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星映瞳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疼、没人爱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
“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去了市场,意外地发现不少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接着第三天院长又让他把石头拿到**市场上去,结果有人出比前一天高十倍的价钱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让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由于男孩说什么都不卖,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孩子把这一切告诉院长,并问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说:“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你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会有意义,有价值。
”学校为了升学,为了分数过早的将孩子们推上了“竞技场”,孩子们过早地体会到了竞争的残酷,幼小的生命在分数、升学的重压下不堪重负,逐渐丧失活力。学校把学生考上多少,考了多少分作为老师们的教学成果,其实真正的教学成果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潜能的发现和挖掘,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影响。
我觉得教育最大的意义是在于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对未来更有信心,而一个人能不能对未来充满信心,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能不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价值,能不能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
针对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对教育和教师而言,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孩子了解自身的环境、家庭的背景、面临的困难、自己的性情与期待,鼓励孩子不断鼓起生活的勇气,唤醒孩子内在的生命力量,让孩子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首先是取决于拥有者自己的态度。如果你热爱它,那么即便它只是不起眼的石头,也能闪耀出宝石的光辉,石头如此,人更加如此。如果能够充分认识自己,对自己充满期待,即使是一个有残缺的人,也能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因此现代教育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交给孩子认识自己、生命的方法,只有这样,
孩子对未来才会充满希望,孩子的未来才有希望!
反思:我们到底该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
2楼:爱漂漂淼淼
人应该追求优秀,而不是成功。只要你能够变得足够优秀,成功就会反过来追求你。
在当下这个时代,似乎所有人都有太强的目的性,短期内没有“效益”的事情,很少会有人愿意付出长期的努力,哪怕那之后的收益极为可观。是的,这是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教育孩子上也不例外。
然而,“成功”二字的定义并没有普世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功,不同人的成功对于任何人自己,都有非凡的意义,绝不比任何人的“成功”低一等。
所以,培养孩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帮助孩子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而不是家长自身的,乃至于只是家长喜欢的。
教育孩子的目标:
1、自我认识: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必有极其鲜明的个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个性的人就一定能成功。成功者的个性,**于他们真正理解了“我是谁?
”这样一个问题,没有一味迎合身边人的特性、共性,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这样才有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持续锤炼自己的长处,并不断弥补自己的短处。
2、相信自己:一个时时刻刻怀疑自己的人,是没有力量担负起“成功”这种沉重的奖励的,只有自信的人才能真正触及到潜力的上限,才能担负起远超常人的重担,才能冲破世俗眼光的阻挠。信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始终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假如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那自信,就是你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必需品。
3、强大内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收获得更多,就要付出得远比别人多,也就意味着吃更多的苦、遭更大的罪、忍受更深的寂寞、耗费更长的时光,倘若有一颗强大的、水火不侵的内心,那么这一切都会难以忍受。但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那么孩子的热情将会很快被消耗殆尽,最终就只能“泯如众人矣”。
4、感恩、合作: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一个人的世界注定残缺,所以只有懂得感恩他人的付出,善用他人价值的人才可能有所作为。世间没有任何东西是理所当然,有舍方才有得,假如一个孩子不明白这个道理,永远只知索取而从不付出,乃至于连一点感激之情都没有,那他/她的路注定只能越走越窄,越走越险。
家长该怎么做:
1、认识孩子:有不少家长毕生都没有正在懂得,自己的孩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想法,而只是一厢情愿地按着自己的想象、喜好来不断要求、强迫孩子。倘若,想要真正认识孩子,就放下家长、上级的架子,细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聆听孩子的心声,找到他们擅长的领域、痛苦的方面,思想的亮点、感情的变化。
不知道怎么做?多倾听、观察,少呼喝、命令。
2、获取信任:孩子最乐于信任、最愿意亲近的人始终是父母,所以想要获取孩子的信任非常简单,只要能经常陪他们玩耍、学习、思考,在是非前坚守原则,言必行行必果,始终能让他们感觉到正确、温暖、安全。但,假如父母经常喜怒无常、反复失信,还妄想孩子无条件信任自己,那只能是异想天开。
请不要随意透支孩子对你的信任,这很危险。
3、做好榜样:在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言行都深信不疑。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怨天尤人的失败者,很简单,父母天天放纵自己的欲望,不要守任何道德法律;永远娱乐优先,从不学习思考;遇到问题首先推卸责任,遇到利益定要一马当先;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只要有益别怕损人利己。
如果不希望孩子如此,那么父母就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能力到言行到品行,在教育中,需要学习的不仅是孩子。
4、适当放手:“温室里培养不出耐寒的花朵”,但凡是坚韧的生物,必定来自于苦寒的环境,想要孩子身心都变得强大,就不要在孩子周围建起温馨的监牢。父母适当给予孩子权利、挫折,让孩子学会思考、反思、总结,远比一遍遍空洞的说教更有效果。
有的父母从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却埋怨孩子什么都不会干,这到底是谁的原因呢?其实对孩子过度的溺爱,有时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5、引导爱好:通过发掘孩子的特长、爱好,能够进一步加深父母对孩子的认知,同时也能够陶冶孩子的个性,为孩子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认知到世界的广博和多姿多彩,更能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拓宽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6、摆好位置:不同人对于成功的定义和标准,都是不一样的,作为父母不能够把自己的认知、喜好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更不能因为“我是你父母”就强行“矫正”孩子的理想。虽然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终究不是我们自己,我们没有资格让他们为我们活着,哪怕他们不符合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
只要能让孩子德行无亏、幸福快乐,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就已经尽到了。
3楼:零落而纷飞
现在这个社会培养的人才大多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老师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4楼:手机用户
韩愈的回答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每一位从师者都会说的。回想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不是只重视了授业,只重视了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过早地低下了本该自信的头,过早地失去了孩子本应拥有的天真烂漫?有多少教师在做这个罪人啊!
我读过一本《现代教师读本》的“艺术卷”,感悟了艺术的美感,头脑充实了许多,似乎有了一种“胸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其实只不过是读了些书,心里充实了,感觉脱离了“低级趣味”。因为久未读书,经过书的洗礼,还真有些自惭形秽了。之后,我又赶快翻开“教育卷”读起来。
从翻开第一页到最终读完,在脑海里徘徊不去的就是一个问题——教育该干什么?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一、授之以渔,还学生笑脸的确,有很多教师都在兢兢业业地“教书”,这种教学能力不分上下。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无可厚非,即使你很落后,我们也要硬把你拉起来。一遍遍的讲解,一次次的苦言相劝“好好学吧”!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仍是现在很普遍的教育现象。因为上边要考试,要给班级排队,老师只能让学生学了又学,背了又背,随之而来的是考了又考。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许多在学习上落后的学生被老师压迫得太不起头来,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也硬着头皮坚持上学,放学。
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就开始逃学了。在考试的重磅之下,**有学习兴趣可谈?高分低能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而我们很多教师还在“授之以鱼”。
看到一份材料说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起参加一个夏令营活动,晚上的篝火晚会中,美国孩子又唱又跳,还有的拿起笤帚当吉他,样子很可爱。而我们的孩子却没有几个敢到前面表演,一个个老老实实地看节目,没有孩子应有的活泼和生动。在落后的政策中,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对学生产生的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不能用自己正确的认识去影响和改变学生,这就实在有些可悲,而且有违师道了。
二、发挥学生个性,还学生自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潜质、兴趣、爱好去引导,应让学生的潜质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的发展,否则,小则于人不利,大则祸国殃民。宋徽宗赵佶是位杰出的画家,南唐后主李煜是位成绩卓著的词人,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是个天才的木工,封建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硬是把他们推上皇帝的宝座,结果全都弄得忘国败家,成为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昏君。这是把他们推上皇位的封建统治者的罪过,也是他们本人的悲哀,更是当时老百姓的不幸。
我曾看到网络上学生日记中的一段话“我是一条老鱼,我是一根老油条,我的皮比猪皮还厚,我无法控制自己。人是有理智的,我好象不是人,我对自己的学业已经彻底放弃,没有任何理想,我在班中成绩特差,纪律也特差,我不把公约当回事,扣分最多的是我,我是无所畏的,你们爱扣多少就多少,这对我是没有作用的,再翻开第一页日记看看,我感到心酸,像要掉泪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没用,反思无数次,教师教育了无数次,我一点没改,反倒比以前更差了。”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彻底失败的伤心。
是什么让这个孩子彻底地放弃了自己,彻底否定了自己?有人说宁愿这个孩子没有上过学,虽然那样他可能缺乏一些知识、技能,但他不会失去做人信心和生活的勇气。是啊,我们的教育在干什么啊?
这也让我质疑自己以往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教育理念。在学校里我们教师是不是只要教会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就行,让学生考出高分就行,让学生顺利进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行,成绩是不是我们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我们让这种评价也进入学生的内心,让他们以为学习上的失败就是人生的失败,就是人格上的失败,我们为什么不为学生和自己多开辟几条路,不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吗
三、用高尚的人格播下健康的火种有位班主任因班内老有学生犯错误,就让学生来出主意。有的学生说,对于不完成作业的,可以让他罚抄10遍;英语单词默不出的,罚他抄写100遍,看他们记不记得;不守纪律的同学,可以罚抄课文,也可以写检查书,还可以告诉家长。这些办法不正是我们影子么?
如果不是我们的老师平时对于学生的过失总是采取一系列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学生何来这些“主意”?再来看看,班级中居然没有一人想到去寻找问题的症结,以便从源头上彻底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留下了多么大的影响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将会在学生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恪;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做老师的,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可是,“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思想观,如何承担得起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我们的老师知道**对孩子的影响,但在自己教育学生的时候又犯糊涂了。
老师,你承担的是育人的重要任务,工人生产的零件如果不合格,还可以回炉再生产,但我们的教育不能这样啊!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给学生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我经常思考一个同样的问题:
我们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学生的人生中留下点什么?是知识?是技能?
还是能影响他们一生行为的更深刻一点的东西?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中的"常识"到底指的是什么?
1楼 我们想知道 回归常识,就是从填鸭式的被动教育中走出来,切入到常识的认识中,更好的调动学习 创造的积极能动力。 比如说,生物系学生就要常识 性 的知道,中国黄土高原人是最早的 独一无二的生物学人类种源。 是源自白垩纪季巨型草食动物的生物学分类 人类种属人科动物,是唯一具有象形抽象能力人字意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