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筱鸢
《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2楼:金果
答谢中书书文中运用了对偶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1、对偶: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借代: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
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3楼:的壁挂炉
对偶: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借代:沉鳞竞跃
{我们才上的,老师给的答案}
4楼:匿名用户
夸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9、《答谢中书书》主要描绘的景物有 。写山之高,水之净的语句是 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 。文中
5楼:匿名用户
【山之高,水之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由静转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应该是对的,毕竟可能以前学的东西忘了··
6楼:指路明灯路路通
对不起,靠你自己啦!
7楼:手机用户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找出《答谢中书书》静景和动静 《与顾章书》静景和动静
8楼:匿名用户
《答谢中书书》静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动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与顾章书》静景: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动景: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答谢中书书 与顾章书 阅读答案
9楼:嘻哈丿快乐
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10楼:匿名用户
吴均(469——520),又作吴珺,字叔庠,吴兴故鄣受
荣里(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西亩受荣村)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吴均是梁武帝萧衍建立的梁国,达摩祖师来过的梁国,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编辑的《昭明文选》,影响一千年,《金刚经》三十二品之分,也是他的杰作。生活在文华锦绣的朝代,有才能的人会得到重用。吴均因文采出众,被柳恽推荐给临川靖惠王,王子又把他推荐给老爸。
梁武帝召之进京,吴均做赋一篇,就让精通文学,与文坛名家有交的梁武帝赞赏不已,命他任著作郎。吴均私自编著了《齐春秋》,是齐国史书,梁武帝灭齐而建国。梁武帝知道后很不高兴,个人是不允许私撰国史的。
梁武帝下令让吴均革职,不久又起用他,毕竟爱才,让他撰写《通史》。后来,吴均退隐家乡梅溪石门,给朋友顾章写了这封信“与顾章书”。
编辑本段
原文仆去月谢病⑴,还觅薜萝⑵。梅溪⑶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⑷,孤峰限⑸日;幽岫⑹含云,深溪蓄翠⑺;蝉吟鹤唳⑻,水响猿啼⑼,英英⑽相杂,绵绵成韵⑾。既素重幽居⑿,遂葺宇其上⒀。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⒁。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⒂。仁智之乐⒃,岂徒语⒄哉!
编辑本段
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响,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子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佳山秀水被仁人智士所喜爱,**是随便说说呀!
编辑本段
中心表达了作者不追慕名利,愿回归自然,崇尚淡泊宁静的生活。作者选择石门山隐居的原因为“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编辑本段
注释⑴去月:上月。 谢病:告病,即因病辞官。谢:告。仆:自己的简称
⑵薜萝: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⑶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⑷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森:众多的样子。 壁:险峻的山崖。 霞:早晚的彩云。
⑸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限:阻,这里指遮断。
⑹幽岫:幽深的山穴。
⑺蓄:包含。翠:绿水。
⑻唳:(鹤)鸣叫。
⑼啼:(猿)鸣叫。
⑽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⑾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 韵:和声。
⑿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幽居:隐居。素:向来,一向。
⒀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 葺,修建。 宇:房子。
⒁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富:
多,充裕。 偏:特别。
饶:丰富。 竹实:
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这里指山中的物产。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
⒂山谷所资,于斯已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资:出产的东西,提供。 所资:所需的东西。斯:这。办,具备。
⒃仁智之乐: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乐:喜爱。
编辑本段
感悟这篇文言文很短简,仅83个字。就把石门山清幽秀美的风景,如诗如画般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语言的简洁精美,清新淡雅,值得仔细品味。
体现作者乐山乐水的文人之气及隐居避世的高洁志趣、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编辑本段
赏析作者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门山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托病辞官后归隐的志趣,全文可分为二层。
第一层是第一句。作者以叙事开篇,交代了自己上个月归隐一事。为什么要归隐呢?
作者没有明说,但“谢病”和“觅”已清楚地表明他是托病辞官,是自寻归隐的。由此可见他对官场的厌恶,对政治的失望,这为下文作者尽态极妍地描写景物蓄势和张本。
第二层从第二句开始一直到最后。这一层主要描绘石门山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归隐后自得其乐的情趣。作者先交代了石门山的位置,接下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从而写出石门山山高谷翠的景色特点:
阴森森的峭壁直立天空,连接红霞;孤零零的山峰高高耸立,遮挡太阳;幽邃的山洞里掩藏着白云;深深的溪谷旁青草丛生,绿树纷披。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赋予石门山以生命活力,启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同时,作者还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的世界:
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这个地方,对于“素重幽居”的作者来说,自然是一个好去处,因而他“葺宇其上”。可见,作者选择这里幽居的理由是,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浮繁尘世生活的淡泊宁静的心境,而漫山的菊花,遍地的竹实,不仅增添了这份幽静,而且,通过夸张地描绘这些芳洁美好的自然物,来美化诗人自己的品格,构成崇高完美、超然出俗的典型形象。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用“仁智者”自比,不言而喻。总之,这段写景是为了表达“归隐”的思想。这是意脉,围绕这意脉,作者濡笔山林。
而山林是作者隐居的生活环境,作者描写它,赞美它,正是表达了他摆脱了官场的羁绊所获得自由的满足和隐居的乐趣。意境鲜明,情趣盎然。
从表达方式看,文章先叙述,再写景,在写景中穿插了叙述,最后抒情,自由灵活。从描写景物的方法看,文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排比,有对偶,有拟人,手法多样。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精炼,极有表现力。如“争”字给人一种向上的气势,“限”字显示阻挡的威力,“办”字流露出心理上的满足。这些字都可以以一当十,足见作者遣词的功底非常深厚。
编辑本段
*注意《初中文言文精解精炼(八年级下册)》(浙江古籍出版社)p7从下至上数的第八行中,“幸富菊花,偏饶竹实”打成了“幸富菊花,遍饶竹实”,要注意。
关于《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的问题与答案! 50
11楼:**无罪_瞳妍
1.“沉鳞竞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哪个字总领全文,描绘景色?
3.文中最后一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借代,拟人
2.美3.愉悦,赞美,自豪
12楼:啈福離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①,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②,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③之仙都。自康乐④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①歇:停止,消散。②颓:落,落下。③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④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试译]: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背景材料:
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20岁以前被萧道成引为诸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十年(492),辞官归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
梁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位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死后谥“贞白先生”。他长于描绘山水,作品有明朝张薄辑《陶隐居集》。
陶弘景生活的南朝,散文有了长足的发展,内容上出现了叙事、言情或寄情山水的文章,形式上出现了追求对偶、排比、用典,辞藻华丽并声律求工的骈文。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不用典、不雕琢,清新隽永,朴素自然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
文化小常识:
汉魏时,极盛于汉代的辞赋,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在南北朝时代形成新的赋体——骈文。骈文注重形式整齐、藻饰华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体,成为这时期的代表文学。在这段时期,骈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
作品中,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都是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风格雅淡,文字清丽,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
佳句赏评: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
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选择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
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
多么清净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
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
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
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总评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
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