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问是那三问,人生三问是哪三问?

2020-11-24 14:56:19 字数 5527 阅读 2721

1楼:匿名用户

一、万物的本根是什么?

二、最好的治国原则是什么?

三、什么是理想人生??

2楼:

老子三问:第四十四;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

人生三问是哪三问?

3楼:魅惑众生之神

人生第一问:我是谁?

人生第二问:我在**?

人生第三问:我要干什么?

具体内容如下:

古时候圣人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他们相信“日三省乎已,则智明而行无过”。也就是说经常地对自己的言行及时进行回味,以增加智慧减少失误。 当然三省并不是指真的反省三次。

第一问:我是谁?首先要明白你是谁。

古代有个笑话,有一公差押着犯事和尚去某地,半路上公差喝了些酒睡着了。和尚觉得机会难得想要跑。可是转念一想,干脆回来将公差的头发剃个干干净净。

公差醒来一看行李还在,再一看吓了一跳,咦,和尚跑哪去了?下意识地用手挠头,不禁心中大喜。因为他不是被剃了光头了嘛,他喜的是和尚总算还在。

可是麻烦还是没完,我自己哪去了呢?没有我,谁来完成这个任务呢? 原来,他并没有真正弄清自己是谁!

当然这个故事对情节有些夸张。不过现实中搞不清自己是谁的大有人在。所谓时位移人,很多人一旦发达就搞不清自己是谁了。

把你当人,你别拿自己太当回事。即使皇帝也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认清自我是谁,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强项或是弱项,认识自己所占的位置。

第二问:我在**? 通俗一些说就是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获胜有三个重要因素,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其实这三者都与人所处环境有关。有心的人总是会占据有利地形。

智者时常会用调虎离山计。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虽然老虎有坚牙、利爪、王气、虎尾。

可是一旦离开了它的地盘就会失去威力。

还有一则故事,是说大地的儿子,每次与敌人作战时,只要一接触到地面,大地母亲就会赐予他无穷力量,所以他总是获胜。后来,聪明的敌人看准了这一点,他们设法让大地儿子离开地面, 结果大地儿子就输得很惨。

当然,像孔明先生舌战群儒、韩信背水列阵,他们虽然没有占据有利的环境,但是越是在困难情况下,他们运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理,首先他们认清了自己的位置——没有退路,绝地求生。 所以历史上演出了一幕幕的深入虎穴勇擒虎子的经典传奇。

第三问:我要干什么?也就是说明确我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分为“我的长远目标”和“我的分步目标”。 要达目标,当然离不了毅力,勇气,细心,大气,协作,坚持,自信等等。

要像唐僧取经一般有执着的信念,经得住金钱、美色、权位等等**,时刻牢记自己的努力方向。时刻不忘自己的奋斗目标。 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

也就是说,“行百里的路程,可是到了九十里时还只相当于走了一半”。一是说明感觉还早呢,二是说明了要坚持住,前面还有路。切不可半途而废以至于前功尽弃。

越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让我们牢记并重温这人生的三问吧。 一问,我是谁?二问,我在哪?三问,我要干什么?

4楼:雨季阿布

who the **** am i ?

where the **** am i ?

what the **** am i doing?

5楼:匿名用户

我有什么?

我想要什么?

我现在在做什么?

中医诊断中的三问是那三问?

6楼:青竹遗风

中医诊断是十问歌,三问是第三问,不是三个问。十问歌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九因脉色查阴阳;十从气味神章见。

三问于民 是那三问?

7楼:当好年华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8楼:匿名用户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庄子解读第三问

9楼:匿名用户

庄子的生死

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曰:等生死,齐荣辱;二曰:

物我同一;三曰:安天乐命;四曰:道遥自由.

首先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物理的过程。因此不乐生,不苦死,不以得而荣,不以失而辱。他在《在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就无事实之事,徒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之乐不能过也。”

可见庄子是于生无所恋,于死有所怀。对于这段话的解释,魏晋时的郭象认为:“旧注云,庄子乐死恶生”,联系庄子所出的时代,可知庄子之意非此。

庄子生于战国,人人皆处于险恶的战争世界,水**热,生即是苦,即是痛。可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彼,而不知其所归。

可不哀耶?人谓之不死,奚益?”(齐物论)。

他认为晨死,内生之可乐也。既然生活至苦,人生少乐,那死也就没什么可以恐怖的了。《吕览》高诱注刚引庄子佚文说:

“生寄也,死归也”,人之有家室如禽兽之有巢穴,狂风暴雨及长夜漫漫之时,唯有家可以给我们温暖,庇护。庄子以死为归家,如生无所苦,对之当有所恋,既以生为哀,以死为返(庚桑楚篇),以为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则不能不说庄子对于乱世的生活方式有所厌恶。

可是问题不止于此,如果死真的如归家那般安乐,那我们人人都 可以通过一条捷径回到自己的家园。而庄子也可以沿这一捷径通其明道 ,这捷径即是:自杀!

庄子未因恶生怀死而自杀,这里边潜藏着这样的台词:庄子的生死观是矛盾的。庄子固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主张养生,乃是顺乎自然,全其天守,凝其精神,不竟外物,不溺私欲。

这是他养生的宗旨。否则徒然养形而已,一般世人注重物质形式,虽终身役役,终有之尽的一天。不如弃世而修心: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无累,无累刚正平,正平则彼更生,更生几矣。事奚足弃,而生奚足累。弃事则形不劳。

遗生刚精不高,只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达生)。不但要弃世而修心,最好能外生而不恋生,已外生产,而后能朝撤,朝撤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生不死,不生不死其实上就是要取消个体的主体性。个体之存在以形为载体,形修心正意味了庄子要超越形体以求得生命的本质性存在。

那便是融于道之中,道家学派自老子将道 作为其学术的核心范畴伊始,到了庄子,道 已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诗意状态。道 无所不在,人对于道 的企及便是使自己物化。所谓物化也即是个体取消自己的主体性存在状态,融入到客体之中。

“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郁守常,以物为量”。此之谓也。

这种主体融于客体的人生存在状态,庄子认为可以以“坐忘”求之。

- 庄子书中《大宗师》《知北游》二篇所论者,为内圣之道,以无心为妙用,以泯全天人,冥绝死生,而达于坐忘之境为空极。其实所谓坐忘之境,即是极端内在修养的人,于外在一切死生成毁的变化,不能扰乱其内心的宁静,亦即置现实於不成顾,寓心虚无渺茫。《人间世》说:

“一若志,无听之以身,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章也。”此于心齐坐忘之境言之已明。

不以身听,而以心听,心听者,以之所想;自听者物象之真,心章者,虚而待物,此即是说拾物象之真而入于幻想,惘事物之变而虚静以待。《大宗师》说:“忘其胆肝,遗其耳目……芒然,徘徊乎垢尘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知北游》说:“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亦是舍现实之垢尘,任精神之幻想,“知忘是否,以这适也”(达生篇)。

可以说坐忘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从全社会之角度讲是一种消极幻化的冥想,但作为修养却不妨姑妄听之。戴厚英于其《结缘雪窦》有一段话可作为庄子《养生篇》的注脚:

“我梦见自己走在一条河边,河很宽,岸也很宽。河水静我也很静……我何不将影子抛进何里,化为河水,与河融为一体?那样,河不见,我也不见,岸也不见了。

便不需要再寻找什么,不要船,不要桥,不要救生衣。我在河里,河在我心。宁静活渺,川流不息。

岂不是大自在了。”而后世禅宗的修练,也多少吸取了庄子养生论的养份。

前面说到庄子于生于死的态度是矛盾的,说是生不如死,却不采取自杀的方式“回家”,于生无少恋却念念不忘“养生”。也说到了其养生的指归是坐忘过于无生无死的存在状态。这种矛盾滋生了两个婴儿,一个是生无足乐,而不“自杀”的“顺天安命”思想,另一个弃世修心而滋生的消遥自由思想。

庄子知道生死是自然的变化,但究其主宰,则是莫可推则、无可解释的,他把这些全归于无可解释的命。《达生篇》说:“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命也。

”命象一张包罗万象的大网,无物能逃于外,万物对他莫知究境,原非人力所能了解。对之无可奈何。所以《人间世》说: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二,义也。故知命只有顺从,不可反抗,不可变易。

《知北游》说:“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如些说来,死生实在自然之象,犹如日月之常,不是人为所能参与的。

《大宗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昼之常。天也,人之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山木篇》则托仲尼之言,对生死“正而待之而已耳”。

易系传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遍天地之道,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

庄子也是如此,知道了生死乃自然之道,既然生死乃自然之道,而人性应顺其自然,“无以人灭天”。因此庄子当然不会“自杀”而求得“回家”的解脱了。于是追寻的路子便返回到了逍遥。

庄子列《逍遥游》于篇首,并不是随便的,逍遥者,不以物累,不以已悲,游形于物外,无所结而自由在也。一语蔽之,及由必然进入自由之明道也。鲲,鱼子也,鹏,麻雀也。

以鱼子之小而喻无穷之大,以麻雀之微而致无极之远。是等大小,等大小目的是取消道主体之独立性。主体的存在是需要依恃的,这便是有待,便是不自由了。

所以《逍遥游》在颠覆了一切现存价值的羁绊,使精神达到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有人说《逍遥游》恣肆汪洋,而事实上庄子的精神指归也是这“恣肆汪洋”。关于人的解放,卢梭只到十七世纪才提出:

“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桎梏之中。”可想见庄子 的时代这种自由度要小得多。在取消了主体性之后,庄子所想达到的无疑是艺术化的境界。

人世间充满了种种必然,也就是命。命是不可知亦不可变易的。顺天安命是顺应天地物理的消息,逍遥则是在个体存在的前提下的内心世界的开拓,以达由必然而自由的明道,取消个体的主体生,于逍遥至关重要。

首先这要求主体的先存在。如果主全不先在,也便无所谓取消,所以逍遥的境地便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所谓暂时,也就是说他只存在于取消个体主体性的瞬间。

话说回来,“自由”一词从构词角度讲属于主谓短语,也即是这主体性的存在是自由的弘旨,当他被取消时,真正自由与否便只能说是不知道了!

庄子的生死观中的“坐忘”与“逍遥”,与艺术创作的境界是异曲而同工的,人固不能选择生与死,但对于生对于死的诠释是每个活人的权利。文艺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文艺创作都是向死亡的行动。《庄子》三十四篇又何曾不是如此。

庄子的生死观不失有矛盾之处,但是正是在这仲矛盾里,人的本质性显现了,存在与思维的问题为哲学之核心问题,也是困扰人生的最大问题。思维显示着人的存在。笛卡尔说:

“我思故我在”。庄子取消了主体性也便是割断存在与思维的这种联系。而这种联系是永远存在的。

割断只是暂时,它不永恒,所以不足恃。因此,庄子生死观背后一直深藏着一个巨大的黑洞。那便是:

感伤!总之,庄子生死观以等生死,齐荣辱始,与至道逍遥而终,这其间包含了他对于他所处时代的厌弃,也有着对生于生死的矛盾,但他于生死之中所表现的达观至今仍令人嫉妒,尽管这种生死观是终结带有感伤的成份。

主题教育“有没有”“三主”“四问”检视问题清单

1楼 匿名用户 有没有因为过去发展中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就认为可以轻轻松松走在前列的盲目乐观? 有没有认为经济好就一好百好,看不到其他方面发展短板的认识盲区? 有没有满足于过去赖以成功的经验做法,不研究规律甚至不按规律办事的路径依赖? 有没有对历史遗留问题能拖则拖,不愿正视问题 不敢解决问题的侥幸心...

塔罗牌圣三角占卜法(问恋爱):过去恶魔(正),现在正义(正

1楼 过去恶魔 你可能有过一段3角恋或被劈腿之相,你们可能有金钱或肉体上的关系目前正义 正处与2取1的状态,面临某项选择或决定,你的心可能摇摆不定未来塔 塔的首要意义是突变,是你所无法控制的无法主导的事情的发展,你们可能彼此意见对立,感情可能徒劳无功而失败,注意以退为进是唯一的出路 2楼 匿名用户 ...

塔罗牌问感情是不是有第三者,抽到太阳,怎么解释

1楼 大爱而已 心若阳光必会天晴,不该有的事情不会出现。不必想太多没事的。 2楼 匿名用户 就是有第三者的意思,你要注意了,谢谢,望采纳 3楼 龙哥的账号 我感觉既然你已经抽到了太阳,那么就感觉你的爱情是一片光明的。 4楼 爱笑的九命犭苗 是否有第三者,需要生日时辰才可以看出来 5楼 巩东园 太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