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英国小报
看那些歌舞女表演的达官贵人们.
表达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对只知道享受的达官贵人们的愤怒,对歌女们的同情
2楼:沫韩柔腌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
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泊秦淮》中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楼:股缠亦禅
词面:商女②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③。
不知道亡国恨的是那些还醉生梦死的听歌人。
4楼:星_雅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
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泊秦淮中,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楼:堂骊萍韦磬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如首句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语言的精练、准确、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话,朴素自然;下句却运用了浅显的典故,以表达他深沉的感情,颇为雅丽清新。
这一切,都使得这首诗显得词来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富有艺术勉力。
6楼:聊庆赫连含烟
看那些歌舞女表演的达官贵人们.
表达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对只知道享受的达官贵人们的愤怒,对歌女们的同情
《泊秦淮》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0
7楼:匿名用户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玉树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8楼:独留哥守寂寞
是国君 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思想感情
《泊秦淮》中,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9楼:匿名用户
不知亡国恨的是当朝权贵,也就是看商女表演,荒废朝政,不关心人民的达官显贵们。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体现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楼:匿名用户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1楼:沈洛冰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达官贵人。
体现了诗人对达官贵人的讽刺之情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楼:匿名用户
商女充满辛辣的嘲讽,寓托着诗人忧心国事的深切悲慨。
13楼:匿名用户
杜牧,以济世之才自负,因而看到唐帝国内忧外患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上李中丞书》),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因其人性情刚耿,不愿苟合取容,终使招排挤不遇,转向了纵情酒色的放浪生活,从而使他的诗歌形成了深广忧愤和旖旎风情间杂的风貌。诗人旅游历金陵夜泊于秦淮河时,写下了这样风貌的一首七绝《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人视为亡国不祥之者。
诗中充满辛辣的嘲讽,寓托着诗人忧心国事的深切悲慨。但这一句看似斥责“商女”,实则别有深意:
歌女们唱什么乐曲,由听者品味和情趣而定,她们为了生存,是没有决定权的。可见,作者在这里用的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应是那些醉梦生死、不问国事的享乐者!《玉树后庭花》,是亡国艳曲,可在晚唐国势衰微,内忧外患并交的时候,有人居然不以国事为念,反而用这种靡靡艳曲寻乐。
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婉曲轻利的风调中表现出尖辛的讽谕、深沉的悲慨和无尽的感喟,这实是有因而发。
这首诗寓托幽远,咏史与感发巧妙对接,情韵俱妙,诚可谓“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难怪清沈德潜视其为唐人七绝中的绝唱之一。
<泊秦淮>中"第一句"有什么特点?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4楼:匿名用户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
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
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历史背景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
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后庭花”是指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本是歌妓出身,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陈后主对她一见钟情,据说朝堂之上,还常将其放在膝上共商国事。当时杨坚正积蓄兵力,有夺取天下之心,而陈后主并不在意,还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陈后主在光照殿前,又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自居临春阁,张丽华住结绮阁,龚孔二贵妃同住望仙阁,整日只作饮酒赋诗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