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即心兮心即佛,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2020-11-17 10:44:22 字数 4702 阅读 7738

1楼:匿名用户

心这一bai

字说的易,

却不知du佛祖割肉喂zhi鹰说得易,化作谁能那dao么易的做内出来。

心如容止水固然对,凡事都要慢慢来去布施、去感悟。

双手合十很简单,念经却也并不难,但是谁能成真佛?苦修才是真善果。

佛祖说的要去做,如不当做牛马骑,何来佛门龙虎象。

2楼:

修心bai是重点~(说食数

宝没有用)..要”先他du后我”~(要真zhi正的喜欢别人)..过一dao

阵子再回头看内看自己是否真的进步了…容(可别白修了)~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末法时期了~没几个修上去的~~除非...

ps:一切是空:是禅宗专门强调的..

是指你的五官感觉要空~因为人类的五官意识带着很大的执着(不智慧=>要空掉它)...但是:神佛不空'宇宙不空'你的主元神不空'(携带的业力也不空)...

永远存在...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3楼:一心善正念现前

意思和“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差不多!

(我可以这么类比,但是不能这么说诸佛妙理)

想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

《金刚经》中所说四相之义

把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是我相;

依同一相续生存的补特伽罗,依有漏的身蕴住于有漏世间是人相;

以业和烦恼转生三界轮回是众生相;

同一时间中,异熟果相同,可以保持相续的寿命为寿者相。希求长寿或怕死也是一种粗大的执著,实相中寿命相是不存在之故,亦不应有寿者相。

实有执著是解脱中最大的障碍,如果有四相实执则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佛果.

所有相,包括佛相,都是虚妄的,见法身如来的条件就是"见诸相非相",也就是慧眼所见的空相,或者是法眼所见的"色即是空",它的意思就是"见一切相如同见空空寂寂的相".

佛的相是什么呢?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不住相生念",

《金刚经》是肯定善法的,人是应当做善事的,菩萨亦如此,但前提是心不住相,这样的行善就没有善业了.恶业对菩萨来说是染污,善业对菩萨来说也是染污,所以菩萨应当行善而不要有善业."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本来皆妄物,若知无佛亦无心是什么歌

4楼:匿名用户

这是《即心是佛颂》,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之一。

《即心是佛颂》原文: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

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

5楼:天华静观

张伯端(紫阳真人)的《即心是佛颂》: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

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

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

6楼:付交通费

心经!希望可以帮到你!

心即佛来佛即心 无人无我无众生是哪首歌?

7楼:落幕

这首歌是电影《铜马铁燕传奇》(又名《少林寺十八铜人》)插曲歌词。可以在网上**的。铜马铁燕传奇,影片以一个归来的青年洛基到三溪寺寻物和学艺为线索,讲述了佛门**为保护稀世国宝与盗宝歹徒殊死搏斗,最终取得胜利的一个传奇故事。

8楼:匿名用户

http://v.youku.***/v_show/id_xmtm5nzu2mtaw.html

少林十八铜人 插曲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是谁的思想?

9楼:匿名用户

菩提达摩。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

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

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

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

10楼:匿名用户

源自《达摩大师论血脉论》所以是达摩祖师的思想。

11楼:匿名用户

这是佛教禅宗的思想;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12楼:屠蕙若季静

源自《达摩大师论血脉论》

三界一心

自心是佛

心外无佛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问曰:若不立文字,以...

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盘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果。

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盘。...

佛教禅宗

达摩大师

的思想。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13楼:匿名用户

“即心即佛”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自心即是佛。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每个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不必向外求,只要时刻关照好自己的内心,努力去修行就好了。

14楼:好累吧唧

即心即佛意思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

“即心即佛”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直捷。

“即心即佛”意即“见性成佛”。

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

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

所谓佛也曾是人,在禅师眼里,自己与佛是应该平起平坐的。

扩展资料

马祖道禅法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

1、“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

2、“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

3、“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惠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

“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15楼:堕落之后的繁华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佛宗用语,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

《三藏法数》云:“遮即止其所非,诠即能诠名字。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遣非荡迹,绝相祛情,是名遮诠。

”从反面作否定的陈述,以排除事物本身不具有的属性和意义。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

僧人问马祖为什么说此心就是佛,马祖回答那是为了让婴儿停止啼哭。僧人又问啼哭止住了又怎么样呢?马祖回答说不是心也不是佛。

这里“非心非佛”就是用了遮诠的手法。两个非字都是否定的意思,是对即心即佛的否定。

心和佛的观念都要否定,其目的是为了破除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着,强调不能执着此心即是佛的观念。非心非佛是超脱即心即佛的观念,也即当下直取佛心的一种更高的解脱境界。

16楼:匿名用户

佛就是你自性如来(心)。但为引导众生离开执著而得本心,不得不假藉一个名,称之为佛,其实这东西找是永远找不到的,因为找也是执着,因无所住而成其心,意思是当你把一切的一切都放下之后,这颗自性如来(心)自己会显现出来的,称之为佛

17楼:匿名用户

心即佛,佛即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是佛,是佛是心

18楼:匿名用户

心若不动,即心既佛,心若动时,即心即磨。心善上天堂往西方,心恶下地狱变饿鬼。

若心即佛,佛即心,那是不是处处都是灵山圣地

19楼:earth薛振东

佛在灵山莫求远 灵山只在汝心中 人人有座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20楼:召唤者的灵魂

话虽如此说,饭还需自己吃,不然味道总在别人嘴里。阿弥陀佛!

21楼:匿名用户

是的 。。。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即心即佛,下联

22楼:法藏

有亦是无,无亦是有,亦无亦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色即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