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中日军拉倒铜像是真实的么

2020-11-20 14:22:16 字数 6044 阅读 2949

1楼:携带荆棘

应该是导演有意杜撰的,孙先生的铜像在首都沦陷之际被侵略者拉倒,对于

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其中的象征意义不言自明。

(这部电影情节上比较弱,导演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很多类似的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拍摄上,比如即将面对**的中国士兵的面部特写、自愿做***的女子举起的一双双手部特写)

2楼:匿名用户

肯定不是啊,一共四部,给你随便糟蹋啊

请问电影《南京 南京》里面孙中山的铜像 是真的吗 在1937年南京城里面是真的有这么一座孙

3楼:匿名用户

真的有,具体如下:

1929年3月,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不惜变卖家产铸造了孙中山铜像。铜像高2.9米,重1吨多,以孙中山向民众发表演讲的姿势为造型,气势磅礴,栩栩如生。

铜像由日本著名的“筱原金作工场”计划,雕塑家牧田祥哉制作,一共铸造了四尊。除了南京的这一尊外,其余三尊分别安置在广州黄埔军校、广州中山大学和澳门国父纪念馆。南京的这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最初安放在南京国民党**军校。

1942年11月,孙中山诞辰七十六周年前夕,汪精卫下令将孙中山铜像移到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广场。

1966年,文革开始,南京市委按照周总理保护铜像的指示,将铜像从新街口广场撤除,运到中山陵收藏保存。

1968年6月,铜像被移到中山陵广场南面的宝鼎石座上,供游人瞻仰。

4楼:匿名用户

是艺术创作。1937年时新街口并未安置孙中山铜像。新街口的孙中山铜像是他是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先生赠送中国的4尊孙中山铜像之一,最初安放在南京**军官学校,上世纪40年代汪精卫为了标榜自己是孙中山学生和****的正统身份,由原安放地移置新街口。

铁链拉倒铜像的艺术创作**自美军入侵伊拉克后拉倒萨达姆铜像。

5楼:张尔杰小孩

假的。因为铜像是汪精卫于1942年才移到新街口**的。

6楼:匿名用户

假的。1937年时,南京新街口并未安置孙中山铜像。新街口的孙中山铜像是孙中山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先生赠送中国的4尊孙中山铜像之一,最初安放在南京**军官学校,1940年代汪精卫为了标榜自己是孙中山学生和****的正统身份,由原安放地移置新街口。

铁链拉倒铜像的艺术创作**自美军入侵伊拉克后拉倒萨达姆铜像。

南京南京读后感1000字 一篇

7楼:匿名用户

南京南京的震撼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电影院,是的,我**了《南京!南京!》。

影片讲述的是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与此同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了惨烈的抵抗。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落,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的疯狂举动在无耻的日本人的手下……最后,角川把幸存的两名中国人送出南京城,而自己选择了自杀。

影片留给了我很长时间的思考。是,人怂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当我看到镜头里那一张张痛苦的脸、无奈的脸、绝望的脸……便心如刀绞;又看到日本鬼子用人力把孙中山的塑像拖倒在地,我又是多么愤怒!

泪水、痛苦、愤怒编织在一起,便是《南京!南京!》的最好观后感。

当我看到日本人拉着一车死去的***,把我们中国人当货物一样宰割,我是多么想站起来,流着泪,向这些***致敬;我也要用尽一切恶毒的语言去咒骂这些无耻的日本人,他们失去了最起码对人性的尊重!

“日本妇女五元,中国、朝鲜妇女两元。”在日本,一位军官这么说。他们的做法就是对我们极大的侮辱,极大的伤害!我们不是羊!这一点,中国不会忘!

是的,南京大**,中国不会忘!

华夏大地曾经多么慷慨的给予我们,它给予我们热情、善良、坚强,却忘了给予我们平安。炎黄子孙享受着这一切。但是,当别人攻击我们之时,有无还手之力,这是莫大的悲哀啊!

我觉得《南京!南京!》这个名字更像是一句口令。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从现在起,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的更昌盛,更繁荣,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8楼:匿名用户

这部电影虽然是10年前的,但是,拍的非常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面对这段屈辱的历史,愿祖国强大,没有伤痕。

9楼:石爷来也

为什么里面的中国人向待宰的羔羊,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尼玛死也要拉垫背的

请问《南京!南京!》拍摄中小日本祭祀招魂鼓片段 有什么意义?

10楼:_败笔

最后有个场景是小日本对阵亡将士的祭祀招魂. 老实说,撇开民族感情而言,那鼓敲的真不是一般的好. 那群舞不是一般的有冲击力.

导演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场戏? 根据他自己说的,在他观念里, 侵略分很多种方式 一种是武力的征服 一种是文化的侵略 这种鼓舞祭祀,形式上是给他们自己的鬼魂招魂,实际上,导演要表达的是我们的一种文化丧失.小日本传承的文化是基源于我们的.

而我们丢了,有些是自然消亡,有些则是人为灭绝. 〈〈导演借着这鼓声,一方面要大家铭记历史,时刻警惕.一方面,是对自我文化丧失的悲鸣.

〉〉`( 绝对赞同 ) 陆川有句话说 想想看我们汉族人自己,还拿得出象样的文化继承吗? 这鼓声曾经在山海关敲响,这鼓声又在南京敲响 那么,下一次鼓声呢? 反省并警醒吧,中国人!

--------------------------------------------- 导演陆川说: 拍戏那天,日本最棒的俩鼓手下了飞机,鼓也从河南运过来了,我们拿12k的灯一直晒鼓面,让鼓皮紧起来。我让他们敲一遍,他们就“哇”一声开始,敲了4分钟。

我在外面看着,心里面充满了那种……突然就觉得这件事做得特别值得。我们必须把这段鼓和这段祭祀带到所有中国人面前。因为这种威胁、这种被征服的威胁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而且人家一直在那儿继承着呢。

现在让我们拿出一段震慑人心、代代相承的文化的东西,我觉得已经没了,我们真正的东西在哪儿呢?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那天听完那哥儿俩敲鼓后,我们所有人都特别悚然

南京南京的影评

11楼:张夏木籽

南京大**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想这种感觉跟现在犹太人回望二战集中营毒气室的感觉还不一样,除了悲愤,更多的是屈辱,毕竟这是一国之都,没有经过像样的抵抗就轻言放弃,任自己的子民变成魔鬼刀俎下的鱼肉,对于一个**来说,是不可原谅的。

《南京!南京!》从一开篇就真实地让我体会到了那个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里弥漫着的恐惧和绝望,被炮弹蹂躏的千年古城墙,弃守的军队踩踏着同胞的尸体溃败,这种恐惧和绝望自始至终地攫取着我,从放弃抵抗到寻求庇护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面对豺狼的正面全裸。

那轰然倒地的中山像与后来日军占领南京仪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锋利的对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权信仰恩泽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躯体上只有一群野兽在蛇行,这个场面带给人强烈的视听震撼,前面剧情中有几次日军练习跳舞的情节,到这里才知道那并非闲笔,所有的摧毁都是预谋和准备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们一直在准备。

(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绪,跳舞这场戏真的很精彩,观赏性极高,那两个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胆的一点是,陆川没有按惯例用一条贯穿的个人命运情节线来组织全片,而且用的是一个参战的日本兵角川的视角来审视和判断所发生的一切。

我徒劳地等待着男女主角命运的交集,但刘烨扮演的演员表上的男一号,中**官陆剑雄在影片三分之一处就死了,而这时高圆圆和范伟所扮演人物的故事还没有真正,所以这部影片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主角,这里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座沦陷的城市。这样做的结果是影片的纪实色彩大大增强,但却部分剥夺了观众的观影快感,因为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节高潮,节奏缺乏变化,两个小时郁结在观众心中的压抑和绝望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以至于到后来因感官疲惫而产生了一丝麻木,从而削弱了影片本应具有的感染力。不过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据说现在的故事格局是经过几番修改最后形成的,如果能接受这种叙事模式,虽然看下来有点累,但也很过瘾。

而影片中有几处人为设置的败笔不得不说,一个是在中国被俘军队在接受**时爆发出的口号,这一点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没看到过有这样的记载,这应该是导演借人物之口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情绪了,但在这里让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让我觉得很别扭。还有就是影片的结尾,出现了剧中出现人物的生卒年,我们都知道这些剧中人是虚构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这样的罗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许只为了最后出现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现在还活着。

”这个小豆子是最后被角川释放的两名幸存者之一,也许导演是想借这样的设计来表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这样的设计实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传达这样的意义也应该用更电影化的手法来表现,很多人都还记得《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那一缕烛光和那个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红色吧?

其实这样沉重叙事力求真实还原历史的电影很忌讳的一点就是导演替观众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导演意图强加在观众身上,还有一点就是人为地拔高人物。范伟扮演的唐先生是这部影片中塑造最丰满的一个角色,千方百计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为保护家人性命,甚至不惜与魔鬼交易,但我实在是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和动机最后主动放弃生存的机会,至少影片中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于此,他与妻子生离死别的一场戏尽管范伟和秦岚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旧感染不了我。还有就是角川这个轴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赋予一些人性的光辉,其实这个人物前面的举动都符合逻辑,包括他与日本***百合子的交往,对高圆圆扮演的姜淑云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两名战俘,都可以视为是给为了救这两人而死的姜淑云一个交代,但让他以自杀来为自己亲历的这场**谢罪有点过了,据我所知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但电影本身并没有给我充分的说服力,我觉得这都是创作者在揠苗助长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觉得由于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难被称为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说它是一部优秀的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商业电影,则一点不为过,尤其是在技术层面上,陆川已经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装道具上,基本上无懈可击。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复炒作的剧组在天津和长春复原的南京城,残垣断壁,遍地瓦砾,极具质感,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已经成为真正的人间地狱。陆川曾反复强调这是一部战争电影,但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战争场面也就那么十几分钟,但就是这十几分钟的巷战也已经全面超越中国以前战争电影的拍摄水准了,凌厉的剪辑、逼真的声效、一丝不苟的场面调度、灵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将人物的反应、动机、战术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终呈现效果异常的惨烈。

为了追求忠实记录的真实效果,片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其中最典型的一场应该是唐先生被处决一场,从点烟、交谈、枪杀、补枪一气呵成,到最后两名日本人在前景说话,后景一直是半吊着的已经死亡的唐先生,绝佳的构图,而且我们知道后景中一直低垂着的是范伟而不是替身,因为镜头没有换过。后面姜淑云之死也是同样效果。在那个命贱如蝼蚁的时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现得都很干脆,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一条生命被剥夺,就是这么轻易,轻易得让人心惊。

群众演员的表现是考量一部大场面电影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即使是《投名状》、《赤壁》这样的超级制作,群众演员穿帮的场面也比比皆是,有的还很严重(尤其是《投名状》)。在《南京!南京!

》中,人海场面有多处,我只发现了一个群众演员笑场的穿帮镜头。小股日军误入小教堂一场戏,是将观众彻底拉入影片设置的绝望深渊的开始。数千中国人面对几个惊慌失措的日本军人举起双手,其实这几千人一拥而上这几个日本兵都能给活活踩死,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屈服,这是一个丧失的反抗意识等待宰割的城市,这里的群众演员表现出来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心里的恐惧和茫然(典型的库里肖夫实验效应),可以说陆川对大场面的掌控能力还是很令人赞叹的。

应该说看这样的电影人人都应该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但看过之后依旧会有难以释怀的压抑。我觉得这部电影可贵的地方不是在于一味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和兽性,它在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我们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一场劫难。

影片真正让我动容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拉贝离开南京时面对难民们的下跪,尽管影片已经弱化了拉贝在这场**中对中国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万人幸免于难毕竟是事实,对于一个已经完全丧失自保能力,仅靠求生本能苟延着寻找救命稻草的群体来说,值得反思的东西更多。所以最后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会给我那么大的冲击力,那种阳刚、那种秩序、那种虔诚,都是当时的中国人所不具备的。这里就说到另一个让我感动的场面,这名为了换取过冬物资带头去充当***、并最后被日本人蹂躏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护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许会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后会谴责这电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现在单纯地用民族主义情绪去解读那一场**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过,真正的国耻不仅仅是别人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伤害,还有这个民族无法保护自己、面对屠刀只能丧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