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呼伦贝尔读后感,美丽的呼伦贝尔读后感25字

2020-11-30 17:29:20 字数 6106 阅读 3391

1楼:岁月就这么说

从北京飞到呼伦贝尔的海拉尔机场已经是很晚了,第二天一早,爸爸的朋友就来带我们去看美丽的大草原了。

我们从牙克石市出发,在去草原的路上,就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像草原一样的麦田。当时看到了这样大的麦田,就想:既然麦田都大这么辽阔,那么草原去岂不是更大更辽阔吗?

不一会儿就看见了大草原。果然不出我所料,大草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看不到头。成群的牛、羊、马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游走,草原远处与蓝天连成一片。

远远看去是,草原就像一片柔软的地毯,假如躺在上面就会有好梦伴你入睡。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面,有着几排蒙古包,看上去十分的美丽。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呼和诺尔草原。一下车就闻到了扑鼻的草的清香的味道。可是走到草原当中一看,却发现是杂草遍地,每一株草一点儿也不美丽,草硬得很,哪像一片柔软的地毯?

连坐都坐不下去,就不用说躺着有多么困难了。而且这空一点,那空一点。到处都是马粪。

从这一个经历,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一根草并不美丽,成千上万根草长在一起,就很漂亮了,就像我们一样,每个人的力量不是很大,如果很多人团结起来,力量就大了。

我和一起来的孙上婷姐姐在草原上尽情的奔跑。这时,我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这是我第一次跑得这么爽的时候:

想在哪拐弯就在哪拐弯,这是我们玩的最快活的一次: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草原上的马特别的壮:

因为有这么肥美的草,而草长得肥美又是因为马的“壮粪”给了营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希望我们下次再去的时候,这种良性循环还能保留着。

在草原上是一定要骑马的。我和孙上婷姐姐一人骑了一匹马,由一位蒙古族的哥哥领着在草原上跑了起来。这里骑马的感觉与我在云南的茶马古道上骑马的感觉不是完全一样。

在草原上骑马,好像头顶着蓝天在骑,马跑得也快些。而云南的马是爬山的。

在草原上玩了很久,我们就到蒙古包中吃饭。走进蒙古包,就跟酒店的包间几乎一样,除了房顶装修得像一把大伞,其他没有多大差别。开始吃饭的时候,蒙古族的姐姐给我们每个人献哈达,先喝三碗酒,再将哈达带在脖子上。

一边吃饭,蒙古族的哥哥姐姐还在为我们演唱歌曲,一首《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歌,十分的好听。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这么辽阔的大草原,它会令我终生难忘的。

呼伦贝尔草原的狼读后感

2楼:活宝开心小天使

呼伦贝尔草原的狼读后感,不是怎么读书

茶马古道的读后感受20字

3楼:科发源大鹏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语文主题学习从书走进西部之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读后感。

4楼:匿名用户

读完三峡之秋后,我觉得三峡的整个秋天每一天都是那样美丽,那样壮观,那样雄伟.

“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这句话使我似乎闻到这种气息,感觉很美很美.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这一段介绍了三峡秋天的早晨的美丽景色,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这副美丽的图画.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这句话用了拟人句和比喻句,分别把太阳比喻**,把长江比喻成一条金鳞巨蟒.

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作文200字

5楼:丶_伍艾湖灬

“呼伦贝尔……大草原……”一想到呼伦贝尔这四个字,我就觉得应该再加三个字:大草原。这首悠扬的蒙古族歌曲让我联想到鲜嫩的牧草、高大的芦苇、清清的溪水、温暖的清泉。

喝一口溪水,让你感受真正的清凉。喝一口清泉,让你感受真正的温暖。

站在高大的芦苇丛中,几乎不见人影。看看洁白的羊群,让你眼前洁白无暇。

将“哈达”献给“敖包”,让你感到幸运无比;

喝一口奶茶,让你精神百倍;

尝一口手抓肉,让你力拔泰山……

啊!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美丽的天堂!

托起草原读后感五十字

6楼:风风流流

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得名于自天而降的两泓清水,呼伦湖与贝尔湖,浇灌哺育着40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

草原青青在夏季。一场新雨,跟着一阵微风,青草婆娑起来,忽摆忽动,忽俯忽仰,歌态轻柔,舞姿妙曼,层层碧浪卷向天边,使整个世界变得芬芳。朵朵白云似簇簇玉莲,凝结在半空一动不动,阳光拂来,将绿野戳点得深一块,浅一块,而无论深浅,永远是本色。

一群群棕色的马、黑色的牛、白色的羊,如同一堆堆撒落在巨大绿毯上的黑白珍珠,使人不忍拾起,反倒走过去,尽可能近些,去倾听最原始质朴的语言。这里水量充足,除了牧场,还有大片的沼泽,上面勃勃生长着丛丛灌木,碧森森、翠茸茸,一直伸向层层远山。蒙古人为何爱摔跤?

置身于诗画般的草野里,我也想一不留神摔几个跤,再向前滚几米,让身子沾上洁净的露水。

草原的林,特别的珍贵。世上草原分为森林、草甸、典型、荒漠四个等级,森林草原最高。草原人告诉我,草原有森林,如同沙漠中有了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依靠,是一种力量,每当压力陡升时,他们就会想起身后的林。

呼伦贝尔莫尔道嘎的林区,规模全国第一,6000平方公里,主要生长落叶松与樟子松。但最令人惊撼的,是这里漫山遍野的白桦林。亿万棵粗细均匀的白桦,一团团、一片片从大兴安岭铺天盖地、排山倒海倾泻下来,在坡上、草中、水旁、路边找好自己的位置,风姿优雅、亭亭玉立,像玲珑剔透的女儿国。

茫茫的白色林海,潮潮的树脂清香,穿行其中,恍如梦国。你会哼着俄罗斯民歌,你会不知不觉想起静悄悄的黎明,你会在娇翠翠的林中等待着暖融融的夕阳。这便是草原的林。

草原的歌,特别地悠长。秦腔之所以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坡逼出来的;越曲之所以流转细腻,是被如花似水的秦淮烟柳拂出来的。而草原的歌,是牧者骑着马,立在草丘上,举目所及,浩空如洗,红霞如练,无边无际的绿海将你的思绪扯向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马头琴凄婉悠扬,蒙古包星星点点,骏马低嘶,流水安详,牧者开始唱了。歌声,不徐不疾,缓缓送出,每个曲调,每句歌词,都拉得长长的,远远的,想让整个草原听见,想让天空的飞鸟听见,想让心中的人听见,因此要慢慢吐气,音色浑厚,尽量让歌声更持久些,更悠长些。越过起伏的草丘,搭上飘浮的流云,云那边,无论多远,依然是你的家乡、你的牧场、你永远依恋的地方。

这便是草原的歌。

草原的酒,特别地凛烈。草原太大,大得怕人。男人们骑着马,奔跑得太远,就感到空寂,就想找人聊聊,好不容易聚上几个,第一件事就是喝酒。

在草原,没有会喝不会喝,只有敢喝不敢喝。撕着羊肉,挥着豪情,一口一口喝下去,碗碗见底。江南水乡的女儿红,是在船上,就着精美的小菜慢慢喝的,那是书子的品味;藏域雪山的青稞酒,是在高原,就着珍稀的藏红花匆匆喝的,那是热血的能量。

而在草原,人最大,昂扬七尺,与天相接。通过人,天与地缩短距离;通过酒,人与神和谐相处。他们之所以喝起来不要命,是因为不怕醉,了不起一头倒下,背靠松软的草地,头冲碧蓝的苍天。

作为草原男儿,他们在醉倒前最想弄明白的一件事,就是自己是否真的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朋友,无愧于这纯美壮烈的酒。这便是草原的酒。

草原的花,特别地耀眼,在北京,五光十色的广告牌闪得人们视觉麻木,万紫千红的温室花展耀得人们无所适从。巴黎顶尖服装师,将最流行、最永恒的颜色,永远赐于黑白两色。这是因为,在浓重纷杂的氛围中,最简单的线条与最原始的颜色,才能让人记得住。

那大气磅礴、苍茫壮阔的草原,从初春的嫩绿到晚秋的黄绿,永远是单一的色调。如果行走间,偶然发现一丛不知名的野花,你都会格外珍惜地跑过去,注视着她,判断着她,鉴赏着她,因为空旷的绿海中,唯有她,显得最耀眼。在呼伦贝尔,你的心会被那些平日经常忽视的白芍药、红百合、紫飞燕、黄野菊紧紧抓住,流连驻足,萌生情趣。

采摘几枝,轻嗅几次,丝丝幽香,一汪灵气。世上皆醉我独醒,万木皆绿我独艳,此为花的最高境界。无论品种之贵贱,只要她能懂得在**开,为什么而开,就是世上最聪明的花。

这便是草原的花。

这样的草原,将使人顿悟生命的苍白,将使人抓住美丽的瞬间;这样的草原,毫无遮拦,四面皆敌,向后退无险可守,向前冲就是生命;这样的草原,使人不能停顿,停顿意味着死亡,需不停地奔驰,以远离寂寞与恐怖;这样的草原,只会产生站着的强者与倒下去的死者,而不会产生庸者;这样的草原,最像海洋,最具张力与霸气,一旦前进,就不可阻挡;这样的草原,永远属于骑马的民族,而马的精神,即是草原人的灵魂。

为了追杀那个屡败屡战、英勇不屈的花剌子模国的王子扎兰丁,成吉思汗召来他的爱将速不台与哲别,让他们向西追。速不台问“我们要追多远”?成吉思汗望着西边陌生的荒野,手轻轻一挥:

“见到大海为止”。几万骑士,风驰电掣顺着大汗手指的方向追下去。整整两年,一直杀到地中海,扎兰丁没追到,身后是大片大片冒着黑烟、被征服的欧洲土地。

骑马的民族统称游牧部族,起源于草水最繁盛的地方。自己的草水枯竭,就整族迁移,去抢别人的草水。不断的迁移与混合,草原强大的部落文化形成了,充满着野性与力量。

中原之所以提早进入农耕文明,得益于大禹治好了黄河与长江。川流不息的水源永不枯竭,人们不再迁移,安居乐业,改牧草为种粮,变牧民为农民,渐渐发展到城市,成为国家,酿造出中原文明。草原文化与中原文明之间区别的象征,是那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这条历经中原十几个王朝修建的厚厚城墙,阻断了来自草原急风骤雨般的马蹄声,两种文明在此进行血与火的碰撞。杀杀伐伐几千年,草原雄骏的铁骑多次冲破长安诗人们软弱的臂膀,越过长城,越过黄河,甚至越过长江,称王作寇,驰聘天下。在攻破长城入主中华的草原部族里,呼伦贝尔草原出去的尤其之多。

也正因为如此,全中国长城总长10万华里,而内蒙界内竟有3万华里。南下,继续南下,是许多代草原人的梦,长城里面的**太大了。

当这些剽悍、豪迈的草原人在中原建立王朝后,出于某种自尊或自卑,都刻意用异域文明来抵挡中原文明,但撑不了多久统统失败。他们终于承认,精工细作的美肴的确比马血羊肠好吃的多。他们渐渐习惯了锦衣华车与繁文褥礼。

他们扔掉了喝马奶酒的大碗,换上了春江花月夜的小玉杯,开始吟诗作对了。两千年来,凡在军事上战胜中华的少数民族,最后都在文化上成为中华的子民。

大中华文明也并非仅是汉人的文明,是与诸多草原文化集粹而成。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百余年后,鲜卑族攻灭了长江以北胡汉各国,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

该王朝中期,魏孝文帝酷爱中华文明,为了使鲜卑人永远抛掉草原,他将首都迁到中原,强令所有草原部族换上汉人的衣服,学习汉人的礼法,精研汉人的文化。甚至让皇族———包括他本人,统统改为中华姓氏,胡汉彻底相融为一家。之所以单举鲜卑人的例子,因为鲜卑人的祖先,正起源于呼伦贝尔嘎仙洞。

呼伦贝尔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道行还深着呢。首先,公元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辽王朝,占领并统治了北京184年,北京于938年还成为辽国的南京。现在城里的大觉寺、天宁寺、牛街礼拜寺,全是那时建的。

契丹族就起源于呼伦贝尔;其次,女真族于1115年建立了金王朝。他们将南宋的小朝廷赶到杭州以后,便于1153年定都北京。史载,“北京为都城,始于金”。

现在的卢沟桥、钓鱼台、广济寺全是金王朝的遗迹。女真族也起源于呼伦贝尔;再其次,就是众所周知的元蒙帝国了。1267年,忽必烈将首都从和林迁到北京,被全世界尊称为元大都。

因为那是蒙古人最鼎盛时期,半个世界的疆域已被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分为四大帝国,忽必烈是四大帝国上的共主。此时,冰封了好几个世纪的欧亚陆路藩蓠,终于被彻底打通,商旅不绝于途,马可波罗就是这时来北京的。蒙古族人还是起源于呼伦贝尔。

如今,阻挡草原大军的长城已残败不堪,心中那条民族隔阂的长城也早已不复存在。人们爬长城,是为了怀古远眺;人们去草原,是为了寻幽揽胜。天下坦诚之人,一定会喜欢呼伦贝尔的壮阔;天下勇敢之人,一定会赞美呼伦贝尔的奔马;天下静修之人,一定会赞美呼伦贝尔的清新;而天下诗歌之人,一定会后悔自己没生长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唯有在这里,写诗作曲的,才会体悟到“人还是人、马还是马、草还是草,云还是云。”

无论草原的歌声如何悠长,草原的舞蹈如何矫健,草原的民俗如何浓郁,草原的风光如何绮丽,草原的鲜花如何明艳,草原的河水如何灵秀,草原的骏马如何写意,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草原。

没有传统,等若没有祖先;没有特色,等若没有尊严;世上一切青青的生命,如果变得枯萎,那一定是离开了草原。我们将在大地找个支点,用柔柔的白云,湛湛的蓝天,为中华,也为子孙,永远托起这块青青的草原。

围城的读后感,围城的读后感1500字

1楼 请教者 围城读后感 《围城》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 这次读完以后 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有的报道说 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 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 但无论如何 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 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 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

《杨柳》的读后感,《杨柳》的读后感50字

1楼 清絮 在寒假里,我读完了一本让人感动并且有趣的书,书的名字是《杨柳》。这本书是圣诞节的时候,圣诞老人送给我的礼物。《杨柳》的作者是英国的肯尼斯 格雷厄姆。 这本书没有拼音,都是文字,有少量的插图,整本书有十二万字,一共有十二章。 杨柳风的故事里,主要讲到了鼹鼠 河鼠 獾先生和 先生之间发生的事...

《日》的读后感,巴金的《日》读后感和《月》读后感

1楼 疯狂的王老板 巴金《日》读后感 读巴金散文《日》有感 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这篇文章中,借用 飞蛾扑火 这一现象来阐述自己的生死观和人生观。他赞叹和崇尚 飞蛾不畏化为灰烬的结局,为追求光明而飞身扑火 的壮举,他还在文章中说道 寒冷的 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气势可敬,精神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