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用什么画最简单,美术不太好,要准备那些车西

2020-11-27 21:01:35 字数 5404 阅读 3157

1楼:迷月秋水

是毕加索的油画吧,你就用油画颜料啊

2楼:三界大人

格尔尼卡是什么玩意儿?

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画面的详细内容是什么?

3楼:匿名用户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作品,描绘西班牙内战时期格尔尼卡被德军轰炸机轰炸为平地的惨景。

前日,30名专家对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做了分析,其中有129处细节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格尔尼卡》如果再无限制地到处做展览将被彻底损毁。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作品,描绘的是西班牙内战时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幅反战名画曾在世界各地展出,此后又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待过一段时间,据专家说,大部分的损毁是在画从墙壁上取下来,卷起打包搬运时造成的。

目前,在这幅画是否要运往格尔尼卡的问题上,西班牙博物馆界更是吵得不可开交,巴斯克地区坚持要求展出这幅画,如果永久收藏不行,那就做短期展览。

同病相怜

毕加索三名画被劫后失踪

相对《格尔尼卡》,另三幅毕加索的作品虽然也遭遇了不幸。上周巴西**找到了上月在光天化日下劫走的毕加索名画《画家和模特》,不过,一同被劫的另三幅名画依旧不知去向。

6月12日,三名劫匪在光天化日之下闯入巴西圣保罗博物馆,抢走了毕加索的《画家和模特》、《米诺陶洛斯、酒鬼和女人》以及另外两名巴西知名画家的作品,总价值约在63万美元左右,另外三幅被盗油画依旧不知去向。

4楼:红粉娃娃

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放弃了原本创作的一幅作品,转而用六周时间就将此画完成。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

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5楼:匿名用户

帕勃洛.毕加索(1881-1973)是立体派绘画的旗手,然而,他的意义不仅在此,他是欧洲现代美术的大师,是本世纪的艺术伟人。他的艺术影响了各种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但他自己却不局限于某一流派。

他不断创新,从未满足过,终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种艺术形式。他一生创作的油画、版画、雕塑、素描、拼贴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有六万多件。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

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这幅被载入绘画史册的杰作《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画面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因战争而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她的身后立着一个恐怖的牛头,牛脸上流露出残忍的狞笑。根据毕加索曾在其他绘画作品中以牛头表示**的习惯分析,这个牛头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画的中间部分,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张着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西班牙人民,它代表受难的西班牙。

马的身下躺着一名死去的战士,他的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朵花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一个妇女从窗子里探出身体,右手举着一盏油灯,油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这些象征揭露,画家要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都明了。画面右侧,表现了由于轰炸,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

6楼:匿名用户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

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

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

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这幅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点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毕加索的代表形象。

7楼:匿名用户

详细资料参考 http://baike.baidu.***/view/153686.htm

怎么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画?

8楼:匿名用户

这幅画的格局非常好,颜色分布非常有新异,属于作者惯用手法,我tm编不下去了

9楼:全屏大好人

按照毕加索的解释,格尔尼卡表现了暴行,愤怒和死亡,这幅画是二战时德国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时所作,是毕加索对侵略者罪行的揭露和对人民反抗精神的歌颂,毕加索是怀着激愤的心情作的这幅画,所以要联系文化背景,作者心情和抽象派的画风来分析,画是人所想事物,心情的缩影,要联想,并注意细节。

格尔尼卡这幅画的画面内容上看上去比较凌乱画家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绘画形式表现战争题材

10楼:b形血的蛇蛇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面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

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象征和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毕加索用这样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战争带来的恐惧,战争给人民的是支离破摔的生活~乍看下去心理上有一种压迫的感觉。

毕伽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

11楼:赎界

毕加索用这样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战争带来的恐惧,战争给人民的是支离破摔的生活~乍看下去心理上有一种压迫的感觉~

我画的《格尔尼卡》,感觉怎么样?

12楼:匿名用户

1、 作品给人的整体感受是混乱、动荡、恐怖、黑暗的。2、 作品可以说是没有构图,画面相当混乱,所有的事物毫无秩序地出现在画面中,并互相交错、似乎没有主体,使观者体验到遇难者惊恐的、无所适从的精神状态。3、 作品中只有黑、白和不同层次的灰,代表了暗无天日的恐怖景象。

作者没有简单地使用这些颜色,而是运用了各种形的重叠和交错。同时,有的灰面是用点和线组织起来的。 画面的造型似乎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不太一样, 这些在同一平面中出现另一个平面中的形象,形象根据作者的意愿变形的画法,是毕加索所创造的立体主义画派的表现方法,意在突出人物的情感.

但我个人认为,你的绘画功底还是不错的。能把毕加索的名画临摹的这样像,值得赞赏。既然是名画,你有勇气临摹,这说明你非常勇敢!

加油!!!!

13楼:匿名用户

模仿的 是还挺像~可是要注意 重叠交叉的地方要交代清楚 不要让人看着有种乱的感觉 同时要把作者原来想要表达的社会、阶级现象的问题表现出来 还有就是线条不够流畅 其他的感觉不大……

14楼:匿名用户

抽象作品? 线条不够严谨哦~

格尔尼卡: 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你感到能理解吗?why? 2.怎样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绘画吗?

15楼:桂林是我家

在西方现代艺术

中外,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其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立体派画家自己便曾声称:

“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哈德史·奥斯本《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四川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87页)。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

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

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而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谓分析立体主义。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

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通常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

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