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新野旁观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要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等。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创造宽松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高效学习的方法,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熟练应用,从而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抓好的几个环节简述如下:
1.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三个凡是”:凡是学生能解的例题,教师不要解答;凡是学生能表述的内容,教师不要写出;凡是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提出。
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 要教会学生学习 首先,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教材注重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编写,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因此教师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结合教学内容,重点设计出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你能直接写出(a+1)2的结果吗?
这样学生也就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使用。通过教师诱导,学生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也对该公式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其次,通过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我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要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由于中考是高中阶段的学校招生考试,具有一定的选拔性,因此,在试卷上重视对“双基”考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数学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强调应用性,开放性与创新意识。例如:
(1)**深发展周一的股价为10元,周三的股价为12.1元,问这两天股价的平均升为?
(2)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一分钟,再付0.4元:“神州行”不用缴月基础费,每通话一分钟付话费0.
6元。若一个月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y1和y2元。
①写出两种通讯方式的函数关系式。
②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
③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应选择哪种方式较合算?
(3)2001年中国足球队实现了中国人44年的梦想,打进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他们在世界杯预选赛8场比赛中,胜的场次是平的场次与负的场次之和的3 倍,且平的场次与负场次相等。已知胜一场得3 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求中国队的总积分是多少?
这些题目与同学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话费的缴费方式,世界杯等等,都是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4. 要运用开放题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 总之,时代要求我们教师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教学中围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给学生多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小学数学课堂中几种能力的培养
2楼:匿名用户
一、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小学生大
部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太令人满意,绝大多数学生遇到实际问题就害怕,看到问题心中想得最多的词就是“放弃”。对于这种现象,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能对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
案例:王老师到商店买了4副羽毛球拍,付了50元,找回3.6元,每副羽毛球拍的售价是多少元?(列方程解答)
刚开始笔者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解答,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基础好的学生思路清晰,解决这道题没有困难,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对题目束手无策,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很多学生这么列方程:4x=50。
在讲授的过程中,笔者以学生到商店买东西为例,把这道题简单化,如:你们到商店买了三只圆珠笔,付了2元钱,售货员找回你0.5元,你能算出一只圆珠笔多少钱吗?
学生会说:能。那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算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接着找学生代表说一说他的算法(学生代表都是后进生),后来笔者发现他们对这个问题分析得都很透彻:(1)先求三只圆珠笔一共要多少钱?(拿付出的钱减去找回的钱就是三支圆珠笔的价钱)(2)再求一支圆珠笔需要多少钱?
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从他们经常经历的买东西的事情出发,学生再回过头看刚才的问题,不用教师讲就会自己动手解答了。通过把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单化,学生就能轻松地学到解题的方法,这个过程笔者感觉学生是轻松的,快乐的。
有些实际问题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有时候教师要把它简单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身边的小事出发举例,这样学生就不会把问题看得那么难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严肃的。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学生会倍感兴趣,会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把“苦学”变为“乐学”,从而激发出创新潜能。
案例一:在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课前笔者让学生准备好长度不等的小棒,在小组操作之前就布置他们在拼的过程中要完成一些任务。探索出(1)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2)正方形有哪些特征?接着学生动手操作,先让学生比一比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在比一比、量一量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长方形两条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接着笔者在讲台上出示了4根8厘米的小棒,4根6厘米的小棒,2根10厘米的小棒,2根11厘米的小棒。请几组学生到讲台前摆一摆,各组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摆出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真正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
这个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同时又收获了快乐。
案例二:判断题:亮亮吃了一个西瓜的7/6。
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让他们说出分数7/6所表示的含义。他们说,可以把一个西瓜看做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6份,表示其中的7份。笔者课前准备了一个西瓜,出示在讲台前,请学生到讲台来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6份,并拿出它的7份来。
此刻那部分认为对的学生,已经清楚地知道一个西瓜平均分成6份,最多有6份,不能拿出7份来。通过这个操作,学生用实物展示可以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并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能将抽象的知识点都清楚地传达给学生。那么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大脑,多让他们动手操作,使他们从操作中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功能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语言培养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多引导学生开口,能间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案例一:笔者在讲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出示了一道正误判断题:一块长方形菜地,其中种番茄,种黄瓜,还有种辣椒。
解题分个三步进行:(1)操作: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8份,折出它的,并让学生涂上颜色;口述:
表示的菜种。(2)操作:折出这张纸的涂上另一种颜色;口述:
表示的菜种。(3)解决问题:看看这块地还有没有剩下能种辣椒?
(学生回答:没有。)学生通过折、涂、说,发现问题所在。
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后,通过学生的外部语言,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然后通过分析归纳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促进外部活动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