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1.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感遇(其三)
陈子昂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1)丁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2)堠:指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1)诗歌的第三句到第六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2)诗歌的最后四句使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这四句诗描写了险峻的亭堠、惨死的士兵、漫天的黄沙以及西垂的落日等(3分)营造了一种阴沉、凄凉的意境.(2分)
(2)诗歌后四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先回忆了汉朝三十万军队在抗击匈奴的战斗的惨烈的往事,然后实写当朝因抗击少数民族而惨死的士兵尸骸,(3分)联想到其遗孤无人关心,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的冷酷,体现了诗人对广大兵民的同情.(3分)
答柳恽的诗歌鉴赏题 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了那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楼:匿名用户
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设想柳恽一路的景色和感受:深秋的月亮照在层岭上,寒风掠过高高的树木,落叶纷纷,夜露打湿衣服,关山重叠,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此番景象既描述了行路的艰难,也突出行路人的内心的孤独。
3楼:匿名用户
选取”秋月” “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勾勒了一幅凄清冷寂的图景。
1、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2、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两句找出
4楼:夜翔天花火
朱淑真,宋代女诗人,自号幽栖居士,出身仕宦之家,曾随夫游宦吴越荆楚之间,相传她婚姻不遂,抑郁而终。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写道:“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
”《秋夜》是一首闺怨诗,言浅味永,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孤寂落寞。
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
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如何打发漫漫长夜呢?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
“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杜甫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
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着一“频”字,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
后两句写景。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
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送来温暖呢?这情景怎不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
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
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又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呢?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5楼:雨天放风筝
《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第三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6楼: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
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
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古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题型怎么回答
7楼:复大点睛王老师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8楼:匿名用户
像我们读高中的时候,一般碰到这样的问题,会有个题版给你,例如:...给我们带来了(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一般这形容词会在资料书里把所有会出现的列出来全都要背
周郭颐题春晓中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
9楼:低调弦音
《题春晚》(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周敦颐是宋**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通过“主静”、“无欲”等达到“纯粹至善”的最高道德境界,而他的一生也的确是在进行着这样的实践。黄庭坚对他推崇备至:
“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壑……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濂溪诗序》)从周敦颐的人品、学品、为政等方面做了全面评价。
周敦颐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对待自然万物,他有独特的观照思路,其“雅意林壑”正是与万物为一体的观念的体现,他善于在山水风景中体悟自然之道,映证个人的胸襟修养,广为传诵的《爱莲说》正体现了这样的高洁情怀。他的诗作不多,《题春晚》最为后人所称颂,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理学家的诗。
诗的一、二句是写黄昏时分的景色:“花落柴门掩夕晖”,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斜照着小院,柴门已经关起,微风过处,花瓣纷纷落下,地上有落红堆积无数,春天就要走远了;“昏鸦数点傍林飞”,天色渐晚,稍远处的山林那边,觅食归来的乌鸦正贴着林子飞旋,寻觅归巢。这两句以夕阳、落花、柴门、昏鸦、平林组成了一幅山林春晚图,这个画面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前代诗歌中的此类主题极多,那么周敦颐的这首《题春晚》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两句诗一近景、一远景,看似对句,其实完全不对,下句流畅地叙写乌鸦归飞的情景,而上句则有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三个意象组成一幅动感画面:在“夕阳”、小院“柴门”的静态背景上,是“花落”的动态场面,与李贺“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将进酒》)场面相似,然而心理背景完全不同,李诗给人的感觉是焦灼而又颓废的,周诗给人的感觉却是静谧而又唯美的,心态完全不同。李贺的这两句是在宴饮浇愁时所赋,而周敦颐却是“吟余小立阑干外”时所看到的春晚之景,所表现的正是他“吟余”之时的闲适心境。
且看下两句。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原来,前面的春晚景色正是诗人在醉心书卷而天光渐暗时走出书斋凭栏所见,而山间小路上的归人也吸引着诗人的目光:樵夫、渔夫、农夫们,各自背着柴薪、渔网、荷着锄头铁耙,一路谈笑着向村里走来。
第四句让人想起王维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在农村里,人们自给自足,自力更生,靠着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的果实,平和安宁、知足常乐的心态正与诗人淡泊从容的情怀相契合。
这首《题春晚》的
一、二、四句乃诗人小楼凭栏所见,构成了一幅相对独立的画面,第三句看似诗人置身局外,但是,若从读者的视角来看,不管周敦颐是否有意识地将自身置于诗中,但诗人“小立阑干”的剪影也已经完全融入到整幅画面中了,花应时而落,鸟倦飞而还,读书人吟余小立,渔父樵夫劳作而归,天地万物,各得其所,多么安宁、和谐的意境,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诗里诗外的双重审美机趣让人想起近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结合这首充满审美哲理的现代诗来看,周敦颐正如那桥上看景人,山野的诗意装饰了他的闲居生活,他的诗却装饰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梦,而读者,便是那“楼上人”。
题春晓 周敦颐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0楼:转身微凉老于
题春晓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处,遥见樵渔一路归。
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周郭颐题春晓中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诗句
11楼:匿名用户
诗的一、二句是写黄昏时分的景色:“花落柴门掩夕晖”,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斜照着小院,柴门已经关起,微风过处,花瓣纷纷落下,地上有落红堆积无数,春天就要走远了;“昏鸦数点傍林飞”,天色渐晚,稍远处的山林那边,觅食归来的乌鸦正贴着林子飞旋,寻觅归巢.这两句以夕阳、落花、柴门、昏鸦、平林组成了一幅山林春晚图,这个画面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前代诗歌中的此类主题极多,那么周敦颐的这首《题春晚》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两句诗一近景、一远景,看似对句,其实完全不对,下句流畅地叙写乌鸦归飞的情景,而上句则有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三个意象组成一幅动感画面:在“夕阳”、小院“柴门”的静态背景上,是“花落”的动态场面,与李贺“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将进酒》)场面相似,然而心理背景完全不同,李诗给人的感觉是焦灼而又颓废的,周诗给人的感觉却是静谧而又唯美的,心态完全不同.李贺的这两句是在宴饮浇愁时所赋,而周敦颐却是“吟余小立阑干外”时所看到的春晚之景,所表现的正是他“吟余”之时的闲适心境.
且看下两句.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原来,前面的春晚景色正是诗人在醉心书卷而天光渐暗时走出书斋凭栏所见,而山间小路上的归人也吸引着诗人的目光:樵夫、渔夫、农夫们,各自背着柴薪、渔网、荷着锄头铁耙,一路谈笑着向村里走来.
第四句让人想起王维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在农村里,人们自给自足,自力更生,靠着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的果实,平和安宁、知足常乐的心态正与诗人淡泊从容的情怀相契合.
这首《题春晚》的
一、二、四句乃诗人小楼凭栏所见,构成了一幅相对独立的画面,第三句看似诗人置身局外,但是,若从读者的视角来看,不管周敦颐是否有意识地将自身置于诗中,但诗人“小立阑干”的剪影也已经完全融入到整幅画面中了,花应时而落,鸟倦飞而还,读书人吟余小立,渔父樵夫劳作而归,天地万物,各得其所,多么安宁、和谐的意境,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诗里诗外的双重审美机趣让人想起近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结合这首充满审美哲理的现代诗来看,周敦颐正如那桥上看景人,山野的诗意装饰了他的闲居生活,他的诗却装饰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梦,而读者,便是那“楼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