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鲁国实行初税亩土地制度
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
从字面上解释,初,即开始的意思;税亩,指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原来“井田制”,是九百亩中取一百亩,而“初税亩”之后,公田之外再收十分之一的税,也就变成了约十分之二。
2楼:莴苣姑娘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3楼:easy倨俣
c初税亩的实行只能说明井田制遭到了破坏,其实行
正是重视农业的结果。初税亩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与土地兼并不符。初税亩促使土地制度由奴隶制土地制度向封建土地制度过渡。鲁国最终也并没有成为霸主。故选c
春秋战国到北魏期间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4楼:贞观之风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2、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代表就是商鞅变法。
3、秦汉时期:实行土地私有制,秦朝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西汉实行编户制度。
4、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安排流民组织耕田。
5、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5楼:紫月幽絮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相地而衰征”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实行按亩收税,它们不再区分公田、私田,都促使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化。
【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秦国的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秦汉时期】:实行土地私有制。
秦朝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担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西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户籍的百姓(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
【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
而民屯和军屯就是狭义的屯田。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
【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从而增强了**主义**集权制。
6楼:木祺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
7楼:哈哈欠为你违逆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对公私土地自律按亩征税,承认私田的合法存在。
……井田制----初税亩——均田制——输籍法——租庸调----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8楼:无限粉粉
a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大量出现,私田的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交纳给国君,而且公田出现抛荒的现象,致使国家收入减少。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鲁国实行初税亩,按亩收税,这在客观上促进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
9楼:
答案c初税亩的实行只能说明井田制遭到了破坏,其实行正是重视农业的结果。初税亩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与土地兼并不符。初税亩促使土地制度由奴隶制土地制度向封建土地制度过渡。
鲁国最终也并没有成为霸主。故选c
促进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的是①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②鲁国实行“初税亩”③秦国实行“依军功
10楼:初瓷萌妹
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井田制下的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因此,只有④不符合私有制的要求,①②③均是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表现,故选a。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
11楼:
答案d点评:要求明确历史概念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随着牛耕、铁器的推广,私田越来越多。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而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的根本要素,反映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土地制度历史变迁(只要主要流程)
12楼:匿名用户
1、先秦:
西周实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它规定:一切土地周王所有;受田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交纳贡赋;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的“初税亩”实行按亩收税,它们不再区分公田、私田,都促使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化。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2、秦汉:秦朝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担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西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户籍的百姓(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
3、隋唐:实行均田制(仅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它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隋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隋朝农民年满五十,可纳绢代役。唐朝时,“租”指成年男子向官府交谷物,“庸”指纳绢或布代役,“调”指每年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大为减少,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即两种征税标准(资产、田亩)和两个交税时间(夏、秋两季)。其意义在于:税制得到统一,保证国家财政;改变人丁为主,放松人身控制;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是封建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缺陷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赋税转嫁农民身上;加派许多苛捐杂税。
4、宋元:北宋初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北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包括:
青苗法、募役法(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市易法。
5、明清:
明初,地方设布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明神宗时推行“一条鞭法”:多税合一,折成银两,役银分摊,人田分担。意义:减轻农民负担,松驰依附关系;适应商品经济。
清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并固定人丁数,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意义:人头税已全废除,人身控制更松驰;促进农业发展。
6、半殖半封开始时期:太平天国《**田亩制度》在土地方面,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土地私有制。
7、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同盟会政治纲领(三民主义)中包含“平均地权”(民生主义)规定现有地价归原主,增涨地价归国家(卖主变为资本家,买主就是资本家,国家财政有保障)。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8、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9、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在沦陷区,日本侵略者强占大量耕地,用于修建公路、封锁沟和飞机场等,或者分配给日本移民使用。
10、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按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农村人口平分。贯彻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
11、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国初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1953至1956年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化。
1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和一平二调(绝对平均分配、无偿调用公私财产),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1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安徽、四川试点,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最后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14、本世纪初: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田还湖等生态工程,废除农业税、实行农村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工作陆续,农村经济正向更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13楼:牙牙的弟弟
我国古代和近代土地所有权制度自成体系,大致
可分为:原始社会的土地村共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奴隶主和农奴主所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土地制度等四个时期。
14楼:匿名用户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继之后的北齐、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袭了这一制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代中叶,均田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
均田制实行的先决条件:均田制是授田给百姓,户籍正确为实行的先决条件,因此,实行之初先清查户籍,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以便于授田与征税 2.意义: (1)均田制鼓励耕者有田,部曲.
佃客自国家领得土地,向国家纳税,转为国家编户,**收入增加,以自耕农为主的农业社会逐渐建立起来 (2)均田是授田给人民,有为民置产的精神,授田的原则是依劳动力多寡,所以男女授田数量不同,而奴婢.牛也可授田(丁牛一头授田30亩),每户牛限4头,北魏时期奴婢授田人数不限制北齐才加以限制 (3)由于奴婢也授田,豪强之家可藉畜养奴婢获得更多的田地,他们的利益并未被完全铲除,或许因此使均田制的实行并未遭遇强大的阻力 (4)**授露田与桑田,可说是土地公有与私有的折衷措施 (5)劳动力与土地结合,奖励人民到人口稀少的地方开垦,耕地面积增加,有助于中原农业的恢复 3.沿用:北齐.
北周.隋.唐继续实行均田制,隋代所受露田加倍(丁男80亩.
妇女40亩),唐代改称口分田与永业田,数量与隋相同,但妇女不授田.
---------------------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1.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是怎样演变的?
2.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
君主**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而立”。
中国古代君主**制度的特点是:
1、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基础主要在于两点:土地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3、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官僚制度的趋向是皇帝任用亲信随从以取代和驾空庞大的官僚机构。皇帝相信的是身边的仆从,而不是正常的决策行政系统。
针对相位即外朝亦即正常的行政办事机构,常采取两种方法以制约其行政职能:一是架空,二是分权。因此,秦汉时代建立的丞相,魏晋时代就被尚书取代;魏晋后期更是出现了中书省,取代了尚书;东晋时代出项了门下省,取代了中书省;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同样是内朝挑战外朝的例子。
古代正常的行政决策制度,有朝议制度、谏议制度,而这些在内朝决策中荡然无存。
4、**对人身控制严密:(1)最早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如“什伍组织”,把百姓编入什伍之中(管仲制定,以10家为一什,以5家为一伍,什有会长,伍有伍长,对基层进行控制,有上报制度、惩罚制度);再如商鞅“连坐法”,把伍、什通过户籍办法编制起来,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一般来说,郡县长官为皇帝直接任命,郡县之下有乡(10亭为一乡)、亭(10里为一亭)、里(25家为一里)、什、伍等组织,它们管理人民、土地和赋税,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结果是使得平民失去流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