的原始见解,很难说。不过三以表多,总是一个事实,是一种很深的习惯。

从“三”字出发,人们又复推而广之。把三的倍数“九”,更作为一个表多的数。汪中说:

“积而成十,则复归于一。故九者,数之终也。”他认为累计到十,便又成了“一十”,这不行,倒是少推一步,只到“九”,这却可以算一个完满的数。

所以,“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例如: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汀漳封连四州刺史》)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期大明宫之作》。

以上二例中之“九”,皆以表极数。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故中国大地古称“九州”,古乐“箫韶九成”,帝王立九庙,“外官不过九品”(《国语.周语下》),江分九派,屈原《九歌》其实十一篇,桓齐公九合诸侯,实则不止此数。

这种用法与以“九”表一般多数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不同,值得细加分别。

而推而广之,则“三”的多倍数,“九”的多倍数都可以用以表数之多和大,但一般说来,它们都没有表数之极的作用。如: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十有八变而成卦”(《易.系辞上》)

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李白《忆旧游寄焦郡元参军》)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白居易《缭绫》)

鸳鸯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于姥吟留别》)

......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龚自珍《西郊落花歌》)

“三”的整

十、整百、整千、整万的倍数,乃至整十万、整百万、整千万的倍数也有这种用法。例如: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诗经.周颂.噫嘻》)

烹羊宰牛旦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汉人陈琳《饮马长城窟》)

玉界琼田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宋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以上这些从“三”生发的数表“多”的例子,是我们习见习知的,不必多举。但是,应该指出,我们不可以一概而论。如“三”有时恰恰又是表示它的反面,其意是次数之少,数量之小。例如: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

“楚桃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吏记.项羽记》)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杜甫《饮中八仙歌》)

当然,并不是凡可表多的数,就一定有其反面,臂如:“九”及其以上的数,就没有用以表少的功能。三之所以可以表少,大概是由它本身的量小,能够在少的一极,作一个不完之数,如同一些数字连用“略知一二”,“与二三子”、“二三其德”之类用以表少的意思差不多。

所以,它很有灵活性,要根据上下文义才能够确定。

这种以三表多,(包括表少)自然都是象征性的,非实指,以三的倍数表多,也只是约数,这是一望而知的,所以汪中说:“此语言之虚数也。实数可指的,虚数不可指也”,但这又似乎不可一概而论,有些竟又是实指,例如: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杜牧《寄韩绰意大判官》)据说扬州就确有二十四桥,亦有人考证出它们的名称。又如李贺《李凭箜篌引》:

“十二门前融冷光”。《周礼.考工记》郑玄注:

“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三辅黄图》:“长安门,面三门,四面十二门。

”可见“十二门”并非虚指。又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史.郭祖深传》:“时帝大弦释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可见四百八十寺是根据的约数。

所以有些文句就很难断其虚实。如

“烽火连三月”(杜甫《春望》),这个“三月”就有多种解释。或谓暮春三月,或谓几个月,许多月,或谓其指春季三个月。有人就三十六计列出三十六条妙计的名称,但反对者则认为这是虚数。

据我看,如同“七十二行”一样,不能也不必去坐实的。

总之,这类用法,都只能根据不同场合,作具体的分析。文学不是科学,文学丰富多采,数字的灵活用法,也可见其一端。

http://hx.xtqz.sdedu.***/go.asp?id=679

古汉语中“以”的特殊用法,古汉语中“以”的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以 1 因为,由于 例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臣是以无请也。 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心中有足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