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铃达纳
看法太多了,孔子被奉为圣人,但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屑于他的思想,是有些枯燥。
我的看法是,孔子很会教导人,但总是空想,不现实。
2楼:匿名用户
现代人眼中,孔子是古人。
3楼:渔村山月
孔子——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
现在人眼中的孔子是什么形象
4楼:飞跃精灵
看法太多了,孔子被奉为圣人,但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屑于他的思想,是有些枯燥。
我的看法是,孔子很会教导人,他的很多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孔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5楼:匿名用户
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在后代许多介绍中为人处事非常呆板且无趣,,现在学生只要一听到孔子就觉得很无聊,考试也只不过是考个历史人物的思想罢了。
但是《论语》一书中记载的孔子是非常幽默温馨的,他是一本实际保留孔子言行以及门下**的纪录册,他与学生间不仅有「传道,授业,解惑」,不时还有风趣、温馨或轻松的画面洋溢其中,学生都是从内心真正去尊重老师的,要是学生对老师不满也可以提出**,这些事都令学生感到有趣和新鲜。
孔子究竟是个怎麼样的人?孔子的为人究竟怎样?
他是一个可以让世人尊敬,让后代景仰的一位老师。
孔子有大半的人生中都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工作中。相传**有三千人,贤**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突出的有颜渊、仲弓等人;在语言方面突出的有子贡;而办理政事能力强的则有子路;熟悉古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孔子的门徒虽然众多,但是真正被他思想影响的人并不多,其中一位就是—颜回。《孔子》一书曾说到,夫子一见颜回就说:「颜回阿颜回,吾当你已与死人为伍了。
不料得以重逢,幸哉。」颜回听了,禀以:「夫子尚在世间,**岂敢轻生 」师徒二人像父子般在作美如幻境的应对。
中国历史人物扬名最久最广之人就是孔子,至今还没有人可以跟他一样的,而孔子之思想影响深远,尤其学术思想甚重,例如孔子晚年曾当著众多门生讲过「吾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此句话由来是因为孔子於五十岁那年,清楚的知道从自己身边逐步去改善此一滔滔乱世,,乃是上天赋予的差遣,并重新赋予自己这个使命,孔子必定认为自己既然幸而为人,在此人世所可为者只有这种事功。
就像之前讲的,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是值得去学习的,但也有人认为他为人处事缺点很多甚至还有杀过人,所以接下来就说说他需要改进的地方。
孔子只讲求仁义道德而忽略了实事求是的民生科技,造成中国不注重科学,不知道怎麼用科学来改善生活,,只解决了精神层次的需求而无法解决物质上的需要。
孔子在世时并不是很被重用,从他去世之后他的治国理念一直难以实现,孔子的儒家思想真的有被发扬的机会吗?而汉武帝所尊的儒术真的是孔子的儒术吗?在汉武帝后历代虽然都皆称以儒术为主,但是那些真的都是孔子的想法吗?
流传下来的文字以及思想是死的,后代怎麼解释和运用却是活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把好的事情继续留传给后代,而不好的思想观念止於现在就够了。
孔子的为人处世就是这样,任凭后人评说,我们只需记得,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孔子那样,其话语、其行为、其为人、其为事,成为几千年来人们衡量自身的几乎唯一的标杆,这就够了,孔子的为人,还需要质疑吗?还需要无谓的臧否吗?
6楼:又曰
暴力狂,单手驭车,手拆城关,精通骑射。
这什么意思?就是告诉你,孔子也是有实力讲拳头的。
他传播自己的思想,在那个时代,靠的是嘴吗?当然不是,先把人打服了,大家才能躺下来听他讲道理,才会去思考他说的话。
为何孔子能成圣人?就是因为他武力值高,还愿意混在文人堆里讲道理。
在那个时代,当你说不过一个人,又打不过这个人的时候,除了听他的,还能怎样呢?
孔贵族砍了你,也是你的过错。
孔子到底长的是什么样子呢?
7楼:匿名用户
操,我就知道我要读这么多书,考这么多试都是那鸟人搞的,知道它长什么样的话告诉我下,我打印几张放我家wc里
8楼:匿名用户
人样!!是个高手!!
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 ** 5
9楼:匿名用户
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
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称道的。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
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的**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我心目中的孔子
在孔子墓前,凝视着那荒草掩盖下的巨大土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毁也罢,誉也罢,风风雨雨,他都默默无言地独自承受。他不会再爆发,也不会灭亡,只是在那里、在世人的毁誉中,把血肉变成了白骨,但谁都不会无视他思想的存在。
坚强如他。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却始终坚强乐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有人生的苦难都如同烈火淬钢般催熟他年轻博大的思想,个人的苦难比起大道之不行又算得了什么。
可是,在那个功利霸道横行的时代,没有哪一个君主能够施行他的主张,他就那样孤独而倔强地坚持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毫不绝望、不知疲倦地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渴望大道能够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宽厚如他。在一个秩序混乱的泱泱大国里,他的思想维系了一种最起码的社会和人性的平衡。他历来主张政教分离,“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绝不把希望寄托在毫无根据的来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对生命本身的敬重作为“为政”的起点和终点;“以直报怨”,以此张扬生命的尊严,决不隐匿自己的不满和仇恨。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他终生追求的理想,那里,没有阶级、没有等级,有的只是老者、朋友、少者。
兼容博大如他。他从来就没有说过,信我者得富贵,不信我者入地狱的话。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就如同一个坦诚长者,把爱推己及人乃至整个世界,他的**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今日,极端利己主义的膨胀带来了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自私、焦虑、仇恨如同瘟疫威胁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样一个呼唤安全、责任和道义的世纪里,孔子的思想便更加显得光辉灿烂,面对战争和恐怖,孔子所说的“和为贵”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今天人们看到孔子的画像,究竟和几千年前真实的孔子面容有没有差别?如果没有,那孔子形象是如何记下来的
10楼:匿名用户
古人一般用言语记录,比如一些修饰词语。另外,中国古话不是油画写实,而是注重意境,所以今天看到的和古人真实面孔差别非常大。这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和想象中推断古人的相貌。
11楼:匿名用户
遗留下来的字画, 那当然有差别了
孔子的人生经历及形象
12楼:匿名用户
孔子生平
1、 十五而志于学。
孔子在十五岁时立志学习
2、三十而立。
这个“立”可以说是生活能力上的自立,在鲁国但任“乘田”,管理畜牧;但更确切的说法应是人格的立,学识的立。这时他通过十五年的求学,已系统的掌握种种学识,并开馆授徒,创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私立学校,自可在前人面前自立于世。
3、四十而不惑。
已对人生使命有了清醒的认识,如何实现在心中也有了明确的看法,所以说不惑:在其回答齐景公何为为政之道时,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礼制核心的为政思想。
4、五十而知天命。
此处所言天命,恐与孔子前人所言天命有大不同。前人说天命,意味着谁有当天子的命,可以一统天下,成为九五至尊。而反观孔子此后行事,周游列国,从无定主,而是观其诸候之思想、行为,合则来,不合则去。
由此可知,孔子已知世间并无天命,而在人为。自言,:“苟有用我者,期年而成,三年大治”。
又说:“有圣人出,必三十而后仁”;“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故为政在人”。费仅为诸候私邑,请孔子治理,孔子曰“如用我,其为东周乎!”意为“如果用我的话,说不这就在这里建起像周那样的王朝”。
5、六十而耳顺。
在51岁时,孔子为鲁之地方长官,53岁为鲁国大司寇,56岁摄相事,以其杰出的仁政思想,6年而成鲁相,辅佐鲁国大治。齐国闻而惧,为防鲁之称霸与天下,便以美人计迷惑鲁定公,定公中计,沉迷声色,轻慢大夫,无有朝延礼仪。孔子说:
“听信妇人之言,贤人将无法容身,接近宠幸妇人,可以招致国家的败亡。只好出游于江湖,打发余生。”(“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时期。
在56-60岁的5年时间里,孔子先至卫,卫灵公前恭后倨,先以鲁之禄奉之,后听信谗言,公开派兵监控孔子,不得已,孔子去卫致陈;途中遭匡人围攻,有性命之忧,在此危急之时,孔子说了一段话,表达了他看透生死的人生观及他对自己学业的自信心:“自从文王死后,天下间的文化传统不都在我一个人手里吗?天若要让这种文化灭绝,后人将无法得到这种文化,天若不想让这种文化灭绝,匡人又能奈我何?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从文化传承的这个角度推论,既然天下间只我一人有着可以再造周时天下太平的文化思想,既然老天又要让这种思想传承下去,那么我一定会平安渡过这个难关。事实如他所愿,孔子又派从者到卫国搬救兵,解了匡人之围,但也因此又回到卫国,但因同灵公同行时,见灵公与夫人、宦官同车,此举大违礼仪,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于是再度出走。
在向宋国行进途中,又风闻宋司马恒?欲杀之,孔子处变不惊,说:“老天将德赐于我,恒(?
)又能把我怎么样?”孔子又到了郑国,与**走失,在外城东门下等候时,有人笑对其**子贡说:“东门有人,额头象尧,脖子象皋陶,肩象子产,腰以下又比禹短了三寸,但没精打采的样子却又象一头丧家之犬。
”子贡俱实以告孔子,孔子笑曰“说外形不足道哉,但是说我像一头丧家之犬,那就说对了说对了。(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犬,然哉!
然哉!)
后到了陈国,此时晋楚争霸,互相伐陈,其后吴又侵陈,无奈之下,孔子去陈至卫,在蒲地时,蒲人阻止孔子前行,**公良孺说“过去陪同夫子遇难于匡,今又再此造难,这不过是命罢了,但我宁愿战斗而死”。双方战况激烈,蒲人害怕,对孔子说:“如果不回到卫国,我们将放你们回去。
”孔子答应了,但最终仍然奔向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不算吗?”孔子回答:“被要挟的盟约,神是不回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