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樵夫木匠
其作诗三千多首 、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写出了唐代变迁时心系国事期盼纷争终结国家一统的局面。
杜甫的《登岳阳楼》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楼:木木木子丶李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话译文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赏析此诗为登楼抒怀之作。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扩展资料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3楼:岸里何以顾
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简析】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登岳阳楼》这首诗篇幅虽短但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表达了诗人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表现了诗人越在个人不幸之时越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4楼:皓凌
杜甫的《登岳阳楼》抒发了诗人由衷的礼赞,不过诗人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诗文如下: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在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5楼:草乙黄
抒发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如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
《登岳阳楼》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作诗时已达57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6楼:安小兮
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7楼:匿名用户
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8楼:匿名用户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借洞庭湖的宏伟气势,衬托诗人身世孤凄,“亲朋无一字”、"戎马关山北"体现国难家愁。
在杜甫的春望中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9楼:草乙黄
杜甫的《春望》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望》全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从全诗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楼:北京王嘉化妆学校
”行路难“喻指世路艰难。 全诗表达诗人悲愤、苦闷的同时执著于远大理想信念的思想感情世路艰难。表达诗人的悲愤、苦闷的同时执著于远大理想信念的思想感情。
《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伟大诗人李白于唐玄宗天宝三年
11楼:求双虎
什么诗呢,你发出来啊,这样你让人怎么帮助你
杜甫 绝句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楼:卡门kamen之歌
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绝句四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其中第三首绝句曾入选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全诗用词简练,用字精准,用意单纯,用情至真,是杜诗中寓情于景的佳作。
全诗(节选)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如下: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注释如下: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13楼: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第一,二句大处着眼,视野开阔,描写了自然界的大环境。诗的开头突出“迟日”,统领全篇。
正因为春天来到,才会出现“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现象。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两种可爱的动物,写燕子的动态,显出春意繁闹;鸳鸯的静态显得悠闲自在。动静搭配,相映成趣。
这首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自然流畅。
【中心思想】这首诗抓住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鸳鸯、泥融与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14楼:张张张小亚林
写了诗人对春天景物赞美的思想感情。
15楼:工作室
抒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16楼:金典_哈哈
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
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春望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楼:韩琴
《春望》这首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文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诗人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颔联写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颈联写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尾联写自己的衰老和哀怨,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杜甫的《登高》一诗中,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楼 匿名用户 落木萧萧 引起诗人 悲秋 之感 长江滚滚 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 之后写登高的感慨 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 同时对沦落他乡不胜感伤 抒写自己常年远离家乡为异乡客 孤独登台逢秋生悲 沦落不遇 晚年多病的感慨 从全诗看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楼 北京王嘉化妆学校 行路难 喻指世...
笑这首散文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楼 舒高婵 过去的已成为过去,上帝会原谅你所有的过去,只要我们真心悔过,只要我们现在开始,就永远都不晚。爱情 亲情 友情及世界上一切真实的感情,他们共同的前提是爱心,有爱才会产生出感情,否则只会是虚情假意。而心里真正有爱的时候,一切感情的表达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不需要掩饰不需要做作,可能更不需要太多...
春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楼 喝过银河之水 春雨》唐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这首诗是借助飘洒迷离的春雨,抒发怅念远方恋人的情绪。 《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楼 倦风舞柳 很多唐人绝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