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动静有什么辨证关系,中医养生为什么要强调动静结合?

2020-11-21 07:40:44 字数 4884 阅读 9582

1楼:易书科技

在养生保健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争论:一是“生命在于运动”;二是“生命在于静养”。各说各的理,各说各有理。

其实宇宙间的事物没有绝对的。在养生保健领域也同样是这样,两种提法都有其片面性,只有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可真正地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下面便将“动”与“静”作一简单的概论:

1.“动”的养生保健作用 养生保健中的“动”,即人们常说的形体运动锻炼。“动”是以用进废退,加强新陈代谢的生物原理为理论依据;是以通过活动形体的方式,并及时补充新的营养能量的方法来收到健身的效果。

其特色是以“动”、以“用”、以“补”为主。

1.生命在于运动提出动的养生保健主张中外皆有。后汉时期的名医华佗就倡导以运动来健身,并亲自创编了“五禽戏”身体力行。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生命需要运动”。18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生命在于运动”,成为久盛不衰的名言。

有报道说:“野兔平均寿命在15年左右,家兔只能活4年左右;野外活动的大象能活到200岁,圈在动物园中的大象却活不到80岁。这都表明运动有益于生命,研究表明,运动的健身养生作用是多方面的。

运动所起的生理效应,首先是使全身的血液、骨骼、肌肉、韧带都活动起来,然后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都调动到活跃的最佳状态中,促进了身体各脏器的活动以及新陈代谢的内环境的调节功能。这样,它就促进了人体与外环境的物质交换,又促进了人体内环境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功能与对疾病的抵抗力,延缓了衰老的过程。因此,18世纪法国著名医生蒂索说过:

“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能够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说:“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需要运动犹如需要阳光一样,缺少运动会导致诸多的缺乏运动的疾病。但不科学的运动,不合理的运动,过剧烈的运动,超负荷的运动也会损害健康甚至于引发疾病。据国外统计,职业运动员,从几岁、十几岁就开始了体育锻炼,但到了四十岁以后,有一半人的健康状况不如通常人,其原因是在竞争状态中往往运动量过大、过激,导致了体内的能量消耗太大,脏器过度地活跃、负累、受损所致。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教授纪小龙对此的认识是深刻的,他在《长寿要点:减慢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因为不同器官的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是有一定限度的,倘若过早地走到了代谢的尽头,细胞功能必然低下或减退;反之倘若尽可能延缓代谢过程,减慢运动过程,便有更多的细胞还保持巨大的潜力,收到真正含义上的抗衰老便是有希望了。

”纪教授在文章中还强调:“进入老年期以后,日常生活的重心不是去多做剧烈的体育锻炼,而是应保持机体安宁、减慢新陈代谢。使生命之树常青,生活之水常流。

”看来,“生命在于缓和的运动”才是养生保健的内在含义。

2.轻体育运动就是缓和的运动“轻体育”是在20世纪末出现的运动新概念。“轻体育”就是轻松体育运动或快乐体育运动。“轻体育”亦可叫做“轻量运动”,如:

慢跑、散步、游泳、体操、打太极拳、舒臂伸腰、扭秧歌、打羽毛球、踢毽等等都属于“轻体育”的范畴。轻体育的特点是能量消耗少,运动后不感到有疲劳或稍有疲劳感为限,运动后会感到身体舒适、心情愉悦。

科学家们研究证实“轻体育”倘若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养生保健大有好处。

3.运动锻炼的留心事项(1)要因人而异:运动锻炼的项目选择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体质、条件、病情、作出适合于自身特点的选择。尽可能多地了解所选运动项目的健身机制及不良反应。

(2)要循序渐进:选好运动项目后,刚开始运动量要小一些,适应以后再慢慢加大,最忌盲目冒进,随便乱来。

(3)长期坚持:运动锻炼一暴十寒是收不到良好的保健效应的,一次适量的运动锻炼,其生理效果只能维持一二天,要想取得好的保健效果,使身体积累生命的能量必需做到持之以恒。

(4)形成规律: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尽量把运动时间安排得规律一点,以便在体内形成“生物钟”效应,起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

(5)动静结合:运动必须与静养有机的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健身效益。2.

“静”的养生保健作用养生保健中的“静”有心静、体静的含义。提倡以“静”的方式来养生保健是中国人传统养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老子《道德德经》说:

“致虚极,守静笃。”《黄帝内经》说:“静则寿,躁则夭。

”《养生延命录》说:“……和心、少念、静身、损虑。”以“静”养生保健是以减少体内消耗为基础的“节流式”的养生方式,其特点是“内向”型的,其特色是以“静养”为主的。

道教养生家们所创建的“内丹术”,便是以“虚极静笃”为理论基础,通过“静养”,来蓄积体内的能量,以量变到质变,使自体的能量发生质的飞跃,而收到延年益寿、长听久视。通过数千年来的实践证明,道家所创编的静养“内丹术”是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此**可通过一系列的练养,使身体自我进行修复而收到外静内动,不断地调整机体内环境,促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开通任督二脉乃至奇经八脉十二经络,以收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现代医学也研究表明,人体的呼吸、心跳相对减慢,体温相对的低些,生物钟相对的走得慢些,人体的代谢率相对的低些,可为人体蓄积多的能量,也可为人体的保健长寿打下了基础。动物中的龟适应能力最强,寿命最长,就是因为龟的生理条件都符合了上述的几种条件。而练“静”功的修炼也正是为了让机体收到与保持上述的生理条件。

中国的佛道两教中高寿的人很多,这与他们修持“静功”有很大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静功之静并非坐着不动,睡着不动,而主要指的是心静。大量调查表明:情绪稳定、情绪波动少,心里常静的人不仅气色好,而且心脏病的发病率极低。

3.“静”与“动”的有要统一庄子的养生之道就主张“导引吐纳,熊动鸟伸”之“动”的同时,又强调“深藏厚养”,“养精蓄锐”之“静”。所以应该说:

养生保健只有做到“静”与“动”的结合与统一,才能真正地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应成为养生保健的法宝。

明清时期有哪些养生保健著作?

2楼:漫阅科技

明清时期,各类养生保健专书很多,多是强调综合调理,动静结合,而且要简要易行。

明代冷谦撰著的《修龄要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详细论述了四时起居调摄、四季却病、延年长生、八段锦导引法、导引却病法等,书中多以歌诀形式介绍养生要点及具体方法,易于领会实行。

万密斋的《养生四要》,提出了“寡欲、慎动、法时、却病”诸养生原则,对于违反这些原则而产生的疾病,皆列有药物救治方法。

清代吴师机撰《理瀹骈文》,这是一部物理**专书。吴氏提倡膏、药外贴等理**,如引嚏、坐药、药浴等。他认为外治之理同内治之理,可以收到与内服汤丸相同的效果。

还认为养生保健不能单纯依赖药饵,如果注意调节生活起居,陶冶性情,对健康则更有益处。吴师机在外治保健方面为养生开辟了一条新的门径。

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初步提出了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但动静结合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则在明清时期才进一步明确提出来。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

提出静养精神,动养形体的辩证关系。

方开《摩腹运气图考》又名《延年九转法》,书中指出:“天地本乎阴阳,阴阳主乎动静,人身一阴阳也,阴阳一动静也。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

曹庭栋虽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但他却很重视动以养生的重要作用。如在《老老恒言·导引》指出:“导引一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婆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并创“卧功、坐功、立功三项”,以供老年锻炼之用。

又如《老老恒言》记载有散步专论,对散步的作用和要求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例如,闲暇“散步所以养神”、睡前“绕室行千步,始就枕”,“是以动求静”,有助于睡眠,强调了动静结合的重要性。

明代以后,由于武术的发展和《道藏》的成书,又推动了导引术的进步和发展,在《遵生八笺》记载8种导引,除在国内广为流传外,并于1895年译成英文发行于国外。

如明代正德年间罗洪先所撰《仙传四十九方》,载录华佗“五禽图”最为详尽,并指出:“凡人身体不安,作此禽兽之戏,汗出,疾即愈矣”,说明了导引保健的重要作用。

清代乾隆时期,沈金鳌于《杂病源流犀烛》一书中,卷首列有“运动规法”,包括导引、气功和按摩等,这些方法多摘自明代曹士珩所撰《保生秘要》一书。可见,导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医养生为什么要强调动静结合?

3楼:萌萌兔儿活宝

中医养生方面讲究的原则是动静结合,那么对于动静养生我们有什么样的理解呢,是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呢?其实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

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1.静以养神

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2.动以养形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场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所以《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散步、导引、按蹻等,以动形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3.动静适宜

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竹简的导引图中的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到后世的各种动功的特点,概括言之就是动中求静,动静适宜的原则,还突出了一个审时度势的辨证思想特点。

从体力来说,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皆不得疲劳过度。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体质的增强,可逐步增加动功。从时间上来看,早晨先静后动,以便有益于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动后静,有利于入睡。

总之,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养生的关键是要把动静养生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