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一文主要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

2020-11-29 06:31:29 字数 3987 阅读 5939

1楼:庞三川

1.我在小时候无情的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2.我在中年时看到有关儿童的书籍,得知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最正当的行为,想补过,但弟弟已全然忘却,所以补过不得。

(你看我说的对不,如不对请斧正!)

2楼:运河守望者

1、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2、“我”中年十分懊悔,想补过而不得。

3楼:葬——墓

本课围绕风筝叙述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风筝一文中孩子们为什么辛苦地找风筝

4楼:匿名用户

因题干条件不完整,缺少具体条件,不能正常作答。

《风筝》文中围饶风筝写了哪两件事?

5楼:乐为人师

1、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2、“我”中年十分懊悔,想补过而不得。

6楼:口袋里的麦兜

1.我少年时扼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

2.中年读书后才懊悔,现在想不过而不得

7楼:静

1`我撕毁了弟弟的风筝,虐杀了儿童玩的天性。

2 成年后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后悔,想弥补过 错,弟弟却全然忘却,无法得到宽恕,自己内疚。

8楼:我最摇摇摆摆

1 我对弟弟的精神虐杀(指毁坏风筝)

2 成年,我想弥补过错,弟弟全然忘却,我无法得到宽恕。

初中课文《风筝》一课主要讲了什么

9楼:匿名用户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

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痛恨,对弟弟的同情

10楼:匿名用户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这无疑是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

叙述往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是文章的突出特点。全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深深地融汇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关键的地方,则又通过凝炼的语言,作了画龙点晴的点染,使文章感情的表达更加明朗

11楼:匿名用户

鲁迅《风筝

》的写作背景: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

这无疑是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 叙述往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是文章的突出特点。全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深深地融汇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关键的地方,则又通过凝炼的语言,作了画龙点晴的点染,使文章感情的表达更加明朗。

作者插入一段对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这段文字不仅叙述了故乡早春的景象,而且在这一景一物的描写中,都凝聚“我”对故乡的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

“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廖别的故必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就将“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注意的是,在这里还不单纯是为了抒发“我”对故乡的深情,而是讽刺家长式的管理、长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愚味无知,它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当作者挖掘的酿成悲剧的社会原因。一个特点,是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几笔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传神地勾画出来。

风筝这篇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期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变化的原

12楼:匿名用户

“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我”中年十分懊悔,想补过而不得。“我”原来的看法是“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我”后来的看法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偶尔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

文章围绕"嘿,不要回头"写了哪两件事?

13楼:齐涵悦

1、我想回头看一位残疾人被母亲制止

2、我想回头看母子分别被朋友制止

14楼:匿名用户

如果我们在车站看到伴侣间依依惜别,这时最好“不要回头”。

《风筝》的主题的含义

15楼:匿名用户

鲁迅作品的主题向来争议颇多,一提到鲁迅的作品,似乎都跟批判有关,《风筝》也一样,在前几年的语文教学用书中,对于主题的提炼,少不了那句“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它的抨击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锋芒毕露”,其原因可能是源于文中的“我以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显然是封建思想作祟,“我”之所以能这么粗暴地管束弟弟,也是封建礼教作怪。但是综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种种因素来看,一定含有批判的意味在里面吗?我看就未必。

原因有下面的几点:

一、综其文本,文章从北京的冬天有人放风筝说起,“我”看到风筝自然就联想到了故乡放风筝的情景。然后具体写了两件事,一是小时候弟弟喜欢风筝,而我却粗暴的毁坏了弟弟偷偷摸摸即将做好的风筝;二是二十年后,但我明白了“游戏是儿童做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时更愧疚,想要补过却无从补起。无疑,这两件事都是围绕着对于亲情的伤害和追悔来写的。

二、《风筝》写于1925年的1月24日,这一天恰好是旧历年正与初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举家团圆的日子,鲁迅自然会想到自己的骨肉家人,漂泊在外,更让他牵挂亲人,便借风筝来寄托自己的思念、牵挂和愧疚,以此来聊以释怀。透过风筝,“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由此在作者和读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作者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增添了往事回忆哀婉动人的力量。

作者思亲的意味更加浓烈了。

三、鲁迅是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鲁迅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他对于伤害小兄弟的追悔,当然也有一些对于儿童教育思想的指责,但更多的是展现鲁迅一贯的自我解剖的精神。

在《一件小事》那种带有深刻自我批判性质的文字,都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20年前儿时的一段生活,成年以后,心情沉重地感到当时对小兄弟做了一件错事,于是充满内疚的抒写自己的心绪。在醒悟了对兄弟童心的伤害之后,他的忏悔是如此的真诚:

“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那一幕,忽地在眼前,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四、文章的字里行间表现出的是浓浓的亲情。鲁迅一生“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他对于骨肉亲情也是刻骨铭心的。至于“我”怀着一颗“沉重”的心去讨小兄弟的宽恕时,小兄弟却“全然忘记”了,听着往事反而“惊异地笑着”:

“有过这样的事么?”更说明了兄弟情深,说明在弟弟的心里,哥哥所做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这段朴实无华的文字,展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坦诚率真,全然忘却别人的过错。

五、文章开头的两段和结尾的一段文字是感情浓烈的,“我现在在**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与冷气”。鲁迅这时已经经历了由五四运动高潮到低潮的变化,他的情怀也由亢奋步入了沉寂。20年代中期的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的分化、战友范爱农的溺亡、跟周作人的决裂,这些都使他感到黑暗笼罩着一切,正如同置身于肃杀的严冬,也许作者是真的感受到自然的寒冷,也许艰难的生存境遇和苦涩的人生况味加深了这种寒冷的感觉和孤独的味道。

这种孤独是深刻的,正是作者在深沉的孤独时刻,才有可开头对于亲情的渴望,对于兄弟同心的热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