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
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
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桃花源记》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它那仿佛真实的故事涂抹着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扑朔迷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作者以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如椽神笔精心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作者起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与主人公(渔人),意在表明故事的真实性,暗示读者“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清
桃花源记的中心思想和赏析
2楼:森海和你
1、中心思想: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即远离战乱,社会平等,人民安居乐业。
2、赏析: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
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3楼:森林の妖
中心思想:本文借武陵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和对理想生活的热切向往。
赏析:这种理想境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但它在现实生活中示不存在的,示一种不可实现的空想。
4楼:爱玩滑板的想仔
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记》全文的赏析
5楼: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记和诗内容一致,但重点和表现手法不同。
文章全用客观的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由于本文的创作,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在人类发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国度的蓝图之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这里指东晋(公元317──420年)。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公元376──396年)。武陵:
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捕鱼为业:以打鱼为职业。
为:动词,作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顺着,沿着。
溪:(一条)小河。行:
行进,这里指划船前进。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之:助词,的。○交代桃花源发现起因。
“忘路之远近”。预示进入奇境,又为下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伏笔。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忽然,突然。逢:
遇到,碰到。夹岸溪的两岸。数百步:
这里指在几百步远近的范围之内。落英:落下的花瓣。
一说指初开的花。缤纷:叠韵联绵字,用来比喻多,纷繁杂乱的样子,这里是纷纷扬扬的样子。
○写境界之异。“忽逢”表明无意中发现。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甚异之:对这种景象感到很惊异。
甚:副词,很。异: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之:代词,指以上所叙景象。
复:副词,又,再。前行:
向前走。欲:想,要,想要。
穷:动词,彻底弄清。其林:
那桃林。其:代词,指桃花林。
○渔人因惊异而寻根问底,引出下文更异之境。写武陵人无意中进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尽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得:获得,得到,见到,这里可译为“发现”。一山:
一座山。仿佛:双声联绵字,似乎。
若:副词,常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前,表示所叙事实大体如此。可译为“好像…一(似的)”。
○穷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胜。 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6)然开朗。 便:副词,就。
舍:旗弃,扔下。初:
副词,表示时间,开始时。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
才:副词,刚刚(能够)。豁然开朗:
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跨入一个新的天地。 土地平旷(kuàng),屋舍(sh色)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6)交通,鸡犬相闻。 平旷:平坦宽阔。
旷:空阔,宽广。俨然:
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
交错连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景象。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xī)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0),并怡(yí)然自乐。 其中:
那里面的人。往来;来来往往。种作:
耕种劳作。衣着:指身上的穿戴。
悉:副词,完全,尽。如外人:
和外面的人一样。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黄发:指老人,旧说老人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代老人。垂髫:
小孩垂下的头发,用以指代小孩。并副词,表示不同对象都发出同一动作,可译为“都”、“全都”。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
○写桃花源中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气氛。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一片充满安宁和乐的生活环境。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对比。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乃:
副词,就所从来:从何而来,从何处来到这里。名词性结构。
具答之(渔人)全都回答了他们。主语渔人承前省。之:
代词,指桃花源中人。 便要(ya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请。
作食:做饭。○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相见。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闻:听说。
此人:指武陵人。成:
都。问讯: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shuài)妻子邑(yi)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i)与夕人间隔。 自:自己,桃花源中人。
云:说。先世:
前代祖先。避秦时乱:意思是在秦代时候为躲避战乱。
率:带领。妻子:
老婆孩子。妻:妻子。
子:孩子。邑人:
同村的人,乡亲。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不再离开这里。复副词,再。
焉:代词,这里。遂:
副词,便,就,于是。间隔:间离,隔绝,不通消息。
○桃花源中人自述入山原委“避秦时乱”影射现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中人)问渔人现在外界是什么韩代。今:现在。
何世:什么朝代。世:
朝代。乃:副词,竟有“意外”的意思。
不知有汉:不知道有过汉朝。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魏朝和晋朝。
○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此人:
指渔人。为:介词,向。
具言所闻:把所知道的全都讲出来。皆:
都。叹惋:叹惜。
○叹惋外界屡遭世乱。衬托世外天地的安乐。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馀人:村里其他的人。复;又。
延:邀请,引导。皆出酒食:
都摆出酒肉饭菜招待。○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很好客。 停数日,辞去, 停数日:
停留了几天。辞去:(渔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辞离别。
句中主语承前省。 此中人语(yǜ)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语:
动词,告诉。云:动词,说。
不足:不值得,不必。为:
介词,跟,向。外人:外面的人。
○叮咛不要向外界传扬,为下文重寻不见、与世永隔伏笔。通过问讯、款待和嘱告,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真挚,并借其“避秦时乱”的来历,影射当时晋宋易代之乱。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既出,出来以后。既:
副词,已经,表示“出”的动作已经完成。得其船:找到他的船。
其:代词,他(渔人)的。扶:
划。向路:来时的路线。
志之:记下沿路的标志。志:
记,作标记。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及郡下:
到了(武陵)郡城内。及:到。
、诣:到,往。太守:
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如此:这里指上述渔人的一切见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即:副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紧衔接,就,马上。
遣:派遣。其:
代词,他,指渔人。所志:“所”与动词“志”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以前留下的标记。
遂迷:竟迷失了方向。不复得路:
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太守欲问津而不得。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南阳:郡名,现在河南省南阳市。
刘子骥:名骥之,《晋书》本传说他“好游山泽,高尚不仕”。高尚士:
志趣高尚的人。闻之:知道这件事。
欣然:高兴的样子。规:
计划,打算。未果:没有实现。
果:结果,实现。寻病终,不久因病而死。
寻:副词,不久。终:
死。○刘子骥欲问津而不果。 后遂无问津者。
后:后来。遂:
便。问津者:问路的入。
问:“访求”的意思。津:
本指渡口,这里指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写自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它了。表明桃源虽好,终是幻境。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什么
1楼 幸福承诺 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2楼 li小破孩儿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和平生活,以及作者对桃花源的向往 3楼 陈王相思几时休 与世无争的生活,宁静的内心。 4楼 粉红的北极光 安定平稳,无压迫的生活 《桃花源记》第二 三段对桃花源...
述写桃花源记的翻译作文,述写桃花源记的翻译作文300字
1楼 sky疯的正经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可谓是人间仙境,鸟语花香,远离城市的喧嚣,人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让人把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然而在我心中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短暂的离开喧嚣的城市独自来到这个我心灵上的人间仙境。 在奶奶家的顶楼上有一块平台,起初这里空空的,看上去很荒凉,但总会有些不甘寂寞...
桃花源记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桃花源的美好
1楼 雪琳恋庚 1 自然环境 美好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2 社会环境安宁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3 精神面貌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4 民风淳朴好客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