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明节要吃青团子,为什么吃青团子是清明习俗?

2020-11-17 06:22:33 字数 5047 阅读 9175

1楼:易书科技

当初,太平天国打天下,浙江的老百姓可高兴哩。他们纷纷传说:太平军,是亲人,债务全理清,光棍好娶亲。

这样的好队伍,世上少有,人间难寻。大家都盼着太平天国的江山一天天扩大,太平天国的大旗能代代相传这年春天,将近清明节的时候,浙江海盐的老百姓正高高兴兴地忙着翻耕大田,挑担施肥,田岸上人来人往忙忙碌碌。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大家抬头望去,只见一个身穿太平军服装的人正气喘吁吁地向这里奔来,后面人声嘈杂,尘土飞扬,看来追兵马上要赶到。

大家的心一下子都提了上来,怎么办这时,从田里走上来一个种田人,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张三。张家几代长工,好不容易盼来太平军,他才娶了亲,成了家。今朝恩人遇难,他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决心豁出性命相救。

张三一把拉住那人,帮他脱下军服,藏在秧担下面;一面又递给他一根牛鞭,努努嘴叫他下水田驾牛犁田去。

那个太平军准也是个农民出身,耕耙犁耘样样农活拿得起,一到田里,好比鱼儿得水,马上熟门熟路地干了起来。不一会,大批清兵赶到,看看田畈里干活的种田人,个个都打着赤膊,满腿泥浆,忙得汗流浃背,一个也不像是太平军,就急忙追到前面去寻找。谁知到前面一看,是个死浜头,并无其他出路。

清兵起了疑心,估计这个人没有逃远,就索性在村子里住了下来,并且派人四下放哨、搜寻。因为他们知道这人是太平军的一位将领,所以,非要把他找到不可。

张三一看这架势,晓得事情难办,就给这个太平军打了个招呼,要他暂时不要进村,假装农活紧张,干脆泡在田畈里再说。那将领奔波了一天,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了。张三决定回家给他弄点吃的去。

回村的路上,张三见三三两两的清兵在村里窜来窜去,贼头贼脑地探听消息,空气实在紧张!他想:就是做点吃的,也送不出去畦,得另外想个办法才好,正走着,一脚踢着块石子,打了个趔趄。

张三低头一看,一簇簇艾草被他踏得稀烂稀烂,脚趾头上竟染上了绿茵茵的颜色。他眼前一亮,喊了声:“有办法啦!

”连忙唤来村里几个小孩,要他们帮采艾草。不一会,艾草煮熟,拌上糯米粉,蒸出的团子果然是青光光的啦。张三抓来一大把水草,裹着青团子,放在秧担里,就大大咧咧地挑着出了村。

有个清兵不放心,跟着张三的担子出村,来到田边。张三跟正在犁田的人打了个招呼,就抓起大把大把的水草,往水田里抛。清兵见水草里怎么还夹着一个个圆蛇蛇、软乎乎的东西,颜色倒是青光光的,啥名堂?

没见过,有点吃不准,就打起官腔问道:

“这是什么东西?”

张三听了,哈哈大笑:

“这个东西嘛,“老爷见了把头摇,农人见了当作宝。唉,想不到大清的官兵连肥料也识不得侧!”说完,一担水草也抛完了,张三朝那太平军的将领眨了眨眼睛,挑起空担自顾自走啦。

清兵碰了一鼻子灰。他可从来没种过田,真叫做山东人吃麦冬——懂也勿懂。见这些圆蛇蛇、青光光的东西一下水团,早已沾满了烂泥,也就懒得再去拣起来细看,只好跟着张三回村去。

那太平军将领等他们走远了,连忙从田里捞起一个青团子,洗去烂泥,一咬,真香!他顿时来了精神,就一面犁田,一面拣青团子吃。等到天色一片漆黑,他早已吃得饱饱的,养足了精神,就悄悄躲过清兵包围,安全返回太平军的大本营去啦。

你知道那太平军将领是谁?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忠王李秀成哩。据说,他后来还特地到海盐来拜访张三,并向他学会了做青团子的本领带回兵营,广为传播呢。

从此以后,每到清明时,江浙一带的老百姓除了上坟扫墓、祭祀祖先外,还都喜欢做青团子吃。这习惯世代相传,一直传到了今天。

为什么吃青团子是清明习俗?

2楼:热心网友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故而得名。

每到清明前后,菜场、超市都会有“青团”卖,杭州土话叫清明团子。这个团子跟月饼相同,都是节气食物。清明吃团子,可要追溯到几千年前了。

要说清明,先得从寒食节说起,当然这个节日现已失传。

青团子从前是江南地方清明节扫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杂,馅心酿制粗糙,一般为农家自食。传说清朝末年,正仪镇有个叫赵慧的女子,发现一种酱麦草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团子更为柔软细腻,又不粘牙,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不变色。

清明团子是传统食品之一。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

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明团子,乃此义也。

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

那为啥要染成青色的?据说是跟祭大禹有关,因为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把糯米粉染成青色,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

寒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臣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当上晋文公后,请介子推当官,介子推不高兴,跟老母亲躲在深山。

晋文公就想了个馊办法,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哪晓得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很伤心,下令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不过,据说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融,虽然不禁火了,但吃冷食这些习俗却固定下来了。

3楼:匿名用户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

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4楼:匿名用户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在清明前后吃青团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

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5楼:坏蛋老公他媳妇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

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6楼:斑馊人

青团子从前是江南地方清明节扫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杂,馅心酿制粗糙,一般为农家自食。传说清朝末年,正仪镇有个叫赵慧的女子,发现一种酱麦草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团子更为柔软细腻,又不粘牙,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不变色。后来正仪镇中心桥南一爿糕团店的陈四宝老大娘从赵慧处学得了这个秘方,从此青团子**于市场,成了一种色味兼美,饶有乡土特色的点心。

而后在改进团子馅心上又下了功夫,用百果心,采用枣子去核切成细粒,加白糖、玫瑰花、松仁配合;另一种是豆沙心。在这两种馅心做成的团子中嵌一小块水晶般的猪油,这样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压舌生香,其味醇美。从此正仪青团子的色、香、味胜过苏州黄天源、上海沈大成而闻名于苏沪一带。

苏州一年四季各个时令都有各种名堂的糕团: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按着这口诀,一一吃过来,一年也就到头了,如此周而复始。

相传青因子是用雀麦草汁和入糯米,一起舂合,使糯米浸入草汁成泥,变为碧翠色。以此用来包入豆沙或枣泥,再用芦叶垫底入笼,蒸熟即成。明郎瑛《七修类稿》中曾记载:

"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另外还有个传说跟大禹有关。

当年大禹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人,他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相传苏州有位年青的后生,见清明节人们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认为这样不配大禹生前节约的品格,大禹在九泉之下一定不安心。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他与大家商量用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团子,将青团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士不忘大禹治水之恩。

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俗。这个传说与郎瑛的记载倒也并无特别的矛盾之处,只是使用的植物不同。查查青团的做法,发现还有更多的说法,有的说用青菜汁,有的说用清明茶或艾叶粉,过程倒都差不多,绿色汁液和咸盐或石灰一起煮熟,漂去苦涩味后,捣烂,配上糯米、早籼米磨成的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也有用枣泥、玫瑰等等其它馅料的,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另用熟菜油均匀地用毛刷刷在团子的表面——这就成了。最有名的“正仪青团” 采用一种叫“浆麦草”的野草洗干净泡在盛石灰的盆里,在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捣烂,拧出青汁。

正仪青团的特点是存放七天不破、不裂、不变色,刚出笼的团子葱绿如碧玉,油亮似翡翠,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在清末年间曾被列为节令贡品。苏州城内最负声名的当属“黄天源糕团店”的了。

为什么清明节要吃饺子,清明能吃饺子吗 清明节气吃什么

1楼 匿名用户 清明节有个风俗就是吃冷食 比如枣饼 还有麦糕 这些是北方的冷食 南方是吃糯米团 如湖南 饺子也是其中一种 南方北方都吃了 现在 不过现在习俗多少都有些淡化了 好多年前的旧习俗都消失了 2楼 匿名用户 各地风俗不一样,第一次听说有吃饺子的,你 的 清明能吃饺子吗 清明节气吃什么 3楼 ...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包子或包子吗,清明节为什么要吃8个包子或6个包子吗?

1楼 五里塘心 这种情况是迷信的说法,意思是愿祖先保佑自己能够大吉大利。 2楼 小猪发财 清明节要吃8个包子或者6个包子图一个喜庆吉利,6和8在中国都认为是吉祥的数字。 3楼 匿名用户 我们南方没有这个规定,其它城市不了解。 4楼 匿名用户 敢问是 人,我们这里连吃包子的风俗都没有 5楼 匿名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