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拾荒梦
1、处在社交圈中是一种烦恼,而超脱出来简直是一场悲剧。
2、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
3、参加追悼会的程序常常是,先受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然后大家一起抽烟喝酒打牌。
4、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
5、爱情是会沉底的,在平淡的日子里,最重要的是经常轻轻晃一晃盛装爱情的“水杯”。
6、战争:用舌头解不开就用牙齿咬吧!
7、憎恨别人就像为了逮住一只耗子而不惜烧毁你自己的房子。但耗子不一定逮到了
8、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梦想,但如果其中一个不断搅扰着你,剩下的就仅仅是行动了。
9、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10、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只是因为你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
11、失败发生在彻底的放弃之后。
作者为什么从落花落叶中体会到了生命的奥秘 30
2楼:只为一人心
大自然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中生生不息;作者感受到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
3楼:sky雨霖铃
真正的思想家会‘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贾平凹的《落叶》+答案
4楼:露琪亚_樱翼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
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
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
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
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
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1、文中我的情感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法桐的生长,验证的一道哲学命题是什么?
3、本文写落叶,为什么开头还写绿叶?
1.对曾经温暖过自己心灵的生命的不舍和追忆
2.生命是在蜕变中成长的,变化的过程中有喜有悲,但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变化小小的法国梧桐慢慢长大了,而作为人来说会在变化中成长成熟 。梧桐年年如此,过程反反复复,但是它会有更繁茂的枝叶,它一年比一年更大更美,舍弃旧的,经历暂时的萧条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梧桐的这种向上向美的精神鼓励着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往无前积极进取。
3.因为这是生命的历程,从落叶中感受到绿叶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的最初
1.文章最后说:"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
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你对这些语句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人的生命现象,理解这就话.
2.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请改成"有风的时候"
1.法桐树只有经过新陈代谢,才能持续生长,慢慢长大成才。这就好像整个人的生命一样,有死有生,有的人去世了,又有新人出生,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有风的时候,显得很调皮,羞涩而妩媚的模样
1.第5段作者写到:"喔,叶子,你们认识吗?'为什么用"你们"而不说"你"?
2.请用原文,回答第7段加点的"哀叹"的内容.
3.以"有风的时候"为开头,另写一句代替原文划线句,要求语言得体连贯.
4.作者构思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借法国梧桐表达了对人生的认识,请简述你的理解.
1.表明叶子很多。
2.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3.**有划线句啊???
4.作者对法国梧桐的感情变化。
5.欢乐是人生的一种追求,人也正是在这种追求中成长,享受了生命的欢乐。
美丽的瘦西湖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5楼:匿名用户
教学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难点: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课型及教学思路: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在写作方面要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另外,可以给学生推荐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文学常识:1、小思简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课文朗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
四、整体把握,问题**:《蝉》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学生**。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3、《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
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
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贝壳》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
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3、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教师总结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
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五、欣赏**: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3.
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1.
《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六、总结: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
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讨论,教师鼓励性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