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郑端子昱
【“以”字的用法】
"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对其辨析如下。
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
例如: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扳》)
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捕蛇者说))
例①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例②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的遭遇),可译为"根据"。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作"因为"、"由于"解释。
例如: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例①"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己","以"可译作"因为"。
3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例①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②"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二、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
例如,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
三、作副词,同"己"。
例如: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通"已",意即"已经"。"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
四、助词。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
例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可译为:接受遗嘱以来.早早晚晚忧愁叹息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种
2楼:活着夏夏
1、作动词,译为到,往。
举例: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译文:我曾经和同伴一起耕田,种庄稼。
2、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
示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战胜他们。
译文:他们力气耗尽,而我们精力充沛,因此我们可以示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译文:他的徒弟的贤能不如孔子。
3、作助词,译为“的”。
示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够全部看完,但是一定能做好自己的本分。
4、作通假词,通“也”。
举例: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韩非子·解老》
译文:鬼神伤害人们,也就是鬼怪伤害人们。
3楼:施小五婧
用法——①动词,②代词,③助词,④通假字,通“也”
之[zhī] ,字词
一、“之”为动词
释义
到,往。
示例
1、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5、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延伸
“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义,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整个句子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二、“之”为代词
释义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用法: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示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2、指示代词,这。
示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第一人称,我。
示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后。
示例:①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延伸
当“之”为代词时,“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三、“之”为助词
用法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示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示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示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示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示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延伸
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四、“之”通“也”
示例
1、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韩非子·解老》
2、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贾子·大政》
3、圣人也,为天下也。——《墨子·大取》(“圣人也”的“也”字作“之”义)
4楼:古今汉语教育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用作助词时有以下四种用法: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以”字的古汉语用法
5楼:匿名用户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可以的“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用法?!
6楼:匿名用户
“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
古代汉语连词“而”的用法有哪些,"之"字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种
1楼 大大大蕊 而 的用法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 然而 可是 却 。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 着 地 等。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 而且 又 和 。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 然后 于是 就 。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 如果 假使 。 而 用法的延伸 表示转折关系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人不知而不愠,不...
在古代汉语中什么是古今字,古代汉语里的古今字和通假字在文章里怎么区分?
1楼 匿名用户 所谓古今 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 古 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 今字 。也就是说,古今字分为两类 一是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没有关系。 如罪人的 罪 ,古字写作上面一个 自 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 辛 ,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第二类,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