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中"以"字的用法,"之"字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种

2020-11-25 14:35:26 字数 5804 阅读 5426

1楼:郑端子昱

【“以”字的用法】

"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对其辨析如下。

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

例如: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扳》)

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捕蛇者说))

例①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例②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的遭遇),可译为"根据"。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作"因为"、"由于"解释。

例如: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例①"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己","以"可译作"因为"。

3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例①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②"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二、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

例如,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

三、作副词,同"己"。

例如: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通"已",意即"已经"。"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

四、助词。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

例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可译为:接受遗嘱以来.早早晚晚忧愁叹息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种

2楼:活着夏夏

1、作动词,译为到,往。

举例: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译文:我曾经和同伴一起耕田,种庄稼。

2、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

示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战胜他们。

译文:他们力气耗尽,而我们精力充沛,因此我们可以示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译文:他的徒弟的贤能不如孔子。

3、作助词,译为“的”。

示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够全部看完,但是一定能做好自己的本分。

4、作通假词,通“也”。

举例: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韩非子·解老》

译文:鬼神伤害人们,也就是鬼怪伤害人们。

3楼:施小五婧

用法——①动词,②代词,③助词,④通假字,通“也”

之[zhī] ,字词

一、“之”为动词

释义

到,往。

示例

1、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5、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延伸

“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义,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整个句子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二、“之”为代词

释义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用法: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示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2、指示代词,这。

示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第一人称,我。

示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后。

示例:①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延伸

当“之”为代词时,“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三、“之”为助词

用法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示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示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示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示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示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延伸

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四、“之”通“也”

示例

1、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韩非子·解老》

2、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贾子·大政》

3、圣人也,为天下也。——《墨子·大取》(“圣人也”的“也”字作“之”义)

4楼:古今汉语教育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用作助词时有以下四种用法: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以”字的古汉语用法

5楼:匿名用户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可以的“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用法?!

6楼:匿名用户

“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

古代汉语连词“而”的用法有哪些,"之"字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种

1楼 大大大蕊 而 的用法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 然而 可是 却 。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 着 地 等。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 而且 又 和 。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 然后 于是 就 。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 如果 假使 。 而 用法的延伸 表示转折关系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人不知而不愠,不...

在古代汉语中什么是古今字,古代汉语里的古今字和通假字在文章里怎么区分?

1楼 匿名用户 所谓古今 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 古 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 今字 。也就是说,古今字分为两类 一是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没有关系。 如罪人的 罪 ,古字写作上面一个 自 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 辛 ,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第二类,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