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是指原刺激量。定律中指出:差别阈⊿i与标准刺激强度i之比是!常数(韦伯比k),即⊿i/i = k。
大概理解是这样的:两个苹果差一两,用手一掂,可以分别;两个西瓜差一两,用手掂不出分别,需要差几斤,才可以分别。在这两个例子中,标准刺激强度i分别指的是一个苹果和一个西瓜带来的刺激量,即原刺激量。
这是我的理解,你觉得呢
心理学中的标准刺激是谁规定的?
2楼:箶鬧ミ滨滨
韦伯定律中的标准刺激强度
能引起一个人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的变化与原刺激的比值是恒定不变的.
什么是韦伯定律
3楼:热心网友
韦伯定律是德国生理学家e.h.韦伯通过对重量差别感觉的研究发现的一条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刺激的增量(△i)和原来刺激值(i)的比是一个常数(k),用公式表达即k=△i/i,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韦伯分数或韦伯比率。
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适用范围:
韦伯定律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然而尽管韦伯定律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定律,但是,他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在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验证性试验标明,当重量刺激低于100g或者高于500g时,韦伯分数就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感觉中,韦伯分数的差别是很大的。
因此,韦伯分数成为不同感觉通道的辨别能力的指标。韦伯分数越小,辨别就越灵敏。
4楼:折耳根是鱼腥草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5楼:紫耀星之轨迹
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意义:韦伯定律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
另一方面,由于韦伯比例的倒数1/c可以用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所以通过韦伯比例我们还能对不同感觉道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在营销决策中作用韦伯定律的例子
6楼:桥梁abc也懂生活
我们经常喝的雀巢咖啡,以前是
小袋包装的(14克每袋),10袋是11元左右吧,现在也是这么多钱,但是换成小条包装的(13克每条)。其实也涨价了,但是我们消费者没怎么感觉到而已!还有就是去我楼下餐馆吃饭,以前宫保鸡丁一份一**,现在虽然没有涨价,但是盘子小了一些,其实也是涨价,只是我们不怎么觉得而已。
7楼:白光死
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这一比例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
δi(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强度)=k(常数/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
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什么是韦伯定律? 要详细点
8楼:匿名用户
1.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指出,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i/i=k,其中i为原刺激强度,△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
韦伯-费希纳定律的韦伯定律
9楼:偷星
e.h.韦伯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解剖学教授,他因两点阈和最小可觉差研究成为心理物理学的奠基者。
在韦伯以前,法国物理学家p. 布格尔曾做过一个测定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的实验,他不断改变蜡烛和针孔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光线通过针孔投到远处的屏幕上,发现为了在相邻的阴暗区造成一个可以分辨的阴影,两者的亮度至少必须相差64:1。
布格尔的研究没有产主任何有特殊意义的原理,但这中间孕育着“最小可觉差”问题的思想,它在韦伯手中变成了划时代研究工作的一块基石。 韦伯的实验使当时的生理学家们认识到,在实验室里**某些历来被忽视的纯心理学问题是可行的,也是很重要的。韦伯提出的问题吸引了像赫尔姆霍茨、费希纳等一批富有才能的人,同时他自己也钻研了许多这样的问题,并指出了系统研究这些问题的途径。
后来,韦伯以前的学生、莱比锡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费希纳把韦伯的研究结果转变成了数学形式:δi/i=k,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韦伯定律。在这个公式中,δi代表刺激的最小可觉差(j.
n.d.),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特定感觉道的定值,也叫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韦伯定律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另一方面,由于韦伯比例的倒数1/k可以用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所以通过韦伯比例我们还能对不同感觉道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韦伯定律的适用范围
10楼:袁乐
尽管韦伯定律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定律,但是,他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在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验证性试验标明,当重量刺激低于100g或者高于500g时,韦伯分数就会发生变化。
在不同的感觉中,韦伯分数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韦伯分数成为不同感觉通道的辨别能力的指标。韦伯分数越小,辨别就越灵敏。
韦伯定律是什么?能详细说明一下吗?怎么计算
11楼:梦色十年
韦伯定律是德国生理学家e.h.韦伯通过对重量差别感觉的研究发现的一条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刺激的增量(△i)和原来刺激值(i)的比是一个常数(k),用公式表达即k=△i/i,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韦伯分数或韦伯比率。
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扩展资料
韦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学方面,包括循环系统、耳、眼、肝脏,特别是**方面。1834年,他用拉丁文写了《触觉论》,详细报道了**的压觉、触觉、温觉、冷觉、位置觉以及肌觉、痛觉、关节觉等。著名的韦伯定律即发表于此。
韦伯定律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
在韦伯以前,法国物理学家p. 布格尔曾做过一个测定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的实验,他不断改变蜡烛和针孔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光线通过针孔投到远处的屏幕上,发现为了在相邻的阴暗区造成一个可以分辨的阴影,两者的亮度至少必须相差64:1。
12楼:
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韦伯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这一比例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
△φ/φ=c,这就是韦伯定律。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
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差别阈限的韦伯定律
13楼:斑竹威武
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心理学界又研究出费斯纳定律:p=k/㏒i,其中p指感觉量,i指刺激量,k是常数,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用在阈限上增加的jnd决定,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是按算术级数上升的。
从此定律中可以看出,信息传播与受众感知虽然呈正相关的关系,但却有一定的差距,即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受众接受的程度还是小于信息刺激的强度,因此,制定传播目标时需要考虑实际存在的差别。
适用范围:尽管韦伯定律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定律,但是,他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在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
验证性试验标明,当重量刺激低于100g或者高于500g时,韦伯分数就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感觉中,韦伯分数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韦伯分数成为不同感觉通道的辨别能力的指标。
韦伯分数越小,辨别就越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