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国学院不好建立,国学课的教学计划也难筹措。儒学尚可安排教学计划,学习内容也好处理。道学和佛学就难教授了。
思想观点能否登大学大雅之堂,都很难说。而且没有佛道的国学,是不完整的。
国学应不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程
2楼:何梦
不应该。
国学可以作为选修课
虽然近几年很多学者都在吹捧国学的重要性,但是国学不应该作为一个强制学习的文化,个人认为可以作为大学的选修课,让有兴趣的学生深入了解国学的博大精深。
国学应该从小学起
“一国固有之学术”称为国学,不可否认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在很多人抱怨日韩抢占我们的传统文化(茶文化等)、传统节日(端午节等)的同时,我想问一下:为什么他们能够抢占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他们对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如果我们从小开始学习国学(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那么是否会让国人在潜意识中继承到中华文化中最精华、最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从而达到传承甚至发扬光大的目的呢?
国学可以融入到语文课本中
单独说学习国学,很多人会存在一个误区:国学就是所谓的”之乎者也“或者老套腐朽的儒道文化,其实不然。上面也说到国学的范畴很大,从诗词曲赋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再到古人的巨著,再到茶文化、儒道思想,将这些文化融入到语文课本中,让中国的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国学之精华,提升个人修养。
大学是否应该开设语文课程
3楼:匿名用户
昨日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
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随后有**连线教育部对此进行核实。教育部有关部门称,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力。据了解,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是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旨在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有关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高校以及语言专家的支持。
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毋庸讳言,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中文水平不高。很多人不仅对经史子集等传统国学的修养平平,也写不出流畅优美的现代白话文,仅能对付日常的应用文写作。其中不少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中文水平,表述疙疙瘩瘩,错别字连篇。
这跟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有关系,也跟整个教育体系不重视语文教育有关系。教育部建议大学开设语文课,正是基于这样令人担忧的现状。而北大、清华等学校应声把语文课设为必选课,算是一种积极的应对。
两家**的报道分歧在于:教育部对高校开设语文课究竟是带有强制性质的“要求”,还是温和而不作硬性规定的“建议”?其实,提高学生中文水平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
纵向跟私塾时代的学子比,甚至跟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比,当代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有所下降的;横向跟他们对英语等科目的重视程度相比,对中文的学习是有所轻忽的。但这只是总体而言,具体到每一个人,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不宜采用简单的一刀切的办法,而应综合运用强制“要求”和温和“建议”来解决问题。
首先,高校的中文教育应该设一个强制性的“及格线”,进行基本的语法和作文的测试,不通过则不能毕业,类似于英语的四级考试。按说,中文基础教育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完成,可事实是,多年以来语文教育尤其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性在升级考试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大量并未熟练掌握母语的学生不断进入大学。对于这些学生,大学阶段是他们走出校门前补上中文这一课的最后机会了。
为了避免他们未来可能出现的尴尬,高校应该开设中文教育的基础课程,使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做到文从字顺,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对那些原本就具备基本中文水平的学生,对那些经过补课达到“及格线”的学生,就不必强调“必修”和“要求”了。毕竟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毕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很高的中文修养,这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对于有志于进一步提高中文素质的学生,对于有能力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钻研“国学”的学生,学校应该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
这种课程不像小学语文那样填鸭式授课,进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总结、切分,而应该是类似于《古文观止》般对古今优秀汉语文本的赏析,应该是类似于《百家讲坛》般对经典国学著作的解析,应该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写作训练。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仅仅开设一门《大学语文》就行,而是得从思想上真正重视,遴选最适当的课程,派遣最优秀的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蓬勃的求知欲,培养出精通中文的高手。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存在重视人文知识而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直到十九世纪,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国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下,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才得到国人的正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重文轻理”和“重理轻文”两种教育思路一直缠斗不休。
近年来,经济大潮奔涌,实用主义抬头,大学生重视英语考级和各种实用的证书资格考试,而忽略人文社科知识的掌握,造成了语文水平的滑坡。偏沉的恶果已经显现,轻视语文的倾向必须扭转。
4楼:匿名用户
可以开设文学欣赏课,大学生对语文冷淡不是没有语文课的缘故,而是从小就一直受到升学压力,对阅读写作没有兴趣.
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为必修课
5楼:烨伟在路上
任何事情都是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的。也就是说,必要性不是绝对的,有些可以教,有些不能教。
大学是否应该开设语文课程?
6楼:森屿屿丶
应该。毋庸讳言,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中文水平不高。很多人不仅对经史子
集等传统国学的修养平平,也写不出流畅优美的现代白话文,仅能对付日常的应用文写作。
其中不少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中文水平,表述疙疙瘩瘩,错别字连篇。这跟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有关系,也跟整个教育体系不重视语文教育有关系。教育部建议大学开设语文课,正是基于这样令人担忧的现状。
而北大、清华等学校应声把语文课设为必选课,算是一种积极的应对。
两家**的报道分歧在于:教育部对高校开设语文课究竟是带有强制性质的“要求”,还是温和而不作硬性规定的“建议”?其实,提高学生中文水平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
纵向跟私塾时代的学子比,甚至跟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比,当代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有所下降的;横向跟他们对英语等科目的重视程度相比,对中文的学习是有所轻忽的。
但这只是总体而言,具体到每一个人,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不宜采用简单的一刀切的办法,而应综合运用强制“要求”和温和“建议”来解决问题。
首先,高校的中文教育应该设一个强制性的“及格线”,进行基本的语法和作文的测试,不通过则不能毕业,类似于英语的四级考试。按说,中文基础教育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完成,可事实是,多年以来语文教育尤其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性在升级考试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大量并未熟练掌握母语的学生不断进入大学。
对于这些学生,大学阶段是他们走出校门前补上中文这一课的最后机会了。为了避免他们未来可能出现的尴尬,高校应该开设中文教育的基础课程,使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做到文从字顺,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7楼:闾俨柏茂才
几乎所有经济类专业都开“大学语文”。工学类专业把“大学语文”做选修课。法学、图书档案、考古、哲学甚至把“大学语文”列入必修课。
8楼:手机用户
昨日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随后有**连线教育部对此进行核实。教育部有关部门称,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力。据了解,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是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旨在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有关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高校以及语言专家的支持。
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毋庸讳言,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中文水平不高。很多人不仅对经史子集等传统国学的修养平平,也写不出流畅优美的现代白话文,仅能对付日常的应用文写作。其中不少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中文水平,表述疙疙瘩瘩,错别字连篇。
这跟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有关系,也跟整个教育体系不重视语文教育有关系。教育部建议大学开设语文课,正是基于这样令人担忧的现状。而北大、清华等学校应声把语文课设为必选课,算是一种积极的应对。
两家**的报道分歧在于:教育部对高校开设语文课究竟是带有强制性质的“要求”,还是温和而不作硬性规定的“建议”?其实,提高学生中文水平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
纵向跟私塾时代的学子比,甚至跟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比,当代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有所下降的;横向跟他们对英语等科目的重视程度相比,对中文的学习是有所轻忽的。但这只是总体而言,具体到每一个人,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不宜采用简单的一刀切的办法,而应综合运用强制“要求”和温和“建议”来解决问题。
首先,高校的中文教育应该设一个强制性的“及格线”,进行基本的语法和作文的测试,不通过则不能毕业,类似于英语的四级考试。按说,中文基础教育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完成,可事实是,多年以来语文教育尤其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性在升级考试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大量并未熟练掌握母语的学生不断进入大学。对于这些学生,大学阶段是他们走出校门前补上中文这一课的最后机会了。
为了避免他们未来可能出现的尴尬,高校应该开设中文教育的基础课程,使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做到文从字顺,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对那些原本就具备基本中文水平的学生,对那些经过补课达到“及格线”的学生,就不必强调“必修”和“要求”了。毕竟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毕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很高的中文修养,这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对于有志于进一步提高中文素质的学生,对于有能力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钻研“国学”的学生,学校应该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
这种课程不像小学语文那样填鸭式授课,进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总结、切分,而应该是类似于《古文观止》般对古今优秀汉语文本的赏析,应该是类似于《百家讲坛》般对经典国学著作的解析,应该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写作训练。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仅仅开设一门《大学语文》就行,而是得从思想上真正重视,遴选最适当的课程,派遣最优秀的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蓬勃的求知欲,培养出精通中文的高手。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存在重视人文知识而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直到十九世纪,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国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下,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才得到国人的正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重文轻理”和“重理轻文”两种教育思路一直缠斗不休。
近年来,经济大潮奔涌,实用主义抬头,大学生重视英语考级和各种实用的证书资格考试,而忽略人文社科知识的掌握,造成了语文水平的滑坡。偏沉的恶果已经显现,轻视语文的倾向必须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