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简介

2021-05-09 17:58:48 字数 4811 阅读 3723

1楼:匿名用户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统治的****。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

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

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2楼:颦莞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1948年8月12日病逝,终年50岁。

1898年11月22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生于江苏海州(**改为东海县),祖父朱则余为当地承审官,父亲朱鸿钧,母亲周氏。

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1901年随父母迁居江都县邵伯镇,1903年再迁居扬州。朱自清在扬州安乐巷29号度过青少年时期,遂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

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

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

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1923年,他又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他还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散文创作的才能。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心致力于写作散文。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2]

1931年,朱先生留学英国,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漫游了欧洲。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

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日战胜利后,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3楼:云深无迹影

朱自清,本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生于江苏东海,后定居扬州。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5年应聘来清华执教。长期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1948年病逝于北京。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统治的****。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

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4楼:土豆西瓜菠萝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简介

5楼:阿沾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

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

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山歌妓卖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

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第一次,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在月台上爬上爬卜的背影,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觉。

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渐渐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找小到了,犹如电影画面慢慢淡去,景越淡情越浓人越远心越近。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余困顿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他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

《荷塘月色》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6楼:匿名用户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统治的****。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

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谁有关于朱德的简介急,朱德简介五十字以下

1楼 娃娃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 副团长 团长 旅长。曾参加护国 战争。 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

朱自清的匆匆,朱自清《匆匆》全文

1楼 大愚若智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 匆匆 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全文如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

朱自清的《细雨》出自哪本诗集,朱自清的《细雨》全诗

1楼 新左右 《细雨》出自朱自清的诗文集《踪迹》。 《细雨》是现代诗人朱自清于1923年3月8日创作的一首新诗。这是一首写景小诗。这首诗写的是严寒过去了,春天到来了,万物生机勃发,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然而,诗人印象最深的却是 细雨 ,当它随着东风掠过脸边时,是那样的柔软和温暖,有如 绒毛 。全诗意...