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天宇
很多人都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的事情,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每次想的太多,到最后仅仅满足于想象,而不是真正地做到。
简单来说就是,想得多,做得少。
换而言之,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
一、保持自身良好的情绪
人都会有情绪,而情绪也有好坏
比如悲观、消极、自卑、怯懦
每当这些坏的情绪出来纠缠我们
我们就很难完成一件事情
所以,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也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二、加强对事物的洞察力
人都很容易偏见和固执
无法对事物做出最客观的判断
所以,要有更强的事物洞察力
以此避免做出错误的选择
三、拥有一个归零的心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通过不断学习,收获最新知识
勿固步自封,要有谦虚的胸怀
以归零心态,不断完美自我
四、说到就要做到
有了计划就要马上去实施
不要空谈妄想
实践出真知,先摸着石头过河
要在实施中不断完善计划
毕竟计划赶不上变化
五、不要墨守成规
实践行动中,会有很多意外发生
因此,我们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千要不要拘泥于形式主义
黑猫、白猫,能逮到老鼠就是好猫
为人处世,都要懂得变通
请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说明我们在现实生活在应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2楼:吴铁生
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就应该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不要停留在理论层面
3楼:阳和沙水
你要做到自信,可以的话,就必须把你的其他的干扰放下,比如说你灯坏了,你要换一个灯,结果你到商店里面看到了其他东西,你买了其他东西忘了要换灯这件事情,这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了。
请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说明我们在现实生活在应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4楼:仲尼亡兮
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通过陶先生改名,我们可以看出他教育理论认识论的转变。从盲目---到“知行合一”---到“行知论”。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用了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
例子很简单也很有说服力。
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
他的“行知”认识论对于我们的现实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且我们可喜的发现了一些改变。
其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些学生已经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以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学习。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学生不再是听老师在那枯燥乏味的讲,而是自己亲自做试验得出结论。我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其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上课不再是填鸭式的,不再是按照“讲授--接受”的模式上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主人,他们已经从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
因为“行不是知之成”,而是“知之始”。我们教师上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创设情景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
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参与”,“动手”和“研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从“教书匠”变成“研究型教师”。虽然我成不了陶行知那样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但我可以以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来从事我的教学之路。
5楼:匿名用户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誉。
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曾任礼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阳明中了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与大宦官刘瑾(因残害忠良,最后被陵迟处死)结怨,贬到了贵州。1510年升为知县,到1516年又升任右佥都御史,最后做到了右副都御史。晚年聚众讲学,在世时著作就被**们刊刻印行。
王阳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他首先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他说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体与可体联系起来呢?王阳明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
他用主体包容了客体,将客体的独立性、自然性和物质性否定了。对于行他解释道:"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
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所以,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辩,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个侧面,在王阳明这里合一了,因为他模糊了两者的界限。
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人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这实际上是取消了真正的"行",所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即王船山)批评他"销行以归知"。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也有合理的方面,他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
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
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6楼:匿名用户
http://zhidao.baidu.***/question/6331551.html?fr=qrl3
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7楼:匿名用户
你要先理解一些事情的原理,或者是先去学习一些东西领略一些事物的本质,这样在自己以后实行或者是做事情的时候,才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前进的方向,在日常做事中做到知行合一。
8楼:匿名用户
首先就是遵循自然规律,然后丰富自己的认知,由浅入深,然后不断丰富。其次有一定基础之后,要坚持,然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为任何的学习都是为了给实际情况提供支撑和基础。
9楼:匿名用户
水洊至。常德行,习教事。
10楼:好人智慧一生
唯有生生世世念念当下虚静守心,行善积德
11楼:虎龙雕
知行合一,首先认识到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静则能分善恶,善者良知。
恶者人欲。诸恶勿做,诸善奉行。久而久之良知变会长存心中,遵循良知而行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未学而能,未虑而知是为良知。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是良知!
12楼:熙熙
想要做到知行合一的话,你必须在你做时候有一个
定义目标,一旦你有了定义和目标,朝着你想要的目标去发展,你就能做到知行合一。我之前有一个同学就是这样子,他把他的知行合一了,但是他会在知行合一之前,为自己定一个怎样知行合一的目标。
13楼:手机用户
首先你要有足够丰富的知识,才能让你的知行合一。因为有了丰富的知识以后,你才知道你应该去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去做什么事情,其次的话你也会知道怎么样才能把这样的事情做好。
14楼:小月有爱
如果真的要做到知行合一的话,我觉得一定要在道德上和行为上要相互结合,而且要做到道德上,这样才可以,最主要的就是内心要坚持正确的原则,不要被歪门邪道所吸引,这样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15楼:手机用户
如果你想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一定要有一些行动,不能只停留在知道方面,一定要有一个实际意义上的行动,作为引导铺垫,加深你对一个知识的一些理解,这样的话,不仅能学到知识,还在行动上实践了。
16楼:战歌
知行合一,就是你的认知和行为相统一,而人的行为又是不自觉的受到自己的价值观支配,因此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必须把你的认知转变成你的价值观,才能使其和行为统一起来。比如爱护环境就不能乱扔垃圾,尊老爱幼就要会让座敢扶人必要时候救人。
17楼:匿名用户
如果你想做到知行合一,那么你就要一定有很好的自律,这样的话你才能够做到很多你想做的事情,你才不会被这个世界所打倒的,而且你一定要有很高的学历,这样的话你才能够懂得了很多道理。
18楼:手机用户
其实想要做到这个样子,一定要知道,自己受到自己的价值观支配,因此要想做,到这样的合一,那你就要有认知的能力,转变你的价值观才能使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精彩,做人为乐才是快乐之本。
如何正确的做到知行合一?
19楼:匿名用户
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
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如何做到有备而为,思虑精致,如何做一个精致品味女人
1楼 易书科技 成就大事业的人,都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办事井井有条 周密细致这两个特点,二者缺一不可。从商业竞争角度来说,优秀的商人必须具有远大胸怀而又思虑精微才能成功。这是因为,作为追逐利益的商人没有远大的胸怀 糊涂处世,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 而没有精微的思虑就无法避免粗心大意之祸。 古时候,范蠡辅佐...
如何做到用情专一,人如何能用情专一?
1楼 化行七闽孋 爱是无偿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帮助,是彼此心灵的感应,既然选择了爱,就要真诚的对待它,珍惜它,在他 她 困难时予以支持,失败时与以鼓励,在他 她 开心时, 一起快乐,悲伤时给他 她 安慰。而不是在拥有时无视它的存在,而在失去后才知道后悔莫及。爱一个人就要他 她 永远幸福,做他 她 永...
那些魔术师在大拇指上跟打火机一样的点火是如何做到的
1楼 匿名用户 火在手上烧手又没事的魔术效果,使用的是特殊道具 掌中火 。 所谓的掌中火,就是一个特制的打火机。 掌中火道具一般包括 固定装置 打火装置和燃烧装置。使用防火材料制作。 表演时,手掌内倾,不要让观众看到手里的道具,按下点火装置,就可以了。 大拇指离打火机的开关那么近万一被火焰烧到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