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脑皮层是如何调节肌肉活动的

2020-11-20 05:46:19 字数 4769 阅读 3085

1楼:华沟骂悠散

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目的是使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的状态逐步过渡到运动状态,人体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各种机能活动水平较低,而在运动时,各器官系统为了适应较紧张的工作状态,必须提高自身的机能活动水平,人体机能活动水平的这种过渡只有通过准备活动来完成,准备活动是否充分、适度,与测试和运动效果打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测试或体育锻炼前做好准备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准备活动可以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到适宜水平,从而使整个机体在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下,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尽快达到最高活动水平,同时加强调节与肌肉活动有关的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联系。调节心理状态,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体育锻炼前的准备活动可将锻炼者的心理状态调整到体育锻炼的情景中来,同时接通各运动中枢间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投身于体育锻炼之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由于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支配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传导速度,所以在运动一开始,运动机能和内脏机能之间就会出现矛盾,不相适应。只有内脏机能的惰性逐渐得到克服以后,人体的运动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准备活动是克服这种惰性惟一有效的手段,它使内脏器官尽快地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避免或减轻因内脏活动跟不上运动器官要求而发生的心慌、呼吸困难、腹痛、动作失调等不良现象。 第三,加强体内新陈代谢过程,减少肌肉活动的粘滞性,提高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增加关节内的滑液,使关节的灵活性加大,防止运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准备活动可使韧带,关节得到充分伸展,润滑。

在运动中受伤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活动而造成的。准备活动中的伸展可明显提高韧带的弹性,增加关节体液,有助于防止运动外伤。

准备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准备活动是教学的正式内容,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组成局部,关系到课的质量和效果。从我自己的体会谈,(1)它具有集中同学注意力、充沛活动肢体、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

(2)它能活跃课堂气氛,全面发展身体,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丰满地学习。(3)它使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为基本局部的学习做好充沛的准备,另一方面使身体得到一般发展。总之准备活动组织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对同学体质的影响,伤害事故的预防都有重要的作用,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良好的准备活动,可以促进有机体新陈代谢的加强,使体温升高,使血液中的氧气向组织细胞释放保证氧气的**,使各组织器官较快地发展较高的工作效率,适应运动的需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缓解心理压力、活跃课程气氛,同时可以缩短身体的适应过程,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其它方面转移到体育活动上来,未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做好准备,运动伤害事故。

在体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放松整理活动是通往冠军之路的捷径。”在体育课中,我们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的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把准备活动准备的既丰富实用又生动象形,既配口令又配**。

而把课后的放松整理活动给忽视了,这样做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结果:一是不利于学生养成体育运动锻炼后的整理放松的好习惯;二是学生在身体的各器官机能和精神上还处于“运动状态”,就进入到了下节课的紧张学习中,从而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放松整理活动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把它作为抖抖手,甩甩臂,踢踢腿和做做深呼吸等简易徒手操的代名词。放松整理活动的内容应视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

因为整理活动的目的是使肌体由紧张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静止的状态,它的意义不亚于准备活动,并非可有可无.因为剧烈运动时,心脏处于高效率工作状态,突然停止运动后,心脏在短时间内仍然继续按照剧烈运动的需要将大量的血液输送到上下肢肌肉里,此时由于运动突停,下肢肌肉不再收缩和产生"唧筒"作用,致使心脏的回流血量减少,大脑不但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补充,而且在重力的作用下,原有的大脑血液还会急剧流向心脏,造成大脑暂时贫血,于是就会出现眼前发黑,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昏倒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重力性休克".因此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停止下来,而应当继续慢跑一段距离,然后做一些深呼吸或轻微的体操.

这样一面可以防止出现重力性休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补偿运动时所欠下的"氧债",有利于疲劳的恢复. 整理运动有利于促进因运动锻炼而增加的乳酸循环,更快的消除运动锻炼的疲劳,同时,也有利于血液重新合理的分布。运动锻炼期间,大量的血液流向参与运动锻炼的肌肉群,如在跑步时大部分血液流向下肢,更多的氧气保障大肌肉群的供给。

在运动锻炼后进行整理活动,血液能较快的恢复法到安静时的分布状态。在肌肉锻炼后要及时的进行抻拉,以便加快乳酸的循环,减少酸痛。

也许是认为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可有可无,很多人对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都不够重视,其实准备和整理工作都非常重要,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重视起来,也许能减少些不必要的伤害。

简述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2楼:alphag的春天

大脑皮层运动区是调节躯体运动机能的高级中枢。它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行通路

,控制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控制肌肉运动。电刺激皮层后发生的效应在人和高等动物的**前回最为明显,称为皮层运动区机能定位或运动的躯体定位结构。在较低等的哺乳动物,如兔和大鼠,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已具一定雏形。

通过电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引起躯体运动效应,观察皮层运动区机能定位现象,进一步领会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

简述大脑皮层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3楼:匿名用户

1对侧分配2倒立分布且皮质区面积与功能相关。3睡眠4动力定型5优势原则6镶嵌式原则。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讲的是什么?

4楼:易书科技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传而实现的。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锥体系主要由**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层延髓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层脊髓束。

因此锥体系统(锥体系)包括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两部分。

在锥体束中位于大脑皮层的**前回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目前知道,80%~90%的锥体束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之间有一个以上的中间神经元接替,亦即多突触的联系。

只有10%~20%的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发生直接的单突触联系。电生理研究指出,这种单突触联系在支配前肢的运动神经元比支配后肢的运动神经元多,而且支配肢体远端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又比支配近端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多。由此可见,运动愈精细的肌肉,受大脑皮层单突触联系支配也愈多。

大脑皮层的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楼:手机用户

机体的随意运动只有在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支配保持完整的条件下才能发生,而且必须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大脑皮层控制躯体运动的部位称为皮层运动区。

大脑皮层运动区

用电刺激方法观察到,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刺激这些区域能引起对侧一定部位肌肉的收缩。这些区域称为运动区,主要位于**前回(见图11-13)。运动区也有一些与大脑皮层体表感觉区相似的特点:

①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的支配主要是双侧性的。②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其安排大体呈身体的倒影,而头面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③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躯体的代表区也愈大,例如手和五指的代表区很大,几乎与整个下肢所占的区域同等大小。

④刺激所得的肌肉运动反应单纯,主要为少数个别肌肉的收缩。此外,在猴与人的大脑皮层,用电刺激法还可以找到运动辅助区;该区在皮层内侧面(两半球纵裂的侧壁)下肢运动代表区的前面,刺激该区可引起肢体运动和发声,反应一般为双侧性。

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传而实现的。

锥体系及其功能

锥体系一般是指由大脑皮层发出经延髓锥体而后下达脊髓的传导系(即锥体束,或称皮层脊髓束);然而由皮层发出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皮层延髓束),虽不通过延髓锥体,也应包括在锥体系的概念之中。因为,后者与前者在功能上是相似的,两者都是由皮层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下传抵达支配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最直接通路。

以前认为锥体束下传的纤维均直接与下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但现在知道有80%~90%的上、下运动神经元之间还间隔有一个以上中间神经元的接替,仅有10%~20%上、下运动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单突触性的。电生理研究指出,这种单突触直接联系在前肢运动神经元比后肢运动神经元多,而且肢体远端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又比近端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多。由此可见,运动愈精细的肌肉,大脑皮层对其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具有愈多的单突触直接联系。

锥体系的大脑皮层起源比较广泛,**前回运动区是锥体系的主要起源,但**后回以及其他区域也是锥体系的起源部位。**前回运动区的第五层大锥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组成锥体束中直径较为粗大的有髓鞘纤维,第三至六层的小细胞也发出纤维进入锥体束;**后回等区域也发出纤维参与锥体束的组成,但运动辅助区的下行纤维不进入锥体束。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解剖学中,锥体外系是指不通过锥体系的、调节肌肉运动的系统,因此把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等对肌肉运动的调节系统都归属于锥体外系。但在临床上,锥体外系仅指皮层下某些核团(尾核、壳核、苍白球、黑质、红核等)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调节系统,它们的下行通径在延髓锥体之外。

所以,临床上的锥体外系概念比较窄,而且似与大脑皮层无关。但是,现在知道这些核团不仅接受大脑皮层下行纤维的联系,同时还经过丘脑对大脑皮层有上行纤维的联系。因此,目前把由大脑皮层下行并通过皮层下核团(主要指基底神经节)换元接替,转而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导系统,称为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

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是大脑皮层控制躯体运动的另一下行传导通路。锥体外系的皮层起源比较广泛,但主要**是额叶和顶叶的感觉运动区和运动辅助区。因此,皮层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起源是相互重叠的。

锥体外系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其机能主要与调节肌紧张、肌群的协调性运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