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狂人横刀向天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修身做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身做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修身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哲理)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德修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
论语十二章分类
2楼:柒月的顶楼
学习方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楼:若兰
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个人修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4楼:羊振梅傅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修身做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身做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修身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哲理)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
是《论语》十二章的分类,初一的
5楼:匿名用户
学习方法,第一,四,五,十二章。学习态度,第七,九,十章。个人品德修养,第一,三,二,六,八,十一章。
6楼:匿名用户
学习方法是1,2,4,12.学习态度有3,7,9.道德修养是6,8.
7楼:匿名用户
方法1 4 5 12句
态度7 10句
8楼:匿名用户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噫
2013初一 论语十二章 分类
9楼:匿名用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修身做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身做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修身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哲理)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德修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
10楼:殇禁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曾子曰的那个是为人态度,翁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为那个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第六则是为人态度,七是学习兴趣,八十为人态度,九是学习态度,十是 写时间的,十一是为人,十二是学习方法。有问题的再说哈!
论语十二章里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道德修养句子的分类分别是什么?
11楼:暖暖炊烟袅袅
1、学习方法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学习态度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道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论语》
2、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
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 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多达 三千,贤**七十二人(“**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 “至圣先师,万世师 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12楼:匿名用户
学习方法: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怎么分类
13楼:一沙一世界
真不敢知道如何分类?听人讲半部就可治天下矣!
《论语》十二章章节分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
14楼:笨蛋小姐
仅供借鉴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
“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
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
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论语十二章一到五章重点字词意思,论语十二章中十五个重点字词有哪些
1楼 半路遇到狗 《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小结 一 通假字 1 不亦说乎 说 同悦,喜悦 愉快 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 古今异义 1 不亦君子乎 古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 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 可以为师矣 古 可以 凭借 今 可能 许可 3 饭疏食饮水 古 粗劣 今 ...
箴言第二十二章十一节的意思,圣经箴言二十二章十一节什么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恩典与真理 二十二11 第一个片语与第二个片语之间的关联,留待读者自行补充,rsv 支持 av rv 注脚的读法 与言谈恳切的人 似乎是正确的。一个人同时拥有纯全与魅力,且两者占着同样的分量,这是很罕见的。参第29节,十四35 并该处注释 。 2楼 七先生的游戏分享 据我所知这应该是...
箴言书二十二章20节是什么意思,圣经箴言二十二章十一节什么意思
1楼 愿若雨 箴二十二20 谋略和 知识的美事,我岂没有写给你吗? 吕振中译 关于谋略和知识的事,我岂没有写给你这三十条格言, 暂编注解 美事 原作 智言三十则 。从22节开始的三十句智言,大都长达二至三节,主题各个不同,其内容和埃及的《阿门 尼莫慧语集》的三十章极相似。 谋略 我岂没有写给你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