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流星雨中的野鹤
国子监行政体系是国家监督的行政体系
里面有正规的系统有严格的管理
2楼:青柠薄糖
国子监分为大学部、小学部和彩虹部。
什么是国子监?相当于现代的哪个
3楼:咪浠w眯兮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
明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国子监职务设置:
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4楼:匿名用户
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职能是国子监最高长官, 管理考试 教育 印书 到清朝沦为只能考试不管教育的机构。如果有可比性的话,相当于清华大学校长。
5楼:匿名用户
国子监是中国
古代隋朝以后的**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相当现在的教育部
6楼:匿名用户
国子监,官办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并非相当于教育部,古代礼部才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请问国子监和弘文馆有什么区别?
7楼:匿名用户
一、修建年代不同
1、国子监修建年代: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2、弘文馆修建年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
二、创办特点不同
1、国子监特点: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行政机构,中国古代唯一保存完好的最高学府遗址,中国古代唯一的**公立大学建筑。
2、弘文馆特点: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当王朝有制度演变和礼节时。
创办学校书郎,管理学校图书,出版是非。图书馆有一位馆长,负责图书馆的事务。数十名学生是从王室和北京高级**中挑选出来的。
8楼:自治区区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的**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之最高学府;同时作为当时国家教育的主管机构,隶属礼部。国子监具有一定程度的监国功能,可以****和国政。
作为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周代称辟雍,虞舜时称上庠,五帝时称成均,汉以后称太学。隋朝初期,设立国子寺,不久改称国子监,并同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国教育事务职能。
隋、唐等朝国子监内往往又设太学、国子学等。宋时,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子弟为学生,在建太学前为国家最高学府。明初先设国子学,不久改设国子监。
清末设立学部(**以后改为教育部),废除科举制度,国子监撤销。
国子监亦招收有世界各地留学生,朝鲜、俄罗斯、日本等国遣员来华,故设有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日本**遣子弟入监,增建国子监号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秋,中山王遣其子日孜每及陪臣之子等至京,入国子监读书,“琉球(今冲绳)于诸夷为最笃,国家待之亦为最优。
”清代特设琉球学馆,作为琉球学生读书居所。
北京国子监辟雍殿
弘文馆,中国古代收藏、校理典籍的官署。最早在东汉有东观的设置。后有崇文馆、士林馆之名。唐、宋后改称弘文馆。与集贤书院、史馆合称“三馆”。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武德九年(626年)改为弘文馆。唐太宗时选天下文士虞世南、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各以原官兼任弘文馆学士。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避孝敬皇帝李弘之名,改名昭文馆,改弘文馆大学士为昭文馆大学士。景龙二年(708年),置大学士四人,中书令李峤领修文馆大学士,开宰相领弘文馆大学士之先河。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恢复弘文馆旧名,置校书郎,又有校理等官。
馆中藏书20余万卷。武则天时,以宰相兼馆主[1]。校书郎、校理官专习校理典籍。
另设令史、楷书手、供进笔、典书、折书手、笔匠等若干人。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为开办《太平广记》等书,创立昭文馆、集贤院、史馆三馆书院,赐名崇文院,皆沿唐旧制之名。元、明朝建国之初,皆设有弘文馆,但不久即废。
9楼:飘云流苏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弘文馆官署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
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
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馆。
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明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
宣德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入文渊阁。
10楼:船长
国子监是国立的最高学府啊啊
简述明代国子监教育行政管理的几个特点
11楼:智联校园
一、完备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明代国子监做为明代最高学府,它创立于明初,原名为国子学。明代国子监有南北两监之分,南京国子监位于南京鸡鸣山,亦称“南雍”;京师国子监位于北京,亦称“北雍”。据《南雍志》记载,明代国子监教育行政管理“规制之备,人文之盛,自有成均,未之尝闻也”。
从当时国子监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来看,已经形成了层次分明,职权明确的指挥系统,建立了分级管理,分权指挥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明代国子监完备教育行政体制的确立,不仅为明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后世所继承。清代国子监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就是明代国子监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翻版。
二、各司其职的教育行政职官 明代国子监内设置了各司其职的教育行政职官,负责国子监的教育与教学管理工作。
国子监是什么??
12楼:匿名用户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晋武帝时,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
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
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
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画三礼图、绘圣贤像、建阁藏书、皇帝视察学校,皆属其主持筹办。
元丰改革官制(见元丰改制)前,国子监**有判监事、直讲、丞、主簿等。自元丰三年(1080)起,改设国子祭酒(即旧判监事)、司业(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学博士(即旧直讲)、学正、学录、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官,监内分成三案:厨库案管太学钱粮、颁发书籍条册,学案管文、武学生公私试、补试、上舍试、发解试等升补、考选行艺,知杂案管监学杂务。
各案设胥长、胥佐、贴书等吏人多员。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之用。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
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1105),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辽太祖置南面上京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丞、主簿、下辖国子学。中京另建国子监,设官与上京同。金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设祭酒、司业各一员;监丞二至三员,一员兼管女直学。
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
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并归学部。
13楼:游子逸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