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
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
城市中的钟鼓楼早为专用报时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西安钟鼓楼是现存最古老的实例。
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在古代钟楼和鼓楼为什么是相对的
2楼:恋劳
古代钟楼和鼓楼是用来报时用的。鼓楼上有
鼓,钟楼上有钟,是更夫用来向全城百姓报告时间的。因为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所以古代钟楼和鼓楼为什么是相对。
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钟鼓声对人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常说“暮鼓晨钟”。
钟鼓楼是汉族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
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
城市中的钟鼓楼早为专用报时建筑。
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西安钟鼓楼是现存最古老的实例。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3楼:匿名用户
钟楼挂的是钟,鼓楼架的鼓。古时有晨钟暮鼓之说,设钟鼓楼报时。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
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唐代便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
钟楼和鼓楼的起源及用途是什么? 10
4楼:匿名用户
1、钟楼和鼓楼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为了统一人们的行动,就必须统一时间,因此需要建立授时系统。中国古代的授时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即早晨敲钟,傍晚敲鼓,钟楼和鼓楼因此而产生。
2、用途:报警报时
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为了准确时间,钟鼓楼最早备有4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分、收水。漏壶正中安装了1个名“饶”的铜乐器,以机械操纵,时到每刻击饶报点。
扩展资料:
古代其他报时方式:
(1)打更
打更,在旧时成都,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过去的成都,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
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别看小小的打更,还有许多门道。比如,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咚——咚!”;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
“咚,咚!”;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打更节奏,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成都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
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
(2)午炮报时
在清末到**初年,耸起的楼宇阻挡了钟声,人们就找到了声音更大的装备——大炮,进入了午炮报时的时代。在北京德胜门东侧的城墙上设有一座炮台,用来报时的“午炮”就架在这里。
炮台有**与北京观象台连通,每当快到中午时,两个值班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在**旁,听**里传来的指令;另一人揭开炮衣,装好炮药、手持点燃的长香,站在炮位上静候指令下达。当北京观象台通过**发来指令时,炮台上的人马上点燃炮药,午炮发出轰鸣,这声音响彻大街小巷,人们就知道:现在是中午12点,有钟表的赶忙对表。
(3)西洋高招 :落球报时
在欧洲,当中国人进行午炮报时的时候,他们开发出了另外一种落球的报时方式。最先进行落球报时的是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每天中午13点整(有些地方是中午12点),天文台钟楼顶端的圆球准时落下,附近海域停泊的船只据此调节船上的钟表,然后带着调好的钟表升帆出海。
虽然今天我们看这种方法有点粗疏,但海员对它却怀有崇敬之情,因为它为海员忠实服务近百年之久。17世纪以后,航海事业蓬勃发展,海员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需要精密计时。对海员来说,精密时钟犹如生命线,没有它便难于知道船只的位置,就有触礁的危险。
对于海员,“中午13点落下的圆球”是无比亲切的。
我国曾经进行过落球授时的是上海,19世纪80年代,法租界当局就在法国码头设置信号站,正午时刻利用信号塔顶落球报时,为来往上海港的各国船只服务,时间由徐家汇观象台控制。
5楼:方思雨梦
1、钟楼和鼓楼的起源: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
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 483 年- 493 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
2、钟楼和鼓楼的用途:
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6楼:低调boy传奇
一、钟楼和鼓楼的起源:
1、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
2、齐武帝( 483 年- 493 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
二、钟楼和鼓楼的用途:
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鼓楼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时击鼓向全城居民报时,故称鼓楼。
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7楼:匿名用户
1、钟楼和鼓楼的起源: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
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
2、钟楼和鼓楼的用途:
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古代,凡是重镇,都置有鼓楼。新中国建立以后,全国各地的不少鼓楼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
扩展资料
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大四岁,迄今已有611年历史,为重檐三滴水与歇山顶的木结构,高大雄伟。清代曾两次修耷。楼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击鼓报时,故名鼓楼。
昔日楼檐下悬挂有巨匾,南为"文武胜地",北为"声闻于天"。鼓楼斗拱彩绘,外观庄重绚丽,与钟楼为姐妹楼,亦有 "晨钟暮鼓"之说。
8楼:为谁为谁为
钟楼和鼓楼的起源:古人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 483 年- 493 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
钟楼和鼓楼的用途: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钟楼,是古代的市政建筑或者标志建筑,一般设在城中心或府衙之前,提供时间提示,一般与鼓楼放在同一区域。
鼓楼是古代放置巨鼓的建筑,用以击鼓报警,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佛寺亦有鼓楼,与钟楼相,建于正殿的左右,用以悬鼓报时,或于典礼时敲击。中国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鼓楼有:
西安鼓楼,北京鼓楼,南京鼓楼。
9楼:匿名用户
钟鼓楼在元、明、清三代专司更筹,铜漏壶、时辰香计时,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北京钟鼓楼的暮鼓晨钟流传了六百多年,为古代都城报时,每日始于暮鼓,止于晨钟,依时定更,依更报时,是有严格规定的。
古人将一日分为十二时,后又通常将黑夜划分为五个相等的时间段,依次分别称为初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曰定更又曰起更,人定亥时(21时至23时)曰二更,夜半子时(23时至晨1时)曰三更,鸡鸣丑时(1时至3时)曰四更,平旦寅时(3时至5时)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之意。
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二更至四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定更及亮更时报两次更。钟鼓敲击方法相同,俗称:“紧十
八、慢十
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计一百零八声。
古人原是以一百零八声代表一年,所以击鼓撞钟要定为一百零八声。
明代末期,欧洲的钟表传入我国,人们逐渐掌握了仿制钟表的技术。**初期,随着钟表的广泛使用,钟鼓楼报时功能的重要性已逐渐减弱,而封建王朝的覆灭,其象征帝权的意义更是完全消失。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的同一年,钟鼓楼也停止了击鼓鸣钟。
15年前“晨钟”再响“暮鼓”如今天天敲
漏刻、更鼓、铜钟是一套完整的司时系统。此次最新仿制了铜刻漏,那么钟鼓楼上现有的更鼓、铜钟又是什么来历呢?
据史料记载,鼓楼用于定更所用之鼓共二十五面,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是依中国农事二十四节令而设置),现仅存的一面主鼓已残破不堪。1987年,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根据现存的主鼓形状,复制了两面鼓。
鼓楼二层现陈列的二十五面更鼓是依据清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仿制的,于2001年12月31日正式投入使用。主鼓面径1.60米,鼓高2.
40米,群鼓面径1.12米,鼓高1.60米,如此壮观的定更鼓群是非常罕见的,鼓腔大、数量多,汇集在一起敲击时,声音雄浑,产生极强的共振,满足了定时功能及扬威的需求。
现在鼓楼的击鼓表演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常性的项目。每天鼓楼的开放时间里,一到正点时分,二十五面鼓就按着新编的鼓点奏响起来,供游客们欣赏。
在现有的铜刻漏、更鼓、大铜钟一套报时系统里,只有大铜钟是惟一真正的文物。
钟楼二层悬挂的报时铜钟为明永乐年间铸造,重约63吨,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永乐大钟”同期铸造,是我国现存古钟中重量最重、铸造最早的,其重量居世界上钟重量的第四位。大钟钟体为铜锡合金,具有良好的硬度及韧性,钟体通高7.02米,直径3.
40米,钟厚0.245米。大钟声音洪亮,且延展性好,延长音多。
从1990年除夕夜开始,大铜钟每年敲响旧历新年钟声,给京城百姓送去祝福。2000年和今年的公历新年子夜,大铜钟也分别敲响。据介绍,今后每年的公历新年和旧历除夕,钟楼上的大铜钟都会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