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南京!南京!》有感(),观《南京!南京!》有感(1000字)

2020-11-20 14:22:16 字数 5575 阅读 6905

1楼:匿名用户

今天看了《南京!南京!》

跟预想的一样,黑白画面,自始至终的压抑感。

同样的历史见证者,亲历者,不同的视角诠释了同样的沉重...

中国战俘:

如果抵抗是一种方式,那么无谓抵抗就是一种态度!巷战中让我看到了中**人的血性!

如果投降是一种软弱,那么慷慨赴死就是一种刚强!响彻苍穹的“中国万岁”让我感受到了中**人的悲壮!

平民百姓:

被烧焦的尸骨,被砍下的头颅,被掩埋的身躯,72年前,那可能是你的,可能是我的

***:

日本女人,朝鲜女人,中国女人,被玷污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灵魂。百合子一定会诧异角川会在她死后给她立坟,江小姐肯定也不会知道会有人留意她脚踝上的链子,因为她们不过是泄愤的工具。或许在他们眼里不应该叫“她们”,而是叫“它们”。

但在我们眼里,不应叫“他们”,而应叫“它们”!!!

救援人员:

1970年,犹太大**纪念碑前,面对600万冤魂的无声的追问,德国总理勃朗特选择了下跪;1937年,拉贝离开前,面对无数绝望的难民的求救,拉贝选择了下跪。无论是面对已逝之人还是将死之人,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下跪,是对生命的敬畏。

当至亲被残害,唐先生选择了从努力保全自己到最后慷慨赴义。他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因为他早已经死了。“我太太又怀孕了!

”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里最深刻的一句话。一个民族的灭亡不是去消灭她的人口,而是失去她的希望。存有希望,中华民族就不会灭亡!!!

子弹带走了姜老师的温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角川应该做了件相对正确的事情。他让一个女人带着纯洁的身躯和做人的尊严离开了世界,而姜老师把中国女人的不屈,机智与无畏留给了我们的记忆

日本军人:

这段时间有人批评陆川在美化日本人,骂他是汉奸。

其实,我们冷静理性的分析那段历史的时候,在南京,没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军事上的胜利者在人性上成了最大的失败者。

陆川选择了伊田和角川代表两种侵华日军。

伊田在战争中完全丧失了人性,肆无忌惮。影片最后卡片上显示他活到了1974年,也许战争中伊田“享受”着毫无顾忌的杀人快感,但战后,也许某一个宁静的夜晚,伊田会在噩梦中惊醒,而现实又把他重新抛回了那个永远也不会消逝的梦魇。他会用全部余生去完成他完成不了的救赎,带着对现实世界的无限重负和对未知世界无限恐惧永远闭上他那双杀人时从没眨过的双眼。

角川,一个初涉世事的初级军官。他有着单纯的善良的本性,但战争的本质就是要剥夺这些原本美好的东西。(其实,我们不要片面的觉得日本人都是恶魔,都是**的,日本军人中也有一批本性善良的人。

日本人为什么要训练新兵刺杀活人?战争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泯灭人性,让你从一个本性善良的人退化成一个丧尽天良的战斗工具。)挣扎是痛苦的,面对无法克服的矛盾,人性的谴责和战争的需要不可调和的冲突,像角川这样的日本军人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去适应战争,去毁灭自己;另一条是去离开战争,去完成生命的自我救赎。

角川选择了后者。放走了两个本应处死的中国人,算是良心的再发现,而举枪自尽,煎熬过后的解脱。他常说的“活着比死了更难”,不但是对中国人,同样还有日本人。

孩子: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最真实的。但那样的真实没有一个**能承受的了,却留给了一个孩子

影片最后,小豆子复杂的笑容,永远定格在了我的心里。那笑容是痛苦的,是喜悦的,是无奈的,是不屈的...那种笑容胜过一切语言对战争的反思。

小豆子从大**中幸存,其实就是我们的民族在苦难与屈辱中顽强的存活下来,而且还有孩子般的希望!

卡片上写着“小豆子还活着!”。的确,“活着比死了更困难",但带着那样的童年活着,好好活着,无疑是一种伟大!

小豆子如今早已不是孩子了,但他会有孩子;他的孩子不会有那样的童年了,但那样的童年里发生的一切会代代相传...我们可以定格仇恨,但我们绝不会忘记历史;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但历史也不应该仅仅被铭记

本来说不去看的,因为会失望。但这部电影又是不得不看的,因为不看会更失望。

说实话,看完之后的结果还是失望。倒不是因为陆川拍得不深刻,也不是演员演得不投入,而是这个题材早已经决定了影片的失败性。其实在我看来,已经看过的《辛德勒名单》也好,还没看过的《拉贝日记》也好,都是失败的。

因为大**从来不需要阐释,任何阐释过的都不是真正的大**。文学作品不能阐释,影视作品不能阐释,只要你有想阐释大**的想法,你就是错的,你就是失败的。你可以还原场景,但你不能还原真实。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审视,从那个侧面切入,所阐释的都是你理解的大**,但大**不需要你去理解;无论你用哪种画面表现,用哪种**渲染,你能做的不过是震撼人的心灵,但大**却早已摧毁人的心灵。

但即便失败,文艺工作者还是努力去回忆那段历史,去呼吁现代的人们反思那段历史。这便是我们需要向他们致敬的地方。因为这个题材决定了他们无论做了什么,怎么做都是不够的,但他们却努力去尝试。

而又因为他们努力去接近那个根本无法接近的真实,使得我们可以去感受那种根本无法感受的历史。

电影永远是电影,大**永远是大**。尽管电影的画面足以震撼你,但当你面对30万具尸骨堆成的山时,一切都不是我们可以去承受甚至去想象的....

http://tieba.baidu.***/f?kz=569639095

观《南京!南京!》有感

在这里,生命不再宝贵,可以任意索取;在这里,家园不再安逸,可以任意摧残;在这里,国旗不再神圣,可以任意践踏和焚毁……

在这里,一切都褪掉了颜色,只剩下灰、白、黑在默默讲述……

南京,1937年,12月,中华**国都!

电影中,仿佛感觉不到阳光,感觉不到希望,感觉不到生命,尽管它们确实存在,埋藏在某个角落,某个人内心深处,在隐隐的闪光,但是没人能感觉得到。在黑白的背景,恐惧的眼神及沉郁的面容中,没人能感觉到。那是一场**,自然不需要阳光的温暖,希望的憧憬,生命的祈祷。

它只需要重机枪“突突”的子弹声,铁锹铲上的碰撞声,烈火焚烧的“轰隆”声,以及死神匆匆的脚步声。

我不知道30万到底是什么概念,但我知道——1万人可以塞满整个操场,赤壁之战曹操率兵20万,秦瞬间建起的长城也只征用了70万役夫……30万我想应是个庞大的概念,而这30万人被瞬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与悲痛?但似乎不仅仅是这样,当领袖的雕塑被推倒,当国旗被撕碎……国家似乎已没有概念——那本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一个国家所有的荣耀……

不禁想起红场阅兵中斯大林那段振奋人心的战前讲话:“战士们,俄罗斯虽大,但已没有退路了,后面就是莫斯科……”那种氛围中,听了这段话,即使不是俄罗斯人,也会热血沸腾,也会深切感知那份对国家的责任。但是中国似乎没有如此魄力的人说出如此感人的话——所有高级**都撤离了,没有更多的援助,没有更多的食物与弹药。

那是一座孤城,一座被遗忘的,必将惨遭**的南京。它在呐喊,却终如被俘士兵们最后那句“中国不会亡”一样湮没在机枪声中。

还是莫斯科保卫战,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被动员去修筑战壕,一个小队的士兵以全体牺牲的代价阻止了24辆坦克,散落地面的军粮被拾来货车……

但在南京,尽管战火缭绕,但该打的牌决不会少打;最需团结和关爱的时刻却仍不忘占那蝇头小利;几百名士兵和平民向几个日本兵投降……是震撼还是耻辱?

战争不仅是**与**的对抗,军人与军人的对抗,更多的还要取决于国民的素质。国民的素质决定不了战局,却左右着战争的胜负。一个有良好素质的民族,是决不会轻易言败,决不会任人宰割,他会为了国家,为了家园,为了生命而不停地奋战。

国之殇,自难忘。

难忘的不仅是我30万同胞惨遭**,更是我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觉悟程度及精神面貌的低下。

国殇难忘!

http://teach.suqian.gov.**/?uid-7551-action-viewspace-itemid-153044

南京南京读后感1000字 一篇

2楼:匿名用户

南京南京的震撼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电影院,是的,我**了《南京!南京!》。

影片讲述的是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与此同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了惨烈的抵抗。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落,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的疯狂举动在无耻的日本人的手下……最后,角川把幸存的两名中国人送出南京城,而自己选择了自杀。

影片留给了我很长时间的思考。是,人怂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当我看到镜头里那一张张痛苦的脸、无奈的脸、绝望的脸……便心如刀绞;又看到日本鬼子用人力把孙中山的塑像拖倒在地,我又是多么愤怒!

泪水、痛苦、愤怒编织在一起,便是《南京!南京!》的最好观后感。

当我看到日本人拉着一车死去的***,把我们中国人当货物一样宰割,我是多么想站起来,流着泪,向这些***致敬;我也要用尽一切恶毒的语言去咒骂这些无耻的日本人,他们失去了最起码对人性的尊重!

“日本妇女五元,中国、朝鲜妇女两元。”在日本,一位军官这么说。他们的做法就是对我们极大的侮辱,极大的伤害!我们不是羊!这一点,中国不会忘!

是的,南京大**,中国不会忘!

华夏大地曾经多么慷慨的给予我们,它给予我们热情、善良、坚强,却忘了给予我们平安。炎黄子孙享受着这一切。但是,当别人攻击我们之时,有无还手之力,这是莫大的悲哀啊!

我觉得《南京!南京!》这个名字更像是一句口令。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从现在起,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的更昌盛,更繁荣,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3楼:匿名用户

这部电影虽然是10年前的,但是,拍的非常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面对这段屈辱的历史,愿祖国强大,没有伤痕。

4楼:石爷来也

为什么里面的中国人向待宰的羔羊,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尼玛死也要拉垫背的

南京南京观后感一千字

5楼:匿名用户

南京大**已经过去70余年了,《南京!南京!》影片上映时,久违的黑白画面依然清晰地挖掘出人们记忆深处的沉淀。

这次与以往的纪录片或者电视不同,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视角的战争和**。黑与白,简单的对比如同大脑里面尘封的记忆,清晰而又持久;失去了色彩,却增加了想象的空间;失去了血色的恐惧,却增加了对战争的恐惧。黑与白,不在乎视觉上表现战争的血腥,而在于通过战争的原态趋引领大家对战争的思考。

所谓立意,往往是一部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一部作品所希望表达出来的内在含义,立意高下,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格调高下,《南京!南京!》从一个日本兵的眼中来观察这个战争,通过战争的表现,去挖掘战争的实质:

一个施暴者尚有痛苦和崩溃,那么受害者的痛苦更有多少呢? 假若是从一个受难者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我们是不是会被悲情所缠绕,被屈辱所充满,忘却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呢?影片通过表现施暴者的痛苦、绝望、崩溃,反差形容受害者的极度痛苦和灾难。

第一次拿着刺刀刺死手无寸铁的人,会有紧张和不适,当看到尸横遍野,习以为常以后,神经麻木了,杀人变成了一种习惯。但总有醒来的人,总有麻木后醒来的时候,看到人如此轻易的被杀死,对人生存的意义便会开始怀疑,这个人类固有的道德力量虽然弱小,但尚未泯灭。 “活着比死难受”角川自杀前跟自己同僚的最后一句话,反映出一个普通人在战争机器的驱动下,草菅人命后对生命的反思。

如果说,它仅仅是掀开陈年的伤疤,仅仅是在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仅仅停留在展现三十年代末中国人不堪忍受的屈辱,那么,电影在立意方面便容易出现缺失 然而所幸的是,这部**的导演恰好在立意和新意方面表现翘楚,令人回味,将这部悲情作品升华到了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俯瞰了这个历史的剧痛:我们不再停留在控诉和仇恨的层面,我们不再胶着在屈辱和反抗上面,我们从人性的内在良知面前重新看到人类自身道德的力量,正如小豆子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人类的道德的力量虽然弱小,却始终活着,并希望有一天强大起来,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拒绝所有的战争!拒绝所有的残暴!

观《植树的男人》动画有感,植树的男人读后感600字

1楼 发货为额爱我的 植树的男人读后感 《植树的男人》内容概要 我在普罗旺斯的一次旅行中遇到了一个不平凡的老人,一个孤独而安详的牧羊人,一个植树的老人。他种了成千上万的树。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实现了他的梦想 一片荒芜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充满生机的乐园 《植树的男人》读后感,来自亚马逊网友 当我们用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