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写作素材

2020-11-22 06:40:17 字数 5877 阅读 1204

1楼:豆丁水匪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晒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

“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根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写作文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写

2楼:匿名用户

写作文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立意:

1、师生平等

2、理想、愿望

3、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求回答,谢谢

3楼:匿名用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义,急!!!

4楼:呜啦啦呜呐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如下:

一、通假字

1、鼓瑟希(稀)

2、莫春者(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二、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名词作动词 弹奏)

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吹风、乘凉)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小事、大事)

5、曾皙后(方位名词作动词 落在后面)

三、特殊句式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3、尔何如?(宾语前置)

4、何伤乎?(宾语前置)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

6、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7、则何以哉(固定句)

8、尔何如(固定句)

9、是故哂之(固定句)

四、古今异义(古/今)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较、紧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礼乐(至于/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五、一词多义

(一)以 :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二)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

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三)言:

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扩展资料: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

1、遂居于此(于是)\先生遂傲然不复再求(于是)

2、又尝同席读书(曾经)\解缙尝从游内苑(曾经)

3、窃见管神色(偷偷地)

4、枭逢鸠(碰到)

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2、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1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5楼:霜降水痕

这个回答你一定满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鼓瑟希(稀) 2、莫春者(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二、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名词作动词 弹奏)

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吹风、乘凉)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小事、大事)

5、曾皙后(方位名词作动词 落在后面)

三、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3、尔何如?(宾语前置)

4、何伤乎?(宾语前置)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

6、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7、则何以哉(固定句) 8、尔何如(固定句)

9、是故哂之(固定句)

四、古今异义(古/今)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较、紧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礼乐(至于/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五、一词多义(补充)

(一)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二)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三)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6楼:唯话子

子路晨曦忍在公司华师坐的通假字通假字有很多曰说

7楼:

①曾皙(xī):名点。曾参的父亲。

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

名赤:字子华,公 西是复姓。皆孔子**。

侍坐:陪伴长者坐着。②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

以:因 为。一日:

一两天,表示年岁大的一种谦虚说法。长(zhǎng):年长。

乎:介词,表示 比较。尔:

你们。③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讲话了。以:

因为。④居:闲居,指平 时 。

⑤或:无定代词,有人。⑥何以:

用什么方法治理国家呢。⑦率尔: 轻率的样子。

⑧千乘(shèng)之国: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中等国家。⑨摄 :

夹。⑩加之以师旅:以师旅加之,意思是把战争强加到它的头上。

师旅,古代军 队编制单位,五百人为一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这里指大国来犯的军队。11 因:

继,接着。饥馑:荒年。

《尔雅·释天》:“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12 比及:

等到,到了。13 使有勇:使之有勇。

使国家的人民有勇。14方:方向,这里指道义的方向。

15哂(shěn):微笑。 16方六七十:

方形的一边六七十里。如:连词,或者。

下文“如会同”的“如 ”用法相同。17如:至于。

其:那些。俟(sì):

等待。18焉 :于是(此),指在这方面。

19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祖庙 。

20会同:诸侯之间会盟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一类的事。21端:

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一种礼帽。

端章甫,都用 作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2相(xiàng):在祭祀或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主持赞礼的分 大相和从相,公西华愿做小相,是谦词。23鼓瑟:弹瑟。

瑟,古代一种弦乐器。希:即“稀”。

鼓瑟的声音稀疏,说 明已近尾声。24铿(kēng)尔:象声词,描写推开瑟时的声音。

舍:这里是放下、推开 的意思。作;起立25撰:

才能,才干。26何伤:伤害什么,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27亦:副词。有“只不过”的意思。

28莫(mù)春:晚春,指三月。莫,即“暮”。

春服:春天穿的衣服,即夹 衣。已成:

已经做好,这里有穿到身上的意思。29冠(guàn)者:成年人。

古时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已到成年 ,故用冠者表示成年人。30沂:沂水。

31风:吹风,乘凉,用作动词。舞雩(yù):

古时求雨的坛,在曲阜县城东 南。32咏:唱歌。

33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与(yù)同意,赞成。

帮我找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赏析文章谢谢

1楼 一欣伊意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华侍坐。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