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依然写不好作文

2020-11-20 06:03:56 字数 5265 阅读 8961

1楼:盘子里要摊蛋

读书固然可以扩展眼界,增加知识面,积累素材,是作文的基础。但是,作文也需要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

首先,作文要有一个好的卷面。一位老师要改几十上百的作文,整洁的卷面和书写,可以有一个好印象,是好分数的关键。

其次,作文要有一个好结构。龙头凤尾,也就是说,作文的开头结尾很关键。如果是议**,要写得精炼,有深度;如果是散文、叙事,要写得吸引人。切忌把作文开头写得非常冗长。

最后,前几年的满分作文不代表一定适合现在的作文标准。如果不能文中有真情实感,单纯写景,可能视为套作,分数会低。

看了很多书为什么作文仍然写不好?

2楼:王小宝月

有一个少年朋友向我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说:“人们常讲,要想把作文写好,一定要多读书。

可是,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作文还是写不好呢?”他讲的是实情,这个同学读书之多,在班里可算是“冠军”了。但是,他的作文成绩总是刚刚及格,不光内容简单,语言的毛病也多,这不是怪事吗?

按理说,书读得多的人,作文应当写得好。古代有个学者,打了个比方:读书好象化铜,化铜是很费气力的事,作文好象铸器,铸器就不太费力了。

只要铜化成铜液,倒进摸子里,便铸成一个个器物。所以他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意思是:

读书下了苦功的人,作文便很容易长进。

但是,确有一些少年朋友,书读得不少,作文却写得不好,是读写规律在他们身上不灵验了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于他们读书不得法。没有在读和写之间沟通一条渠道。这样说来,怪事也就不怪了。

分析起来,读书多而作文不好的同学,有三个毛病。

一、读书不注重读“破”,没有在消化理解上下功夫。

唐朝诗人杜甫,写起诗来,“下笔如有神”,他的重要经验之一是“读书破万卷”。请注意这个“破”字,读破的意思就是要把书读熟,要消化。如果没有这个“破”字,只是读书万卷,恐怕杜甫也未必会成为下笔有神的诗圣。

读书多而作文不好的同学,恰恰犯了一个读书不“破”的毛病。他们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一本书,一篇文章看完,“好啊好啊”赞不绝口,可是你要问他好在**,说不出个所以然。如果再追问几个为什么,那更是无言答对。

这样囫囵吞枣地读书,连文义都没有理解,又怎么能吸收到作文里,有益于写作呢?

读书要注意消化。我们读一本书,看一篇文章,不仅要搞清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不仅要弄清作者是怎么写的,还要弄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尤其是一些短小的好文章,我们要仔细琢磨,认真分析,看看作者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选择了哪些典型材料突出中心,用什么样的词表达思想内容。

读书,能这样仔细地咀嚼,那么你就能从中掌握写作的规律,文章中好的语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这样,读和写之间的渠道,不就沟通了吗?

二、读书不注重吸收语言,没有在背诵上下功夫。

多读而不善写的人,一般都没有在背诵上下过苦功。有些同学写作文感到没词儿,词儿从**来呢?

刚出生的孩子,不会讲话,只能哇哇叫。后来他天天听爸爸妈妈讲话,听周围的人讲话,也就慢慢学会了讲话。印度有两个很小的孩子,被狼叼走,在狼的哺育下长大,后来被猎人抱回来,发现她们只能象狼一样地叫,不会讲话。

这说明,人不是天生就会讲话,人的语言,是从一个语言环境中,渐渐学到的。

这是讲的口头语言,作文使用的书面语言也是这样,积累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这个语言环境到**去找?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向你敞开着。

但是,只是读一读、看一看还不行,记不住,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做到熟读背诵。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便可以渐渐地少了,干瘪的语言便可以渐渐地丰满起来。

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受到你所喜爱的那一类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少年朋友如能抓紧记忆的**时代,在大脑里储存一二百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就不愁肚里没词儿了。

三、读书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没有在吸取思想、知识的营养上下功夫。

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这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对一个事物,认识透彻,感情充沛,知识丰富,材料充足,便能顺利地写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对这个事物既没认识,又无感情,知识贫乏,材料不足,是写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来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蜡。这说明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对于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思想和知识从**来呢?当然,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从实践中来。但是,宇宙是那么广阔,历史是那么悠久,什么事都要事必躬亲是办不到的。

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只局限于直接见闻,仅仅是从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那点点材料了解世界,那么,他的知识一定很贫乏,认识一定很肤浅,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会丰富。这就需要通过读书,吸取知识和思想的营养,积累写作的原料。

读一本《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可以学到生活的准则,帮助你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读一部《李自成》,可以了解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运动,帮助你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可以解答你各种各样的疑问;读了“少年百科丛书”,你就能像蜜蜂在花丛采蜜一样,得到丰富的营养;每天坚持读报,可以了解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

在读书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再提笔作文,自然会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渠道是一个“慢功”,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积累,给“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就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

3楼:乐百氏

周五在校区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写阅读足迹。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深深地感染着我,课余时间交流的时候,我问孩子们喜欢阅读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喜欢。

看来,阅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拉近孩子与作者的关系,也能让孩子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

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小男孩说他今天学会做批注了,一个在复述《水浒传》武松打虎这一章节时,能够将细节性地描写都复述出来。

可见,孩子们在a+天向教育的阅读学习让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也得到了成长。

同时我在指导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孩子们写作的一些问题:

第一,表达很顺畅,太多不会写的字成为拦路虎;

第二,写作思维逻辑不清晰;

第三,能否自由表达内心想法是关键。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写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有太多不会写的字。也许本来很想表达,动不动就遇到卡壳的字,非常影响思路,无法体会到表达和写作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抗拒。

对于这些孩子家长的想法是,还得踏踏实实过生字词关。中文有7000字,常见3500字,可以涵盖95%的书籍内容,最常用1000字,可以涵盖90%的阅读内容。然而中文的词汇量太多,互相之间的组合,包括同音字多音字,的确会让孩子们晕头转向。

而字词积累是读书的基础,通过阅读语境识字,可以更高效、更科学,有效发现孩子在字词方面的缺漏。

汉字说难学也难学,说不难学也不难学,其实有很多规律可循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低年级家长教孩子认字,不要单独的把字拿出来让孩子死记硬背,推荐一个瑞典汉学家写的《汉字王国》,先让孩子了解汉字的**,构字的方法,再去认识汉字,这个时候已经跟字建立了一个比较深的链接,就比较容易学会,因为理解才能热爱。

那写作怎么办呢?不用写了吗?当然还是要写,我们有语音输入法,孩子只要普通话标准,语音就可以快速转化为文字。

我们用这个方法以后,低年级孩子的写作文,变成了说作文,他们一下子能够把平时只挤得出来两百字的作文,飞快的变成三百字四百字。也就是说,不是孩子写不出来,而是写不下来。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家长们可以考虑,把表达关和字词关分开过,字词是字词,表达是表达。针对我们这种音形义结合文字的早期学习,也许这会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

我的建议是,让孩子们先不要害怕写作。孩子们的本性都是愿意表达的,每天跟妈妈和小伙伴们有说不完的话。我口说我心,我手也能写我心。从不害怕到喜欢,如果坚持的好,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为了更加鼓励孩子们表达,可以把孩子的口述文章打印出来,让孩子抄一遍,或者听着重新写一遍,贴在冰箱上或家中的布告栏里,让孩子有一种“我的文章发表啦”的自豪,时不时催促他们更新,也许也能促使他们更多更快的写作。还可以把孩子们的文章集结成册,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习作也能成为“大书”。

有的家长会问:我的孩子明明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却写不出一篇好作文?

读很多书并不是写出一篇好文章的充分必要条件,却是充分条件。简要来说就是:不读书就一定写不出好文章,但是读了书,也未必能写出好文章。

写作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写作其实就是一个思维呈现的过程。如果有个人跟你说:

我早想明白了,就是说不明白或者写不出来,你千万不要相信他。想的明白,就一定说的明白。说不明白,就一定是没想明白,除非压根是想要装糊涂。

在思维之前,孩子们当然要有必要的积累,而积累不仅仅就是阅读。对于生活本身的观察和感受,重要性不亚于阅读。孩子们习惯于对生活中的各种元素视而不见,没有观察和体验和积累,造成的情况就是:

老师,我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积累足够后的思维训练是写作教育中最需要习得的技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目前国内大学的高级写作教程课件,大家都会提到思维训练,却没有一个人真正能够明白思维训练到底是什么,和需要练什么。目前国内没有哪一位专家学者和机构,就写作思维训练给出一个起码完整的系统。

(值得我们去寻找)

我在观察孩子写作的过程中发现,思维训练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我们可以看到北美的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最简单的各种思维训练。

思维导图现在已经火遍大江南北,从道法术器上来讲,这的确是很好的一个术,它有利于孩子们整理自己的思路。但这还远远不够。这只能给到孩子一个大致的框架感,但无法解决文章各部分及各素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顺畅,孩子们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训练,不知道选的素材是否能够真正与自己的写作意图和写作主题相关。

而这些所有的训练,都需要系统化和深入化。

如何判断什么是好的文章?是辞藻华丽,好词好句的堆砌;还是情感真挚的真实表达。

我想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对于写作本身的定义。或者说,写作,就只是写作文吗?文学性的写作可以涵盖所有的写作范畴吗?说明书、广告、新闻、研报、市场调查报告,这些就不是写作了吗?

我们似乎一直都在把写作和文学写作划等号。但是文学家和作家,就象**家和画家一样,是要有天分的。他们天生拥有对世界敏锐的洞察力,异乎于常人的对文字的感受力。

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的孩子,学习语文,练习作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写一篇词藻华丽、文辞优美、情真意切的散文。大多数的孩子,需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写作的练习,成为一个可以在不同场合应对不同的需求、精准的表达自己内心想法、传达自己观念或者说服别人接受自己观点的人。我认为这是更加全面的我们对于写作的定义。

阅读和写作,跟文学,是语言学习的两个不同的分支,也许它们之间相互联通依存相互影响,但是,我们是否应该意识到,阅读和写作,它教给孩子们的是文字作为一种工具是如何使用的,它更理性更具象。而文学更多地彰显了语言艺术性的一面,它更感性更抽象。

所以我们应该让写作走下神坛,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写个广告词是写作,写个使用说明书也是写作。

长按***

****吧!

据说:关注此公号的家庭,孩子们都爱上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