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献帝把衣带诏给司马懿,曹公可害否

2020-11-24 20:20:49 字数 5950 阅读 2426

1楼:地狱骑士休斯

我估计司马懿第一时间就把衣带诏给曹操了。。。。这货又不是忠汉党一开始只求活着并且把家族搞大等曹操死了才爆发最后的野心独揽朝政军权

军师联盟衣带诏是什么意思 图揭三国演义衣带诏历史

2楼:日绕电工

就是献帝的丈人联合其他的4人搞曹操写的密书,其实并没什么用

汉献帝衣带诏事件究竟有什么意义

3楼:匿名用户

中国历史**《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的历史与随后各朝代的相关传说进行演义,使人们好似回到了那英雄的时代,书中的精彩描述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第20回“董国舅内阁受诏”,及第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情节和对话所形成的故事,人们都确信全来自于史书的确切记载。那么,演义中所牵涉到的汉献帝要铲除曹操的衣带诏这一重大事件,历史上到底有没有?

个中原由又如何呢?

当然,要究其源流,也只有从史著里去寻求那难得的答案。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四年)十二月,公军官渡。袁术自败于陈,稍困,袁谭自青州遣迎之。

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灵要之。会术病死。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于公曰:

“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

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后汉纪》记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正月壬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曹操,发觉被诛。”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绍败走。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

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由以上记载可见,汉献帝的衣带诏这一事件在历史上是确切存在的事实,最初见于陈寿《三国志》,百余年后的《后汉书》所录亦源自陈寿国志,自不必说。然而,介于此二本史著之间,先于《后汉书》五十余年前完成的袁宏所著《后汉纪》,虽说其原始性的资料逊于此二本史书,也只是说董承等要**曹操,并没有涉及到衣带诏一事。况且,就是陈寿在其书《武帝纪》中,也没有提及衣带诏。

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依据陈寿国志的说法,如是记载:

“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

只是,司马光将陈寿的“辞受”改为“称受”,由此可读出衣带诏一事,在历史上也只是董承一人所言,并无他人知道的这一实际之事。

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衣带诏”这一事件呢?

近现代,随着对陈寿《三国志》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对衣带诏事件持反对意见的,当是现代史家吕思勉先生了,其著《三国史话》中这样说:“董承本来是牛辅的余孽,**是什么公忠体国的人?他的叫曹操进京,也不过是借曹操的力量,排除异己罢了,**会真和曹操一心?

所以后来,又有奉到什么衣带诏,说献帝叫他诛灭曹操之说。从董卓拥立之后,到曹操进京之前,这一班拥兵乱政的人的行径,献帝还领教得不足么?就是要除曹操,如何会托付董承呢?

这话怕靠不住罢?”

陈迩东先生在其著《闲话三国》中,写有专篇《衣带诏之疑》认为:“就是这个衣带诏,是否为董承父女伪造,假皇帝之名,以资号召,也很难说.......然则,衣带诏事,实千古疑案也”

天行健先生在其著《清算品三国》中,综合各种史籍,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董承为了诛除曹操,自称接受了皇帝的密诏,与刘备、王服(王子服)、种辑、吴子兰等人秘密结盟,策划诛除曹操。由于刘备被派往徐州堵截袁术,没有发动。

事情暴露后,董承等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夷灭了三族,并殃及了董贵人,多年后还殃及了伏皇后,她和二皇子都因此遇难。至于汉献帝,看来并没有搞过什么密诏。在曹操的严密控制之下,这个性情聪慧的小皇帝,是不会冒这个风险的,董承不过是假借皇帝的名义而已。

”通过对以上古今学者对衣带诏的分析与推判,现在可以做个简要归纳,在历史上,关于“衣带诏”之说有以下几种说法:

1,可存在说,以晋代史家陈寿为代表。

2,不存在说,以现代史家吕思勉先生为代表。

3,存疑说,以当代学者陈迩东先生为代表。

4,盗称说,以当代学者天行健先生为代表。

自然,此说已成三国历史疑案之一,史家陈寿之说也当是其一种说法而已

军师联盟汉献帝衣带诏是什么?历史上有衣带诏事件吗

4楼:大汉帝国祭酒

有 衣带诏

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

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曹操。建安五年(200)正月,事败被诛。

正史中所记载的衣带诏

听语音《后汉书献帝纪》

《后汉书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一]绍败走。

《三国志武帝纪》

《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四年)十二月,公军官渡。袁术自败於陈,稍困,袁谭自青州遣迎之。

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灵要之。会术病死。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於公曰:

“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

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

《三国志先主传》

《三国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衣带诏的衣带诏案真相

5楼:仔爱鬼

东汉末年,曹操迎奉汉献帝迁都于许。参与护送汉献帝东归的安集将军董承在政权分配问题上与曹操产生了矛盾。董承后来官拜车骑将军,又是皇帝董贵人的父亲。

建安四年(199),董承对外宣称(《三国志》说“辞受”,《资治通鉴》说“称受”,都是指自称接受)接受汉献帝衣带中密诏,要诛杀曹操,又与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议郎吴硕等同谋。刘备一开始没有参与,后来曹操与之煮酒论英雄,刘备方才与董承同谋。后来,刘备逃离许都。

董承对王子服说:“郭汜当年有数百人,但曾击败李傕几万人,就看足下与我是否同心了!昔日吕不韦有子楚之后得以富贵,现在我和足下也是这样。

”王子服连忙推辞:“我惊恐而不敢当,而且兵力不足。”董承回答说:

“如果事情成功,就能得到曹操雄厚的兵力,还不满足吗?”王子服又问:“在京师有办事的人吗?

”董承答道:“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都是我的心腹。”双方定下密谋。

建安五年(200),董承阴谋败露,同谋者均被正法。

很多人把董承事件当作是汉献帝与曹操关系恶化的一个标志,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对。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就对衣带诏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我们来看一看史书记载。

《三国志·先主传》说:“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很多人会误解为汉献帝下密诏给董承,实则不然,因为“辞”是宣称的意思(《资治通鉴》改为“称受”,意思更明确)。

这就是说董承自己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的密诏,那么董承自己说的,可信吗? 所以说《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对衣带诏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而袁宏的《后汉纪》直接表示否定,连衣带诏这三个字都没出现。

范晔《后汉书》倒是持肯定态度。《后汉书·董卓传》说:“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

” 《后汉书》成书过晚,在史学价值上不能与《三国志》相比,比较抹黑曹操。董承是牛辅(董卓女婿)的余孽,是西凉系军阀,怎么会是公忠体国的人呢?另外,在曹操迎奉天子初期,他与汉献帝关系不错,皇帝怎么会让董承杀曹操呢?

这只不过是曹操与董承的矛盾而已。

为什么说曹操是个奸臣

6楼:匿名用户

曹贼一族本是归化异族,投奔宦官佞臣行不法事,****侵夺巨亿资财得幸进高位,曹操侵占权力中枢任用私人亲眷,操-弄国主行赵高事,杀戮反对其族统治的臣民,连国后都敢肆意杀害,自是造-反无疑。曹贼亲族之间也争权夺利互相攻伐,治内苛捐杂税侵害平民甚厉,连曹丕之后减至十税一的田税也标榜吹捧。后世有儒狗一系刻意美化曹贼以乱视听,然自古以来民间标示曹贼就是奸臣脸谱,百姓不吃儒狗它们那套。

7楼:匿名用户

汉末最忠于汉室的忠臣,莫过于曹操,虽然他被儿子尊为魏武帝,但他在世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大权在握,依然臣事汉朝,把他说成大奸臣,那是罗贯中的污蔑。

曹操对献帝一直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自董卓专权,曹操逃亡到关东,集结讨董联军,虽然他是第一个发起人,但为了大局,他主动推举袁绍为盟主,这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

反董联军占领洛阳后,诸侯停滞不前,等待观望,惟有曹操独自领兵西进,虽然由于孤军深入而失败,但他的反董决心,明显比诸侯要坚定。

董卓挟天子西迁长安后,袁绍等人图谋立刘虞为皇帝,遭到曹操的拒绝,他表示“我独西向”,再加刘虞自己拒绝称帝,所以这一图谋没有得逞。

李郭之乱后,汉献帝东还,一路十分狼狈,各地诸侯都认为汉室气数已尽,如果曹操是奸臣,全可不管这种闲事,甚至对献帝加害,但只有曹操主动迎接献帝,重新建立了汉朝政权。而且为了大局,曹操还把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了袁绍。

关于衣带诏事件,其实只是董承自称得到了献帝讨曹操的衣带诏,真伪难以判断。如果是假的,那么奸臣是董承,如果是真的,曹操发现这一件事后依然尊献帝为君,而不是将他废除,这怎么可能是奸臣的作为呢?我们只要看看董卓、司马师、司马昭、孙竣等人,皇帝对其稍有不满就被废掉,有的则连不满都没有,甚至加以杀害,那才是奸臣的行径。

另外要说明的是,董承原来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将,也参与过李、郭等人的叛乱,来历就很有问题,实质上是董氏余党。至于曹操杀死董承的妹妹,从那个时代考虑,出于斩除后患的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要求汉末的人吧。

伏皇后被杀,主要原因是她在董贵妃被杀后,在对伏完的书信里有“恶言”,并参与了伏家的阴谋活动。曹操其实很早就知道这件事,但一直没有行动,心里还是不愿意出现废皇后的事情,直到伏家真的对**政权的稳定构成威胁,才不得已下手的。东汉之所以衰亡,就是在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下腐化的,曹操对伏氏的打击,彻底解决外戚问题,和他原来和袁氏一起诛灭十常侍一样,都是对腐蚀汉朝的腐朽势力的扫荡。

曹操虽然掌握很大权力,但一直尊重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曹操见献帝,都按照当时三公见皇帝的惯例,左右有虎赉夹着。有一次献帝对他说:

“曹公如果认为我值得辅佐就请辅佐,不能的话也随你。”那时献帝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将曹操杀死,曹操很紧张,汗如雨下,但是献帝没有下令杀他,曹操也没有因此对献帝有什么不恭。由此可见,献帝和曹操还是比较信任的。

我们再把曹操和别的势力比较一下。刘备从小就是野心勃勃,连村里的大树还想当作皇帝的车盖,他这个皇亲真假也很难说,最后献帝还活着,刘备就迫不及待做了皇帝。孙权占据江东,鲁肃一见他就劝他要学刘邦,不要学齐恒晋文,后来孙权到底自己做皇帝,当然不是忠臣。

刘焉在西川借口米贼当道不愿供奉朝廷,还制作天子车马,也是想取代汉室。马腾、韩遂本来就是叛乱分子,后来受招安的。至于董卓、二袁、公孙瓒、张鲁等人就更不用说了。

曹操说“设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一点也没说错。

另外,我们分析一下三国演义里关羽的一句话,他投降曹操时有三个要求,第一个就是“降汉不降曹”,降汉,那就是说原来是刘备在和汉朝对立,从刘备最亲信的关羽这句话里看得出,刘备才是汉贼。前面我说的都是正史,演义是尊刘贬曹的,但即使罗贯中再巧言令色,谁忠谁奸还是露出了马脚。

曹操被当作奸臣,因为曹丕篡位自立,那是他儿子的事,曹操自己一直臣事汉室。因为他,汉朝才又延续了二十多年。有人说尊刘贬曹是封建正统观念,其实,就是按照封建正统观念来考较,曹操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室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